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艺术,是无国界的语言,是人类情感的抒发。
当艺术黄山与世界对话,它打破了地域、种族和语言的界限,将我们紧密相连。
去年的今天,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外部分文旅创意园区“黄山对话”在东黄山启幕。世界“艺术指针”拨到“大黄山时间”。这是艺术节与大黄山的首次牵手,是黄山全面对接大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尽情拥抱国际化的有力举措。
今年10月22日,第23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安徽分会场黄山对话再度在东黄山举办,来自斯洛文尼亚、格鲁吉亚以及国内上海、西安、合肥等地的艺术家、文旅行业专家汇聚一堂,就有关黄山题材艺术创作、中外艺术交流等话题谈体会、话发展,共同为艺术黄山赋能文旅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中国最高规格的对外文化交流节庆活动之一,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市承办,秉持“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办节宗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今年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位艺术家参与了300多项近千场的演出、展览活动。本次艺术节设立了江苏无锡、浙江南浔、安徽黄山分会场,这也是黄山市继去年之后第二次被纳入艺术节的“朋友圈”。
为何再次选择黄山?对话现场热烈的交流讨论似乎给出了答案。
黄山市是一座没有屋顶的博物馆、艺术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构筑起独特的美学语境、艺术表达。“大美黄山说不完”“黄山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完美融合”……唐诗宋词的烟雨徽州、水墨写意的秀美黄山,让与会人员赞不绝口。
“两届‘黄山对话’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黄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会人员深刻地体会到,黄山市积极对接服务“黄山对话”,全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通过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跨界融合等方式助力文旅融合发展的迫切愿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以艺术之名,上海与黄山的双向奔赴,如何赋能文旅融合发展?与会人员各抒己见,给予了黄山很多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眼望千年,一眼望未来,黄山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宝库。”原上海市文广局艺术总监、国家艺术基金监督专家、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评委会副主任、上海国际艺术节节目遴选委员会副主任吴孝明认为,要借助艺术节这个平台,深化黄山与上海的合作,相互融入、融合、融化,通过沉浸式艺术打开徽州优秀传统文化,让“千年的根开出当下的花”,让更多人了解黄山、走进黄山、更爱黄山。
艺术需要黄山,黄山需要艺术。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唐颖琪说,上海国际艺术节呈现了创新发展的上海样本,相信黄山通过艺术创造力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
2024“黄山对话”顾问、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郑家余建议,上海国际艺术节要发挥品牌优势,组织更多不同类型的艺术家深入黄山,扎根黄山,获取创作灵感,推出更多以黄山为题材的艺术精品,打造“艺术黄山丛林”;黄山市要借助艺术节的平台和通道,汇聚更多国内外艺术精品到黄山展示展演,集聚更多国内外艺术人才,提高黄山艺术的原创能力和文创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打造“黄山艺术集群”,同时把黄山艺术精品送到上海大舞台展示,扩大黄山艺术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乐中心主任王安潮认为,黄山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文美,可以借鉴在华山演奏交响乐、黄河边上演奏《黄河》、宝塔山下演奏长征主题组歌等形式,在黄山演奏以黄山为主题的乐章,既有视觉美,又有听觉美,充分展现黄山之巅的人文艺术美。
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娜塔莎·扎夫洛夫塞克和格鲁吉亚的坦吉兹·库吉亚是第一次来黄山,他们惊叹于黄山美妙绝伦的自然风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表示将邀请更多国外艺术家来黄山采风创作、现场展演。
黄山是一座艺术富矿,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温婉秀丽的青绿山水,赋予了艺术家创作的灵感。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歌剧、交响乐、组曲等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外讲好黄山故事。
安徽省文联原副主席、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研究员、一级编剧和二级教授王长安认为,黄山的文化是多元的,要有感受、有感情、有感觉地讲好黄山故事,擦亮黄山品牌,与时代共鸣。
澳籍华人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客席教授刘新禹感叹,走进呈坎等古村落,依然能感受到徽州千年沉淀的生活方式。他认为,音乐等艺术形式对一个城市的诠释是经典的,能量是远大的,可以通过音乐为黄山讲好故事。
作为推进黄山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平台、黄山与上海双城文旅融合发展的载体,“黄山对话”的连续举办,打开了艺术黄山与世界对话的窗口,也为艺术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绘就了蓝图。
以艺术之名,黄山绽放更精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