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教育奔跑的一年】教育共同体让人人享受优质教育

文摘   2025-01-03 08:26   江西  




一年多来,县教体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教体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其它单位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凝心聚力,锚定教育强县目标,紧紧围绕“一抓三创五提升”的工作思路,抓班子、带队伍、促改革,一心“奔跑”在教育强县的大道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开设专栏,进行盘点,以期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万载教育发展。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教育共同体篇



教育共同体

让人人享受优质教育


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县教体局经过前期到周边县市考察,深入我县基层学校调研,量身定制了“万载方案”——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今年9月,印发万载县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和考核评价方案。万载县首批23所小学、21所初中组成10个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形成1所城区学校为核心校+若干所乡镇中小学(含村小)为成员校的共建模式。以“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的管理模式,实现以城带乡、以强扶弱、扩优提质。


01


资源共享,扩大资源辐射面

共同体核心校每学年根据学校实际和成员校需求,选派优秀教师到成员校任教,并根据共同体学校发展需要,开展跟岗学习、支教帮扶。针对乡镇中心小学、村小音体美劳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探索核心校培训、校本培训和跨校走教等模式,既储备人才,又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加强信息化技术运用,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全县网络名师工作室,万载二小共同体建设智慧校园,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线上共享,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效率‌。


02


管理共进,共绘发展同心圆

各共同体学校积极探索“协同管理”模式,通过制订考核办法、评价指标和教学质量检测等措施,提升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深入推进“青蓝工程”,共同体学校广泛开展跨校师徒结对,拓宽以老带新、以新促学、教学相长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建立共同体学校学生交流机制,围绕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段目标,充分挖掘共同体区域特色资源,定期选派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互动体验,共同参与项目化学习、研学实践、联谊互助等活动。目前,10个共同体共制定14个帮扶项目,34个特色发展项目,核心校到成员校开展薄弱学科帮扶支教达20节次,组织教学质量检测2次‌。


03


教学共研,赋能课堂提质效

各共同体学校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教学沙龙、名师讲座、联合教研、集体备课、效果分析等。组织开展全县教材解读集中培训,开展线下共培训,共研讨,整个培训涵盖义务教育阶段9个年级、12个学科,共遴选100名骨干教师担任培训师,举办培训会38场次,培训时长达8天,参训教师达4700余人,全面提升了广大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认识,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县教研室教研员与学校名师采取“课例展示+课例研讨+座谈会+主题报告”方式进行“订单式”送教送研,精准满足受教学校的个性化需求,让真实、扎实、朴实、高效、可借鉴的常态课走进各学校,课堂质效在不断提升。


04


文化共生,促进文化交融

整合各成员校的力量,结合学校特点和地域特色,构建优质化、特色化、多元化的共同体共享课程体系,丰富课程供给,如万载四中共同体学校到仙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传承红色文化。各成员校开展文化交流会,相互学习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特色亮点,开展校际艺术节、体育节、科技劳动节、社团活动,让“红色文化”“百合文化”“傩舞文化”等校园文化,相互交融,构建璀璨的校园生活。

万载构建城乡共同体推动教育“扩优提质”案例在《江西教育》、《宜春日报》(头版)、《学习强国》(宜春学习平台)等媒体报道,“万载经验”在不断传播。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教育生态,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万载教育奔跑的一年

1.【万载教育奔跑的一年】党建引领篇

2.【万载教育奔跑的一年】办学条件篇


终审:王啸浪   复审:梁友泉         

初审:张伟聪   冯吉松

编辑:冯吉松

万载教体讯坛
传播万载教体系统好声音,展现教体系统新风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