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基于电路理论的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
引用格式:张雯, 郑天, 刘永超, 钟捷, 苏杰, 李加林, 2024. 基于电路理论的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J]. 生态环境学报, 33(9): 1482-1494.
亮点
1
综合使用多模型,结合浙江省生态环境特点进行参数调整,科学识别生态源地。
2
设置多因素驱动因子,利用PLUS模型计算土地利用类型未来变化概率校正综合生态阻力面。
3
以电路理论为基础,探讨浙江省生态系统结构整体性连通性,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导读
浙江省涉及“三区四带”规划中的长江重点生态区、南方丘陵山地带和海岸带三部分,在维护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识别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因地制宜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意义重大。
本研究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多模型提取生态源地,以PLUS模型计算未来土地利用发展概率修正生态阻力面,利用电路理论识别关键生态廊道、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等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图表
结论
(1)浙江省生态源地共65个,总面积为3.49×104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1%,主要分布于生态系统综合服务能力较高的浙西南、浙西北、浙中东的山地丘陵。
(2)阻力面高值区域主要分布于浙东北平原、浙中盆地、浙东南沿海建成区以及周围耕地, 土壤侵蚀度是影响用地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区整体用地发展受制于自然条件。
(3)区域有147条生态廊道,总长度1906 km,其中25条高阻廊道和 59 条低阻廊道是需重点修复、保护的关键廊道,廊道整体空间异质性特征显著,浙东北平原和浙东南沿海需加强生态源地斑块和生态廊道的建设。
(4)需优先保护的生态夹点441处,总面积246 km2,需优先修复的生态障碍点90处,总面积206 km2,应根据其空间分布,有效开展分区管治,提高全域生态系统整体连通性和稳定性。
相关文章
[1] 唐建亭, 袁杰, 陈宗颜, 李晓燕, 孙子婷. 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24, 33(9): 1353-1361.
[2] 王雯, 侯青青, 裴婷婷. 甘肃河东地区坡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其阈值效应[J]. 生态环境学报, 2024, 33(7): 1117-1129.
[3] 方云皓, 赵丽元, 窦碧莹, 王书贤. 基于MSPA-CIRCUIT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热环境网络识别与评价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7): 1237-1248.
[4] 徐梓津, 张雪松, 陈明曼. 山地岩溶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7): 1196-1206.
[5] 许静, 廖星凯, 甘崎旭, 周茅先. 基于MSPA与电路理论的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4): 805-813.
[6] 张平江, 党国锋. 基于MCR模型与蚁群算法的洮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3): 481-491.
[7] 李语诗, 夏志业, 张蕾. 基于SSPs多情景目标的2030年成渝经济圈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及其空间优化[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3): 535-544.
[8] 王成武, 罗俊杰, 唐鸿湖. 基于InVEST模型的太行山沿线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分异驱动力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2): 215-225.
[9] 陈乐, 卫伟. 西北旱区典型流域土地利用与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9): 1909-1918.
[10] 王超越, 郭先华, 郭莉, 白丽芳, 夏利林, 王春博, 李廷真. 基于FLUS-InVEST的西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8): 1667-1679.
下载pdf版请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