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我们迎来了全国第40个教师节。木铎金声,弦歌不辍;千秋育人,薪火相传。多年来,北师大代代师者始终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风雨兼程,初心不改。于百廿校庆特别献映的电影《无负今日》以朴素平实的风格、真挚动人的情感回顾与纪念了这一壮阔过往与峥嵘岁月,将一幅百年教育的华美篇章徐徐展开,将一曲逾越双甲的师道之歌娓娓道来,为天下教师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该影片自上映以来广受关注,曾入围 2023金河豚荣誉推选年度网络电影奖项,并斩获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最佳影片”,第三届中巴电影展“蓝鹦鹉奖”。一朝一夕,今日即逝;一时一刻,今日须惜。在这个重要的节日,让我们回顾《无负今日》的73个彩蛋,见证匆匆流年背后“尊师重教”的传承精神,回味百廿师大人共同立下的师者誓言,致敬教育工作者,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中巴电影展“蓝鹦鹉奖”获奖证书
《无负今日》的七十三个彩蛋
作者 董子千
于教师节倾情献映的北京师范大学形象艺术片《无负今日》以《大学》《师说》《青春》三个篇章,串联成一曲师道传承的激荡长歌。在我国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当“教师万岁”的横幅再度飘扬,当师者精神的火炬再度高举。让我们用《无负今日》的73个彩蛋,讲述这一波澜壮阔的教育史诗。
伴随着悠扬的口琴和清澈的童声,《无负今日》电影带领我们来到一个宫殿般美丽的校园,这里便是北京师大辅仁校区。
画面中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是建于1929年的辅仁大学主楼,她曾与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并称北平三大中西合璧建筑群。
楼后庭园,埘花种树、游廊亭舍,幽雅宜人,画面中的凉亭初名“倚绿亭”,抗战期间,辅仁大学师生在沦陷区孑然独立,坚持抗争,为效法全祖望写下《鲒埼亭集》讴歌抗清志士,陈垣校长将此亭改为“鲒埼亭”。
散发着中国古典韵味的文房四宝,蒙太奇切换的画面中,片名“无负今日”四字从容写就。
无负今日,是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董梁启超先生,在1925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题写的赠言。此后数年,北师大人将这四个字刊印卷首,以志纪念。
四字赠言之前,还有一篇叙言,全文如下:
1924年北京师范大学董事会合影
居中者即校董梁启超先生
山桃花开。西汉韩婴《韩诗外传》有言:“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遂以“桃李”比喻学生。
曦园、日晷,均为师大主校区——北太平庄校区风物。
曦,是清晨的阳光;日晷,是时间的度量,它们都是劝人惜时,催人奋进的意象。
早在旧师大时期,和平门外旧校址便有日晷一尊,可惜毁于“文革”。
物理系1956届同学毕业后,在教八楼、教十楼之间,今日陈垣校长像处,捐赠并安置了新的日晷。后经天文系八三届毕业生重建,并随校园规划移至今牡丹园处。
师大南校区的初代日晷
1980年教八楼花坛中心的二代日晷
第一篇章:大学
伴随着鸽哨声、吆喝声、喜鹊啾鸣声,画面中出现了1925年的宣武门城楼及箭楼。我们来到了第一个篇章——“大学”。
何以判断是宣武门?我们可以在画面右侧见到北京四大教堂之首——宣武门教堂。
宣武门教堂,北京第一座教堂
为什么选择宣武门?
