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解读 | 2024全国初中信息科技优质课专家报告

文摘   2024-10-06 21:19   浙江  

2024年第七届全国初中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圆满落幕,这场盛会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优质课,更有多位专家学者带来高屋建瓴的报告,为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钱松岭教授、魏雄鹰老师、董涛老师以及钟柏昌教授的报告,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信息科技教育的现状、挑战和未来,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钱松岭《信息科技课程目标解析及教学转化策略》

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让我对信息科技课程的目标定位和教学转化策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对报告内容的几点思考:

1. 信息科技课程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教授从全球局势、国家战略、教育发展等多个维度,阐释了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意义。我们这门课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家安全观,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培养人才。

2. 课程目标要分类解析,精准把握:教授提出的内容目标、活动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念目标四类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和深化,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把握课程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注释:课程目标的分类

1.内容目标:学科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

2.活动目标:学生进行的活动类型和问题解决方式。

3.能力目标:学生在特定方面的技能和表现水平。

4.价值观念目标:学生内化的价值观和学科观念。

3. 教学转化要遵循原理,注重策略:教授强调,不同的知识类型对应着不同的学习策略,我们要根据知识的分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等策略,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4. 教学设计要关注情境,注重体验:教授指出,要将热气腾腾的数字化生活场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信息科技。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内化价值观念。

5. 信息科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科技向善:教授最后强调,科技发展要以人为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科技的力量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魏雄鹰《浙江省信息科技课程建设与实施》

老师从浙江省的实践出发,非常真诚地分享了信息科技课程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落地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了全国信息科技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总结了几点体会:

1. 信息科技课程地位提升,但挑战依然存在:信息科技课程正式纳入国家课程方案,从“可有可无”变为“必修课”,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但师资缺乏、教材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我们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2. 浙江经验值得借鉴,但要立足本地实际:浙江省在课程方案制定、教材编写、资源平台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都走在前列,他们的经验非常宝贵。但每个地区的情况不同,我们要学习借鉴浙江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更要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实施方案。


注释:浙江省的实施方案

1.浙江省在2022年开始研制地方性实施方案。

2.2023年颁布浙江省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比例。

3.信息科技在三到八年级独立开课,九年级可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开课或融合开课。

4.一二年级采用融合开课方案相关内容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等课程。


注释:资源建设与提供

1.教材和教师用书:2023年秋季通过严格审查,地方性质教材。

2.平台: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支持开发的平台,保障课程内容把握和学生数据安全。

3.实验器材:支持多样化的上课环境,包括物联网平台。

4.评价:结合浙江省评价综合改革,出台信息科技综合评价指南。

5.教学设计:强调以生为本,学生活动写在前面,教师活动放在后面。

3. 模块融通、大单元教学是重要方向:打破模块之间的壁垒,以大单元和大概念为引领,设计更具逻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4.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真实体验:要把“以学生为中心”落到实处,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活动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5. 教师培训要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享:信息科技课程实践性很强,教师培训不能只讲理论,更要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享,让老师们在“真刀真枪”的训练中提升教学能力。

6. 信息科技教育需要全国同行共同努力: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全国同行携手并肩,共同探索,共同努力!

老师最后说“信息科技课程现在还是一个婴儿,希望它能长成参天大树”,这句话让我非常感动!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信息科技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董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七年级信息科技教学设计策略》

老师的发言非常精彩!既有深厚的专业积淀,又充满了对信息科技教育的热情和思考,展现出了一位优秀信息科技教师的风采。我深有感触,在此分享一些我的理解和思考:

一、“清空”与“重塑”:信息科技教师的必修课

老师强调“清空自己的想法,把以前的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要重新审视”,这非常重要!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抱着旧地图寻找新大陆。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重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

打破固有思维:信息科技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是简单的电脑操作。我们要跳出传统的学科边界,将计算思维、数据意识、算法思想等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面向未来的信息素养。

重构知识体系:信息科技知识更新迭代速度快,我们要及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探索信息科技的奥秘。

