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繁花,时代的风吹啊吹

文摘   文化   2024-04-10 10:00   北京  

你看过几改革开放剧?从2017年的《鸡毛飞上天》,到2018年的《大江大河》,再到近两年热播的《风吹半夏》《繁花》,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时代的风还在继续吹,吹起满地繁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脍炙人口的改革开放剧。




《繁花》:
瑰丽的年华,瑰丽的造化

或许谁也没想到,2024年开年的剧集第一爆,来自于《繁花》。


《繁花》播出之前,大家对王家卫很不放心。这名大导向来以恣意著称,拍电视剧能成吗?第一集播出之后,质疑声更重,还有人将之与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并称。没成想,随着故事展开,《繁花》的艺术魅力也随之展现。



《繁花》的改革开放故事,与过去所有的创业剧、年代剧不尽相同。原因很简单,王家卫并不只想讲一个改革开放的故事,他更想讲的,是“上海”。《繁花》是上海人的故事,王家卫向来自认为是上海人。王家卫用一座城体现一个时代,体现那个时代浪潮下每个人物的烟火气与真挚的情感奔涌。


王家卫是著名电影导演,电影篇幅短,情绪驱动碎片就够了。电视剧篇幅长,必须有完整的故事和丰富的细节。电影导演的剧集处女作,容易艺术性胜于故事性。但《繁花》并非如此。《繁花》没有断头故事,没有以虚代实,也没有走形式大于内容的路线。它讲艺术,也讲故事,甚至讲艺术的故事。



《繁花》的编剧是秦雯,都市情感是她的拿手话题。但王家卫认为,《繁花》不应当局限于简单的男欢女爱,而是把视角放到更广阔的空间:爱和爱情是不一样的。对王家卫来说,爱情太小了。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花无百日红。秦雯的剧本搭配王家卫的视听,构成了中国电视剧中从未有过的艺术孤本。


正如上文所说,改革开放剧中浓墨重彩描摹的女性不多,《风吹半夏》中许半夏是一个,《繁花》中的汪小姐也算。汪小姐与许半夏,恰好是一体两面开局。她是绝对的恋爱脑,但在历经风霜之后,也能逆风解意渡过情劫飞升。


《繁花》里不仅有独立女性,更有痴男怨女。有小菜鸟,也有老法师;有投机客,也有实业家;有多情种,也有专情派;有形形色色的活人。


《繁花》中的商场斗争,也与其他的改革开放剧不同。它不写实业写股市,不写发财写崩盘,明争暗斗纠缠勾心斗角,鱼死网破配额零和游戏。黄河路上,人人是对手,处处博弈拼杀;进贤路上,到处是陷阱,哪哪撞墙碰壁。



《繁花》是瑰丽的,但恰恰是这种瑰丽,阻碍了它与下沉市场受众的交接。不过话又说回来,影视作品总归有“界”,能满足圈层受众已经很难得了。




《风吹半夏》:

是时代的风,更是风的时代


《风吹半夏》是去年暑期档最热的剧,也是主题最深刻、思想最深邃的剧。这部剧改编自阿耐的小说,梁振华任文学策划,编剧张挺、傅东育,导演傅东育、毛溦。这群主创群策群力,写出了改革开放的真实印记,也将那个时代的血与泪、成与败、敢想敢拼与野蛮冲撞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的名字是《不得往生》,剧改成了《野蛮生长》,最后叫《风吹半夏》。一开始观众都对改名不太理解,《不得往生》强调的是商人的“原罪”,往滩涂上倒废油,被村民骂“不得往生”,最终导致陈宇宙去世。改成《野蛮生长》后,更适合大女主剧调性,许半夏宛如放肆狂奔的杂草,生得茂密又张扬。但只有看完剧才发现,《风吹半夏》最为合适。它写的不只是一群吃到改革开放红利的创业者,更是写那阵时代之风。一个人的命运,离不开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个人的选择,必须紧跟时代的政策和风向,才能直上青云。



《风吹半夏》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十分罕见地为改革开放大潮中魄力非凡的女性画像,让“许半夏们”拥有了姓名。它将火一样奔放的女主角置于冷硬粗犷的钢铁行业中,给荧屏前观众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心灵震撼和审美冲击。