在民国时期,北师大位于宣武门外,女师大位于宣武门内,往返两校,宣武门是必经之地。电影中,黎锦熙先生骑车从女师大赶往北师大,便要经过此门。师大学生爱国运动,如逢正阳门设卡,也多走此门。
女师大、北师大、宣武门位置示意
画面中的宣武门破旧不堪,彼时距离它的箭楼被拆除,仅余几年时间。
真实的宣武门旧照
单击放大可见宣武门教堂
放大画面,城楼后方黄圈内的建筑,即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址。
这部电影的精细程度简直“令人发指”。
北洋政府时期的女高师
女师大建筑群建成于1908年,1931年两师大合并后,这里改为师大二院,为文学院所使用。抗战期间,此处为日军山之内部队占据,1952年院系调整后,此地交由北京市使用,现为北京市鲁迅中学。
第一位演员出场,这位喵星演员,将在后续的情节中多次出现,甚至成为超越时代的存在。此处背景为紫禁城午门。
启功先生家的猫
启功先生是爱猫的
教九花园莫言身边的猫
一猫分饰三角
剧组在横店1:1搭建了女师大校舍。注意猫咪在二楼窗台上。
女师大校址今貌(已翻修)
连尽头的楼梯都进行了复刻
女师大国文系正在上课。教材有二:
左: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出版,中国首部系统的现代汉语语法著述。书名为黎锦熙亲笔题写,文字上方的符号是经黎锦熙修订的注音字母,他被称为“中国注音字母之父”。
右:鲁迅1923年小说集《呐喊》,此时的画外音“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便出自其中的一篇小说《故乡》。
黎锦熙(乔振宇饰),字劭西,湖南湘潭人,汉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在师大执教五十余年,三度出任师大校(院)长。现在西北师大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便出自黎锦熙先生赠语。
黎先生是毛泽东主席的老师,北平解放后,主席到访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便是北平师范大学。
注意,讲台上象征正直、纯洁的文竹,后面还会多次出现。
“师说”篇中启功家里的文竹
女师大学生,身着月灰色爱国布制服,胸前佩戴襟章,这样的造型符合史实。
北京女子高师暂行简章-制服规程
女高师学生,身着月灰短袄及黑裙
教室后方黑板痕迹隐约可见为数学内容。女师大是一所综合大学,除国文系,也有数理系。
鲁迅(曹磊饰),名周树人,字豫才,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先生于1920年至1926年于北高师——北师大、女高师——女师大任教,就是在画面中的校园,先生写出了《记念刘和珍君》这一不朽文章。为纪念,女师大旧址上的中学更名“鲁迅中学”,师大校内也有一尊先师鲁迅像。
女师大的猫同学是好学的——黎锦熙先生授课时,他面向黎先生;鲁迅先生从后门进入,猫兄掉了个头,面向鲁迅先生。
鲁迅看猫,谁在看鲁迅?
电影中第一个隐秘彩蛋来了。
你以为我要说鲁迅仇猫?非也。请仔细看玻璃上的倒影:
有一个女生没有认真听讲,而是悄悄回过头来,望着鲁迅先生出神。
她是谁?
要知道,鲁迅先生的夫人,作家许广平先生,1923年至1926年,正就读于女高师——女师大的国文系。在《十年携手共艰危》中,许广平深情回忆第一次见到鲁迅的场景:“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来了,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的竖立著,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那是初春的和风,新从冰冷的世间吹拂著人们。”
我想这个隐秘的镜头,应是对他们真正的战斗友谊和爱情的致敬。
许广平先生
以猫转场,妙极。不难观察,猫兄是位男同学。
《流云小诗》,宗白华作,1923年出版,收诗四十八首,表达对人生的热爱与探索。
隐秘彩蛋第二弹,诸君,此地是否似曾相识?
是的,这里正是恭王府的妙香亭、西洋门。
为什么是恭王府?恭王府与北师大有何关系?1935年,恭王府被出售给辅仁大学作为校舍,供女生居住,称“女院”。1952年辅仁大学并入北师大,恭王府也成为师大校址,称“北校二院”。后师大分立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恭王府划拨该校,不再隶属师大。
电影中虽为1925年的女师大,但片方细心地去掉了女学生胸前襟章,为这几个镜头增添了辅仁恭王府校园的另类解读。
1942年辅仁全图,小河东侧为恭王府校园
西侧为今日师大西城校园
下次去恭王府,可称重返母校
任公为何许诺鲁迅陈皮绿豆汤?任公是广东新会人,新会特产陈皮。
一个画面,两个彩蛋。
鲁迅先生嗜烟,演员曹磊把焦油均匀地涂抹在指缝中间,呈现出被烟熏黄的效果。
鲁迅先生牙不好,长期以来牙疼缠身。根据鲁迅日记记载,仅在1923年,先生就拔掉了7颗牙齿。
《语丝》创刊于1924年,该刊由鲁迅等人发起,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后形成社团“语丝社”和文学风格“语丝体”。
女师大学生佩戴的襟章,还写有“北京高女师”的字样,这是穿帮了吗?
