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公众号 关注我们
甘肃河东地区坡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其阈值效应
引用格式:王雯, 侯青青, 裴婷婷, 2024. 甘肃河东地区坡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其阈值效应[J]. 生态环境学报, 33(7):1117-1129.
研究亮点
1
基于InVEST模型,分析了甘肃河东地区产水量、碳储量和土壤保持量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坡度效应及其重要性分级。
2
分析了坡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对其坡度影响阈值进行了定量识别,反映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应随坡度的变化特征。
导读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与效益,是生态系统功能向人类福祉转化的有效中介工具,包括多种服务类型,研究其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地形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联系密切,地形变化的阈值效应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坡度作为地形要素之一,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巨大,严重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甘肃河东地区区域自身地形、生态特征与产水量、碳储量和土壤保持量3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关系鲜明,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值得深入研究。
因此,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测算甘肃河东地区1995-2020年产水量、碳储量和土壤保持量3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坡度效应及其重要性分级,分析了坡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对其坡度影响阈值进行了定量识别,相较于以往基于地形梯度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该文更为全面明确的反映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应随坡度的变化特征。
数据图表
研究结论
(1)1995-2020年甘肃河东地区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均呈先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碳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降幅为1.6%。产水量、碳储量和土壤保持量3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总体呈现出北部较低(陇中和陇东高原),南部较高(陇南山地和甘南高原)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不同时间段的平均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变化量差异性较大。
(2)甘肃河东地区产水量和碳储量随坡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缓慢降低的趋势,土壤保持量随坡度增大持续增加。产水量和碳储量在坡度达到第Ⅷ级(25°-35°)时最高,土壤保持量在坡度到第Ⅸ级(>35°)时最高。
(3)一般区、一般重要区、中度重要区和高度重要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坡度阈值分别为17.2°、9.6°、11.9°以及20.5°。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区逐渐向两级分化,在低坡度等级上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服务重要区为一般区和一般重要区,中高坡度上则以中度和高度重要区为主。坡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在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区存在差异,当坡度超过最高阈值后,坡度增大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强度趋于减弱。
(4)坡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具有阈值效应,不同坡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阈值反映了可根据不同坡度进行土地整治,一般区和中度重要区的综合指数变化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一般重要区和高度重要区综合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但中度重要区坡度超过一定阈值后,坡度增大对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强度减弱,应该采取土地整治工程以削弱这种影响。一般区、一般重要区和高度重要区坡度增大促进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但受环境条件限制,坡度和生态系统服务应维持在适当水平为宜。
相关文章
[1] 张维琛, 王惺琪, 王博杰. 塔布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24, 33(7): 1142-1152.
[2] 王鹭莹, 李小马, 甘德欣, 刘鹏翱, 郭胜, 李毅.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J]. 生态环境学报, 2024, 33(6): 969-979.
[3] 向男, 王明旭, 张宏锋, 廖宝淦. 生态保护重要性分区及其长时间序列生境状况时空分异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024, 33(6): 958-968.
[4] 杨非凡, 何浩. 基于“EVI-ESV”伊犁河谷生态环境评估及生态分区构建[J]. 生态环境学报, 2024, 33(4): 655-664.
[5] 李荣杰, 李惠梅, 武非非, 赵明德, 王诗涵, 孙雪颖.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规律及驱动力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24, 33(2): 301-309.
[6] 冯自贤, 佘璐, 王秀慧, 杨璐, 杨晨.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宁夏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J]. 生态环境学报, 2024, 33(1): 131-143.
[7] 李惠梅, 李荣杰, 晏旭昇, 武非非, 高泽兵, 谭永忠. 青海湖流域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7): 1185-1195.
[8] 徐梓津, 张雪松, 陈明曼. 山地岩溶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7): 1196-1206.
[9] 王琳, 卫伟. 黄土高原典型县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6): 1140-1148.
[10] 巫晨煜, 许帆帆, 魏士博, 樊晶晶, 刘观鹏, 王坤. 渭河流域地表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5): 835-844.
[11] 许静, 廖星凯, 甘崎旭, 周茅先. 基于MSPA与电路理论的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4): 805-813.
[12] 张平江, 党国锋. 基于MCR模型与蚁群算法的洮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3): 481-491.
[13] 王嘉丽, 冯婧珂, 杨元征, 俎佳星, 蔡文华, 杨健. 南宁市主城区不透水面与热环境效应的空间关系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3): 525-534.
[14] 何艳虎, 龚镇杰, 吴海彬, 蔡宴朋, 杨志峰, 陈晓宏.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3): 469-480.
[15] 李晖, 李必龙, 葛黎黎, 韩琛惠, 杨倩, 张岳军. 2000-2021年汾河流域植被时空演变特征及地形效应[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3): 439-449.
下载pdf版请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