独立女性就要搞事业,是近几年网络的主流观点。《风吹半夏》踩中了这一主题,先天把握了流量命脉。许半夏有野心、有欲望,更有美貌。她知道自己的终极目标,并愿意为之不懈奋斗。在那个理想主义高歌与儿女情长浪漫双双失效的生意场,一介弱女子面对调笑与欺压,只身突围,俨然一代豪杰。


不客气地说,许半夏让国产剧中“大女主”的形象真正饱满起来了。过去,虽然国产剧也聊“大女主”,但更多的是爱恨情仇与你侬我侬,少有作品可以在现实语境中发力。《风吹半夏》走出狭隘单一的情感叙事,许半夏落地生根。



但《风吹半夏》不只是“大女主”。它写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以及回望那个时代时瞳孔的颜色。它以改革浪潮为背景,讲民营经济的生长,讲政策法规的迭代,也讲民企的“原罪”和救赎。因此,便有了最后四集中宇宙钢铁集团的危机,和许半夏的主动担责。许半夏法庭上慷慨陈词那场戏,让整部剧的格调再提升了一个台阶。“我们可以被审判,但不可以被误判”的宣言,意味着彼时与此时的抵达,意味着当下与昔日企业家的精神互为因果、紧紧咬合。


吴晓波写过一本《激荡三十年》,讲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企业商业发展历程。如果说,《激荡三十年》是以昂扬高蹈的姿态高调为企业家“立传”;那么,《风吹半夏》则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形式,讲那段江头弄潮的故事低调地讲给你听。似这般宏大的题材,最讲究首尾相应,一口气憋不住便是前功尽弃。似《风吹半夏》这般,最后四集反倒拉升能一个台阶的作品,国产剧中少见。


《风吹半夏》结束于2002年冬天。彼时,“三个代表”写进党章,企业家阶层被制度性接纳,不再是一个尴尬的群体。在此之前,都似“野蛮生长”。




《大江大河》三部曲:
从没有这么一部剧


提到改革开放剧,《大江大河》是不容忽视的重磅嘉宾。国产剧史上,很少有作品能像它这样,用三部讲述一个时代的厚重与严肃。也很少有一部戏能像它一样,接连三部都能收获观众的好评。这个成绩,正午阳光自己也没能复制。


大江大河》第一部由袁克平和唐尧编剧,孔笙、黄伟执导,2018年12月10日播出第二部由唐尧编剧,李雪、黄伟执导,孔笙监制,2020年12月20日播出;第三部由唐尧马骋怡子君黄凯文巩向东编剧,孔笙总导演,孙墨龙刘洪源任导演,2024年1月8日播出。三部剧的时间线跨越30年,主旨立意有继承有发展,不变的是农、工、商三个代表人物的上下求索。



第一部的故事从1978年讲起,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三人的命运为时代缩影,来展现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大江大河》跳脱出国产剧庸俗滥情的单调和贫瘠,用丰赡的社会信息量,写出了改革来路上的颠簸与反复,以及工业文明与办公室政治的碰撞交汇。第二部的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写起,直到90年代初,展现中国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嬗变。这一部的显著看点是,国有经济看厂长开会,集体和民营经济看政商关系。剧中有经济领域的改革、社会生活的嬗变、政治领域的变革,还有这群改革开放实践者们的挣扎、觉醒和变化。第三部的故事则从1993年讲起,直到新世纪初。


与前两部相比,《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的戏剧性弱化了。关键原因是时代变化让矛盾的重头出现了转移。前两部的氛围是欢快的,从恢复高考万物复苏,到村办企业兴起、个体商户茁壮,趁着浩荡春风迅速挺拔。在历史趋势的推动下,只要稍微有点前进的念头,浪潮就会助力你变得不可阻挡。到了第三部,则出现了明显的改革阵痛。在增量向存量转换的时代,拉扯是必然的,困惑也免不了。有些矛盾是可以写的,有些矛盾则需要留白,留白多了戏就瘪了。



