为村落徽州注入文化力量

文摘   2024-09-29 16:21   安徽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力量。

  


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

近日,黄山市选派首批50名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奔赴乡村,这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举措,是一项探索性、示范性的制度安排,他们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大使。

黄山的乡村是文化容器、遗产宝库。这里有310处中国传统村落、4700多处古民居、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千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说,黄山乡村是一座没有屋顶的博物馆。

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要打通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让优秀文化直达田间地头、让文化制度创新成果惠及最基层群众,更要充分发挥这些遗产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土文化的“种子”结出属于这个时代硕果。

这一场宏大叙事,需要微观实践落脚,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就是黄山以文化小切口撬动乡村大振兴的“最佳支点”。

翻阅首批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名单,均是来自机关、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成员结构包括机关干部、高校教授、文艺工作者、新黄山人等,专业涵盖设计、旅游、传媒、文保、艺术等多个领域,其中硕士博士10人,副高职称以上的12人。未来两年,他们将推动资源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以全新方式唤醒乡村、重塑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产业振兴力。

大文旅时代,市民游客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文化特派员首要任务,就是要沉下去,放大自身专业所长和平台优势,深度挖掘乡土文化,推动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方面要把“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乡村破除陈规陋习,推广“作退一步想”“富山解忧”等有效做法,引领群众向上向善,让每位村民都能在文化的滋养中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另一方面要把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守好传统村落“筋骨肉”,积极探寻乡村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内蕴以及社会价值,对村文化爱好者、民间艺人和文化空间进行“本土化”改造,推动马头墙、臭鳜鱼、徽派建筑、徽州大鱼等文化标识推陈出新,办好乡村艺术展、国际艺术季等活动,推出更多如乡村戏曲节、村BA、村晚等文化惠民品牌活动,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把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提升村民文化自信。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向奔“富”,乡村才能更和美。若把乡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就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黄山有个鸡汤村”的柯村、“只卖花不打渔”的卖花渔村,绿野仙踪西溪南等等,黄山乡村打出了文化名片。

文化特派员有“特”的理念、“特”的专长、“特”的能力,要善于打开古老村落“心扉”,更要帮助解决乡村“成长的烦恼”,在把文化存量变为产业流量、经济增量上积极作为。

要坚持农文旅康跨界融合,立足派驻村实际,围绕“徽字号”精品线路开发、5个村IP系统塑造、传统古村落升级打造、徽派古建产业链打造、徽州美食挖掘推介、农耕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利用、乡村研学游、乡村野营、乡村节庆会展等产业发展方向,从一个人到一个团、从一个圈到破圈层,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撬动多方资源进村入社,因地制宜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创意打造独具村落特色的精准文化定位、高效产业聚集模式、全景沉浸文旅体验、独特文创产品系列,推出一批非遗村、康养村、艺术村、哲学村、摄影村、戏曲村等徽州文化主题村,建设一批高品质乡村旅游示范村、精品村,打响一批主题演艺、小众网红村、新品徽州美宿等系列产品,增强乡村内生动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

黄山乡村本底好,首批派驻50个村中,48个村是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既有良好基础,也有探索新路径、当好领跑者的责任。文化特派员与新力量人才、基层干部、乡土人才联合起来,结合“大景区•花满城”三年行动,以镇景村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乡村建设,下绣花功夫深化微改造精提升,持续推进艺术乡建,全面提升乡村品质和审美品位,必将全方位呈现乡村环境之美、活力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以点带面点亮全域大景区大花园。

文化特派员进驻村落徽州,打通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也搭建起乡村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产业桥梁,相信不久的将来,将充分激活乡村文脉、全面唤醒乡村价值潜力,呈现出更加充满魅力与希望的黄山乡村。





END

图片来源 |黄山日报等


徽州风365
政研工作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