请放心,这可是北师大形象艺术片。这段故事发生在1925年,一年之前,女高师刚刚升格为女师大,往届学生胸前佩戴女高师襟章,不是穿帮。1923年入学女高师的许广平,很可能就在这一届、甚至就在这两位女生之间。
“北京高女师”银质葵花襟章
身外青春与身内青春观,出自鲁迅的散文诗《希望》,任何人都拥有两个青春:身内青春,属于自己;身外青春,属于同时代的青年人。
画面上的文字,出自鲁迅《故乡》最后一句话。先师鲁迅的片段,从《故乡》第一句始,到《故乡》最后一句结束。
师大老校门,建于1919年春,仿西方单拱券凯旋门式,拱券门楼7米高、6米宽,四根高大的罗马柱支撑近椭圆形女儿墙,正中悬挂有校名牌,“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九个隶书大字在曦光下熠熠生辉,似为钱玄同先生书法。
大门两旁为高度略低的传达、守卫室东立面,与校门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画面最左侧的建筑物,就是师大旧图书馆。老校门已经在上世纪80年代拆除了,旧图书馆今天仍在,作为“杏坛美术馆”对公众开放。
《无负今日》对老校门这一师大精神图腾,进行了几近完美的复刻。
北京师大时期老校门真实照片
是不是一模一样
旧图书馆
僧侣、演员、车夫,展现了各行各业的劳苦人民,这是要表达什么?车夫点了题:“读书人听得,老百姓就听不得?”
为了普及平民大众的教育,北京高师于1919年4月建立了由“学生主办”的北京高师平民学校。由学生做先生,为平民百姓提供无偿的教育,它“为中国平民教育之首创,开现代民众学校之先河”,成立十年培养大众1500余人,“深得各界人士之推崇,教育界之赞许”。这是我们北师大的光荣。
学生制服,男生有三种,女生有两种,说明现场有来自多所学校的学生。
这一段提及任公岭南腔听不懂,仔细聆听背景音,的确可以听到任公的广东官话演讲,并且,真的听不懂。
经辨认与请教,陆续的演讲词有“董事会方面对继任校长,自应尽心选择,以副众生之望”、“董事方面,不久即有会议,对于校长人选,决有办法”、“师范大学犹如孤城一般,诸同学及各教授是守孤城之人”,神仙剧组,细致如此,竟用广东官话复原了百年前梁任公的真实演讲。
国学大师钱玄同先生,字德潜、号疑古。教在师大、住在师大,自1913年至1939年生命的最后,一直是师大的老师。
钱玄同的字,黎锦熙的注音,一直是老师大最知名的标志。正如今日师大校园里有很多启功先生的书法,百年前的校园里,随处可见钱玄同的墨宝。往往还配有黎先生的注音。1933年,北师大为纪念钱玄同先生在校服务20年,赠与银盾一座,上书“诲人不倦”四个字,此盾现藏师大校史馆。
画面后方的墙,复原了当时老师大的校墙。
诲人不倦纪念银盾
1933年的师大校墙
1925年9月26日,北京赵元任家中,“数人会”被发起。“数人”源于陆法言《切韵》序,“魏著作谓法言曰:我辈数人,定则定矣。”
数人会推出的新国音,确立了“北京音为全国的标准音”的原则;也给当代汉语拼音方案提供了借鉴。
小朋友开始时还在哭闹,听完梁启超先生“无负今日”演讲,开心地笑了。现场中,他的“今日”是最多的,他也是“大学”篇章中唯一一位有可能活到师大百廿校庆的角色。
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第十卷第一号,也称“共产国际号”,是《新青年》转变为中共中央理论机关报的第一期,刊名题写及封面设计为党的早期领袖瞿秋白同志。
封面中,一只有力的手从监狱铁窗中伸出,手中握着鲜红的绸带。电影选用此版《新青年》,不单单是时间切近,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1923年1月15日,从苏联归国的瞿秋白来到北京高师著名的风雨操场,在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主持的纪念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殉难四周年大会上,用高亢的声音唱起了《国际歌》。
