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黄山典范

文摘   2024-11-07 11:18   安徽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湖北等地考察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黄山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一体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小切口、微改革,推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着力实现乡村产业丰美、人才秀美、乡风纯美、生态绿美、社会和美“五美”目标。


中央农办刊发黄山和美乡村建设“五个三”经验,黄山市相继承办2022年全省乡村建设行动暨美丽乡村推进现场会、2023年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全市乡村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位居安徽前列;和美乡村建设全域覆盖,连续10年走在安徽前列,7个县区全部获评安徽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基层首创蔚然成风,政府、市场、村集体、村民、金融等协同共建共治共享共赢,探索走出了黄山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之路。






“五微”行动  扮靓人居环境

坚持以实施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微创意运营、微循环发展、微奉献治理“五微”行动为抓手,优化升级和美乡村建设黄山模式,同步推进村庄整治和绿色生态家园建设。

留住生态本底。加快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统筹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治理,在安徽率先开展农药集中配送,新安江水质连续12年稳定向好,“新安江模式”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在全国28个流域(河段)、24个省级行政区推开。

焕新乡村颜值。下绣花功夫实施微改造精提升,累计投入75亿元全域推进净化、绿化、亮化、彩化、美化,在安徽率先建成全域垃圾智能化收转运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卫生厕所普及率93.7%,均居安徽前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3次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携手上海大学等推进艺术乡建,推出烟雨徽州•中国(黄山)乡村生活美学设计大赛、田园徽州·中国(黄山)乡村生活美食创意设计公开赛、“青春长三角高校(黄山)创意设计大赛”、“村ART”等赛事平台,全面提升乡村品质和审美品位,全市48个村入选安徽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总量安徽第一,歙县入选全国首批“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县、安徽唯一。

优化服务供给。聚焦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健全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扎实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四好农村路”、农村饮水供水维护、公共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等便民工程,村医服务行政村实现全覆盖,乡镇电动汽车充电桩覆盖率达92.7%,农村物流网络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成功争创“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乡村学校成为农村最好最美的建筑,在地村民生活舒适度和到村游客体验感大大提升。


村IP  赋能产业发展

依托乡村优质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打造“徽州味 赛村碗”等村官、村创、村碗、村戏、村赛5个“村字号”IP,推动乡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链条升级。

创新组织抓手。坚持市委书记每月调度重点乡镇,分管农业副书记、副市长每月调度和美乡村建设,县区委书记常态化调度重点乡镇、重点村,乡镇、村书记持续开展话振兴,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创新实施“四千工程”,选派600多名乡村书记赴浙江丽水、湖州等地沉浸式学习,30名精品示范村书记到陕西袁家村考察,村党组织书记成为懂党建、善管理、强经营的“多面手”。

深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徽茶、中药材、养殖等“茶花草鱼”土特产,全域推进茶园绿色防控,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2023年全市茶叶综合产值达260亿元,出口值占安徽85%、全国15%;培育黄山贡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菊花产业综合产值达30亿元;创建“徽五味”道地药材品牌,全市中药材综合产值38.6亿元;培育壮大以臭鳜鱼为代表的徽菜预制菜,徽菜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10亿元;全面打响“田园徽州”“黟品五黑”“歙采缤纷”区域公用品牌,乡村全产业链产值超1050亿元。

推动跨界融合。以全域模式打造大黄山文旅新坐标,坚持农文旅、商文旅、康文旅融合发展,常态化开展文旅新品发布,焕新大黄山N个小美好,先后推出“来徽州上春山”、“来徽州赏秋吧”、新晋网红古村落TOP20等21个赛道、220个文旅新品、24个新项目,发布“村咖”地图,推陈出新“新安岐黄夜”、齐云打铁花、徽菜美食等系列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研学修学、生态康养、低空飞行等沉浸式业态蓬勃发展,全域旅游铺展开崭新画卷。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83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43亿元,较2019年增长12.5%、12.7%,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接待游客均突破450万人、创历史新高。


镇景村一体  促进价值转化

坚持点线面结合、镇景村一体建设全域大景区大花园,推动生态、文化、乡村、美学、空间等价值转化,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百姓幸福靠山。