二、“理清”与“关联”:构建信息科技课程的完整图景

老师以七年级“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理清逻辑结构,这一点非常关键。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繁多,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只有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纵向梳理,把握层次:要将不同学段、不同模块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例如,从小学的关键词搜索到初中的搜索引擎原理,再到高中的网络信息安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横向拓展,建立联系:要引导学生将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艺术创作、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等,让学生感受到信息科技的价值和魅力。

三、“简化”与“提升”:在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老师提到了“合理认知负荷”,并通过路由器原理和互联网应用特征的例子,阐述了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降低理解门槛:要将抽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案例、形象的比喻、有趣的活动,例如,用身份证号码类比IP地址,用旅行商问题解释路由算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升思维层次: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建立专业化的视角,例如,分析互联网应用时,不仅要看到其便利性,还要分析其内容形式、交互方式、功能特征等,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

四、“近迁移”与“远迁移”:在实践创新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老师将知识迁移分为操作类、原理性和实践创新类三种类型,并结合具体的例子,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巩固基础,熟练应用:对于操作类的知识,要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形成自动化操作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于原理性的知识,要引导学生进行跨情境的迁移,例如,将二进制编码应用于图像、音频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对于实践创新类的知识,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设计开发智能家居系统、开发农业物联网应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我的思考:信息科技教育,任重而道远

老师的发言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信息科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帮助他们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信息科技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例如,项目化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化学习……

华南师范大学钟柏昌教授《精彩总结与深度点评》

钟教授的点评高屋建瓴,深刻且富有启发性,他不仅指出了本次优质课展示活动的特点和亮点,更从宏观角度,对信息科技课程建设、教学目标设定、大概念理解、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为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概括总结了以下几点:

1. 信息科技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正如钟教授所说,信息科技教师,尤其是专职教师的数量仍然不足,这也反映了信息科技课程地位仍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学习,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努力提升教学水平,为信息科技课程的发展贡献力量。

2. 课程内容的螺旋上升需要深入思考:现有的模块化课程设计存在条块分割的问题,如何打破壁垒,实现螺旋上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借鉴浙江经验,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中,将不同模块内容进行融合和融通;二是跳出模块和年级限制,以大单元和大概念为引领,设计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的教学内容。

注释:钟教授观点

我认为教学指南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它明确规定了每个年级应教授的内容。

实际上,在课程标准层面,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是按照学段来设置的,并未明确规定每个模块对应的年级。例如,身边的算法与过程控制放在一起,并未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五年级学习身边的算法,六年级学习过程控制。

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我们的教学指南已经将这种关系固定化。我认为,这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思考,是否这是最佳的教学方式,还是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上进行融通、分解和必要的螺旋上升设计。

3. 大概念的理解需要更加灵活和深入:大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嵌套的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关注学生发展:无论是三维目标、核心素养,还是钱教授提出的新分类框架即内容目标、活动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念目标,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我们要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注释:钟教授观点

三维目标是我们之前新课改所提倡的一种教学目标分类方法,也较为清晰。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我们有了四大核心素养,用四大素养来描述我们的课标,也成为很多老师比较惯用的一种描述方法。

一些教师会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例如,我们的一些教案是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描述教学目标的。在每个维度下,都会详细描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每个教学目标后括号内注明该目标对应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可能对应多个核心素养,也可能是一个,总之你一定要对应某一个核心素养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描述,具有三维目标的样式,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的核心素养的要求。这种做法我觉得也是可以的。具体哪一种做法是最好的呢?我觉得没有标准答案,而是供我们老师们思考参考。

5. 评价体系要实现教学评学一体化:要将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学习社区评价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 高校与一线教师要加强合作交流:高校专家拥有前沿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一线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智慧,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

钟教授的点评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指明了方向。信息科技教育的未来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让我们携手共进,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努力成为新时代信息科技教育的探索者、实践者和引领者,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火马碎碎念:

高端的专家报告

高屋建瓴

启迪了教师们的教学智慧,

丰盈了一线信息科技教师

教学的底气和信心。


欢迎加入知识星球,

更加便捷地互动交流。


火马信息科技
临海听涛声 细品书香味 期待爱书的你加入我们;编程 跨学科学习的极佳工具,培养未来世界的创造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