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个人隐私泄露的定义和解释
个人隐私泄露是指个人信息被未经授权的人获取、使用或公开,导致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这种泄露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如软件、网站等,也可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生。
Part 2
个人隐私泄露的常见类型
通过木马病毒窃取信息
在所有作案手段中,手机木马短信已成为不法分子惯用的诈骗方式。他们把自己伪装成学校老师、运营商等身份,通过伪基站向周围的手机用户发送木马短信,用户只要点击短信链接,各种网银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都将被木马盗取,并转发到犯罪分子手中。另外,钓鱼网站也是不法分子窃取用户信息的一个惯用手段。钓鱼网站的域名和页面都和正常网站非常相似,不法分子通常会模仿银行或者电信运营商的官方网站,诱导用户在钓鱼网站上输入个人信息。
利用网站漏洞盗取信息
各大网站因网络漏洞而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大量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闻屡见不鲜。数据显示,2015年某平台收录了1410个可能造成网站上的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涉及网站1282个,可能泄露的个人信息量高达55.3亿条,这一数字较2014年的23.6亿条翻了一倍之多。若按照当时中国网民总数为6.5亿计算,这意味着在2015年,平均每个中国网民至少被泄露了8条以上的个人信息。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被爆网站对于漏洞修复的态度并不积极,总体修复率仅为8.0%。
免费WiFi和二维码暗藏“黑手”
时下手机与WiFi组合套装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也因为此,免费WiFi成了隐私泄露的重灾区。数据统计,腾讯手机管家用户每天有超过2亿次WiFi连接,其中每天约有60万次连接了风险WiFi。一旦连接诈骗WiFi,你的网银和支付账号、密码等各类信息,可能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不法分子盗取了。此外,恶意二维码也是不法分子的手段之一。用户扫描恶意二维码,相当于点击了一个带有木马病毒的短信链接,手机将被植入木马病毒。而据调查数据显示,在7-19岁的青少年中,“经常扫二维码,不考虑是否安全”的比例高达40.3%。
登录密码简单统一易被破解
一码通用虽简单省事又好记,但其中安全隐患重重。当不法分子盗取或破解了你的某个账户后,将会把相应数据在其它网站或账户上进行尝试登录,专业术语叫“撞库”。比方说,获取了你的银行账户,再在支付宝账户尝试登录,触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数据显示,我国75.93%的网民存在多账号使用同一密码的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这一比例高达82.39%。
手机APP过度索权
手机APP存在过度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超过必要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如消费者若不同意APP获得调取非必要信息的权限,则该APP无法正常使用。超范围利用所收集的个人信息,如APP通过正常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却在个人信息未脱敏的状态下超出合理范围使用。未明确告知而收集信息,如APP在收集个人信息之前没有明示等诸如此类的情况。
Part 3
如何防范个人隐私泄露
为了防范个人隐私泄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不安装来路不明的软件,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
使用高保密强度的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
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络连接下进行敏感操作,如网购、网上银行等。
谨慎授权移动应用程序的权限,避免不必要的个人信息泄露。
加强社交媒体的安全设置,避免公开过多个人信息。
本期总结
个人隐私泄露防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安宁、财产安全乃至人身安全。在数字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隐私信息如姓名、电话号码、住址、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社交媒体账号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泄露风险。因此,加强个人隐私泄露防范意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对于维护个人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供稿:褚小洁 周威东
审稿:宋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