坚持全域联动。一体推进全域文明、全域旅游、全域平安、全域食安、全域生态文明“五个全域”创建,实施“大景区·花满城”三年行动,以景区标准推进镇景村一体化发展,连续19个月调度重点乡镇和景区(街区)改造提升,总结推广最干净城市屯溪标准、皖南古村落景区“席地而坐”管理规范等25项地方标准,迭代升级景区城、景区乡(镇)、景区村、景区街、景区路,全力打造“小而美、小而优、小而雅”的特色县城,让全域大景区大花园主客共享、近悦远来。

培育乡村典范。持续推进艺术乡建,办好烟雨徽州·中国(黄山)乡村生活美学设计公开赛等系列赛事,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加快打造全国最美丽乡村、最美风景线,“梦里祖源”“文艺碧山”“艺蔬临河”等276个乡村特色微景区实现精彩蝶变,西递成为全国4个“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之一。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244万人次、总收入超400亿元,西溪南成为现象级核心吸引物,卖花渔村案例成功登上世界旅游联盟榜单,黟县荣膺首个国家级“村”字号旅游度假区,黄山乡村成为展示创意、品味生活、寄托乡愁的最佳空间。

实现价值转化。成功发布安徽首个GEP核算地方性标准,成立安徽首个生态产品交易所,创新推出“村落徽州”保护利用、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VEP收益权质押贷款三把“绿色钥匙”,“村落徽州”保护利用模式全省推广,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实现市域全覆盖,7个项目纳入国家、省级项目库,全国首单VEP收益权质押贷款项目落地黄山并实现跨省合作,黄山市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


乡村运营  实现共同富裕

以无边界创意突破樊篱、改造产业、赋能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运营机制创新试点,完善乡村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推动创意变生意、资产变资金,促进共同富裕。

探索运营模式。制定开展乡村运营机制创新试点的实施意见,通过国企+村集体、村集体抱团、村集体+社会等形式,组建县乡村三级乡村资产运营体系,建立村庄开发管控、资源评估交易、项目承建实施等6项运营机制,导入特色种养、资产盘活等11类产业项目,2023年全市507家县乡村三级运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3亿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8700万元。

集聚人才资源。在安徽率先成立市级新农人协会,举办首届中日韩新农人交流项目,培育壮大祁民公社、黟县黑多岛等数字游民社区,吸引千余名青年艺术家设计师、运营师、乡村主理人等新力量人才扎根黄山,全市乡村振兴人才总量超4万人。

助力强村富民。2023年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94.4万元,其中超50万元以上的村594个、占比86.2%,徽州区、黟县突破100万元,3个县区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进入安徽十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始终稳居安徽前列,今年上半年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至1.62,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百姓幸福靠山。


文化特派员  增强发展动能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重要回信精神,创造性推出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增强乡村发展动能。

传承徽州文脉。以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徽州文脉传承工程,黟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总数均居安徽第一、全国前列,黄山市成功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成为安徽唯一拥有文化自然“双世遗”、历史文化“双名城”城市;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总数居安徽首位,徽州堨坝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徽州文书——徽州千年宗姓档案”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自然、非物质文化、记忆四大遗产项目全覆盖,安徽唯一。

推进活化利用。依托古建筑发展徽州美宿产业,制定民宿促进和管理条例,出台促进民宿发展20条,3200余家民宿综合效益超120亿元,黄山市跻身全国首批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推出目连戏、板凳龙、徽州大鱼等一批非遗文创,在安徽率先推出十大文物主题游径,中国戏曲戏剧微电影节、非遗国际时装秀等活动广受好评。黄山市成功入选全国秋季“村晚”主场,汤家庄入选全国冬季“村晚”示范点。文化产业考核保持安徽第一方阵,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3年居安徽首位。

倡树文明新风。深挖徽文化优秀因子,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引导乡风文明,打造“德耀黄山”品牌,创新推出“作退一步想”“富山解忧”“驻村夜访”“塔坊日记”“响潭实践”等有效做法,98%以上矛盾化解在基层,“作退一步想”工作法成功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创新经验”、3次代表安徽在全国作典型发言,三捧“长安杯”,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稳居安徽前列,黄山市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大力推广板凳会、户主会等做法,创新推出“新安夜话”发展品牌,引导村民围绕乡村建设发展献计献策,有效激活群众内生动力。




END

图片来源 |黄山日报、黄山广电台等




徽州风365
政研工作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