更可惜的是,《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的档期正好与《繁花》相撞。那个月,《繁花》几乎是无敌的存在。《大江大河》是严肃正剧,《繁花》是浪漫艺术品,前者黄钟大吕,俨然太祖长拳;后者绚烂非凡,注定要夺去所有人的眼球。




《鸡毛飞上天》:

是创业剧,更是人情剧

《鸡毛飞上天》是2017年的剧,编剧申捷,导演余丁,张译、殷桃主演。2017年至今已经7年了,一部7年前的剧还时常被人念叨,挺了不起的。



诚如其名,《鸡毛飞上天》讲的是当年义乌“鸡毛换糖”的故事。早年义乌小贩,走南闯北,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获利。这是最早的创业故事,以“鸡毛”为代表的创业一族也成为了时代发展的缩影。《鸡毛飞上天》中有意象上的做旧、思维上的创新和情感上的传承,它用人情讲商业故事,又在创业中反映义乌商人这一地域群体的自我突破与变革。


编剧申捷为了写出真实的义乌商海传奇,曾8次到浙江体验生活,走访了200多位义乌商人,每天必做功课就是在义乌小商品城“打转”。他走遍了每个商区、每个摊位,不仅打探到了很多秘辛,更是和几个摊位的老板成了朋友,跟着去进货,回家做客,去厂房、办公室,直到对个个产品如数家珍。



也正是这种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才成就了《鸡毛飞上天》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男主陈江河代表的,是在改革开放中抓住时机奋斗拼搏的一代人,他自小耳濡目染学大人们“鸡毛换糖”,学会了怎么快速对货物进行估价、交换,且头脑灵活经商天赋异禀。八十年代处处生机勃勃,走南闯北,他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机和影响,从小生意一步步做大,最终成为叱咤商场的金融大鳄。


陈江河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新旧经商观念碰撞的产物。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以物换物,到改革开放后开起作坊铺子,到经济活跃后下海探路,再到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政策后顺势而为,实现出口贸易,引领义乌小商品市场迈出国门。在不断开放中,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也折射出整个国家的经商情怀。


但《鸡毛飞上天》不只是创业剧,穿插其间的三代人的情感线索才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脉络。从陈金水抚养孤儿陈江河,到小镇村民之间的淳朴情感,再到陈江河和骆玉珠志同道合的爱情选择,陈江河和邱英杰的惺惺相惜,以及陈江河抚养邱岩、教育王旭……满满的人情冷暖与时代关怀跃然荧屏。



如果非要挑个毛病的话,剧情后半段或多或少有些泄气了。这在所难免,一部55集的电视剧,有重头戏也一定会有闲篇,有矛盾冲突也一定会有白水。创业是风起云涌的过程,是与时代斗智斗勇的弄潮,怎么写都好看。两人婚后的日子,是生活剧的走向,再大的官、再富的商,也得“柴米油盐酱醋茶”。




改革开放的风,吹个不停


改革开放剧一拍再拍,为什么观众愿意沉浸其中?


一则,是它提供了一个跻身幻梦。改革开放带来包容开放、机遇频出的时代,正如俗话说的“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是对这个时代最恰当的形容,改革开放就是最大的风口。前《南方周末》记者陈晓守曾在《九二派》中将企业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乡绅”企业家,他们活跃在上世纪80年代;第二类是“士大夫”企业家,也就是1992年前后自愿下海的创业者们;第三类是新世纪以来的海归企业家。前两类企业家,都借到了改革开放的风口。


二来,改革开放是天生的矛盾合集。被誉为“商界思想家”的冯仑曾说,改革开放时代的民营企业家身上有一种“原罪”。《风吹半夏》中谈到了这个问题——制度性原罪。所谓制度性原罪,是由于政策法规不完善造成的,而不是企业家个人的原因导致的。而原罪背后的纠缠,则激荡出最好的戏剧矛盾。


“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改革开放的风,仍在吹个不停,满地繁花缤纷盛开未来,改革开放剧必然还会出现新的佳作,期待那一天。


文字:马二
编辑:周倩羽
审核:孙小淅

END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内容

 公众号ID:BNU-ysxjgzf

影与灯
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影视戏剧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