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乡镇简史(下)

文摘   2024-11-08 10:28   江苏  

邵伯镇
位于今扬州市区东北,京杭大运河堤东侧,是水陆交通要道,为江都重镇。东晋太元十年,谢安隐退出镇广陵,在城东北20里的步丘筑垒而居,更名新城。新城地属蜀冈尾间,西高东低。谢安于此筑埭(即大坝)渲蓄,西解旱忧,东免涝患,高下得以两利。后人追思谢安之德,以周代召伯比之,称所筑之埭名邵伯埭,埭旁之湖名邵伯湖,并在邵伯建甘棠庙,植甘棠树,邵伯亦称甘棠,邵伯湖为甘棠湖。邵伯扼运河咽喉,从唐代即设船闸以利航运;明代曾设驿站,为扬州府五所驿站之一;清代设甘泉县邵伯巡检司,管辖运河东部各乡镇;解放战争初期华东野战军在苏北地区七战七捷的第七战,即邵伯保卫战。境内的邵伯明清故道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樊川镇
位于今江都区东北部,地处泰州、兴化、高邮江都交界处。北周时名樊家垛(以樊姓居多),隶于吴州招贤乡。杨坚取代北周后,为南下灭陈,循邗沟(东道)旧迹重开山阳渎(河),在樊家旁淤溪河(今盐邵河)处交汇分汉,三岔河河口处逐渐形成集镇,名樊汊镇(以樊姓居多,故名)。"樊川”之名,始见于乾隆五十年金兆燕所撰《扬州府泰州樊川镇水陆寺碑》。传为淤溪河、山阳河、斜丰港在这里汇合成川字形,故称。咸同兵燹,扬州、镇江的商贾富户来樊川避难栖身,傍河两岸建街,樊川成为繁华集市。日军侵华,苏、常、锡、宁、镇、扬等地官宦和商贾,四出避难。时谚“有钱有势迁四川,无钱无势到樊川”。樊川人口猛增,市井热闹,畸形繁荣,有“小小樊汊赛扬州"之说。张怿伯以亲身所见,在此写下《镇江沦陷记》。


小纪镇
在江都区治东北,古称小邾镇。《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小纪镇在江苏泰县西北七十里,当华佗港北岸,西北界高邮县,西南界江都县,亦作小镇,清时移宁乡镇巡司驻此。”民国年间属泰县(今泰州),今属江都。小邾本周代诸侯国,封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南。战国时,为楚所灭。小邾王室家族,四散而逃,其中有一部分人隐居在今小纪一带,以其原居住地滕为姓,至今滕仍为小纪大姓。西汉时,滕姓人口繁衍,始建镇,以原居地小邾命名为“小邾镇”。小邾镇一直沿用到清康熙间,清廷设宁乡巡检司于此,改称宁乡镇。清代,镇有以操船摆渡为业的纪姓人士,义渡为民,人称“小纪”,当地乡民公议将小邾镇更名为“小纪”,以资纪念。

武坚镇
原称张武尖、张武坚。位于江都区东北部里下河水乡地区,斜丰港、鲁汀河在此交汇,与高邮、兴化相邻。镇地形奇特,水道将其分成五大块,呈尖形。最初来此开垦的张姓父子在五个尖岛上开是,时人称其地为张五尖,简称五尖。日军侵华时,当地百姓在共产党组织下抗日救国。日军收买汉奸,不断对五尖扫荡,一次次地被五尖人民武装打败,威武气概震撼日军,至此日本侵略者不敢轻易进攻。当地百姓把(张)武尖改为(张)武坚。

真武镇
在江都区北面偏西。区划调整时,原杨庄乡、滨湖乡并入,镇北隔盐邵河与高邮八桥镇相望。因镇内建有真武庙而得名。传为谢安七墅的邱墅阁,在今真武境内。

丁伙镇
又名丁家伙,在江都北面。区划调整时,原锦西乡并入。明朝初年,本荒芜农村,后有丁姓人家为逃避兵荒马乱出阊门结伙移居此地,从事种植,方兴旺起来。后又有高氏到此落户。经几代衍生,到清朝形成规模,徐庭珍诗《丁家伙》曰:“舟行忽听市声哗,寥落村墟数十家。瓦屋远排堤两岸,大桥低跨水三叉。柳烟白糁孤蓬絮,桃雨红飞半渡衣。我有故人家在此,柴门何处欲亲挝。”很好诠释了当时小镇景象。镇西郊,有个高地,三面环水,背枕树林,高十余丈,占地数十余亩,人称“纣岗”或“纣臣墩”,因而所在村庄以此为名。相传,三千多年前商朝纣王之大将军蜚廉兵败葬身于此。

丁中广祥听文化
以声音之美,传文化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