熟悉党史的朋友们一定了解,瞿秋白是第一版可演唱的《国际歌》的译者。是的,这首全世界无产阶级战歌的中文版,第一次在公众场合唱响,正是在我们伟大的红色师范。
五个月后,正式在画面中的这期《新青年》上,瞿秋白版中文《国际歌》被正式发表。
《新青年》第十卷第一号封面
北师大操场,男子运动员相拥庆祝。上衣上写有“师范大学”校名。
男生打球,女生看男生打球,这样熟悉的青春画面,出现在民国的师大,让我们莞尔一笑。
然而,这样的画面很有可能就始于北师大——1921年5月,北京高师呈教育部批准,本科兼收女生。我校紧随北京大学,引领大学男女同校之潮流。
有细心的朋友看到,为何远处还有山?是不是穿帮了?
我师大还真有山。清末民初,师大老校址所在地琉璃窑“积土成阜,蓬蒿没人”,绵延300余米。1933年3月,为美化校门外环境,学校对土山进行了清理。
下图这张著名的欢迎五四运动勇士回校的照片中,人群正中可见土山。
随着男生跑出校门,可见校名牌已经更换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楷书校牌。此时两师大合并,和平门外校区称教理学院,石驸马大街女师大校区称文学院,广安门内,师大还拥有一处研究院。
透过老校门,可以看到当时的西式二校门。二校门内,隐约可见学校花园中的藤萝架。
今天教九花园(牡丹园)中心的藤萝架,便是对老校区藤萝架的致敬。
/////////
北平师大时期老校门、二校门、藤萝架
第二篇章:师说
第二个篇章“师说”,讲述的是王梓坤老校长的故事。
王梓坤,数学家、教育家、中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科院院士,祖籍江西吉安。由于历史原因,在陈垣校长逝世后,北师大十三年没有设置校长一职。王梓坤先生于1984年至1989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带领师大走向复兴。
江西吉安,年幼的王梓坤(夏子轩饰)校长阅读的教材,是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出版的《新编高小算术课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晚清民国教材全文库”有收录。
新编高小算术课本
不舍得铅丢掉的笔头、漏雨的屋顶、开裂的旧鞋,几个镜头,展现了王校长幼年时期家境贫寒。王梓坤11岁时,父亲病故,他和母亲郭香娥(刘芸饰)、兄嫂一家靠租种几亩薄田勉强度日。
1940年,王校长初小毕业,眼看因为家境面临辍学,幸有启蒙教师黄少诚(高伟光饰,原型为王少诚老师),极力说服家长,垫资让王校长继续念高小,从而开启了王校长的院士之路。
细心的黄老师,送给了王校长一双崭新的布鞋。
画面来到了1984年12月王梓坤校长的家。在王校长的书籍中,从左数第二摞可见一本《新青年》杂志,这与“大学”篇相呼应。
王梓坤校长正在阅读的,是1945年10月,王校长在国立十三中就读时期,黄少诚老师寄来的信。
信中提及了王校长的另一位恩师,黄贤汶(1912年12月—2005年7月),江西师大数学教授,江西数学泰斗。王校长是黄老师在江西吉安国立十三中任教时的得意门生。
谭得伶,王梓坤校长的夫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苏联文学所副所长。
谭教授给王校长的“锦囊”里装的是什么?我们肯定想不到,是王校长最爱吃的瓜子。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捧瓜子谈不拢的,如果有,那就两捧。伟大的人物,也有着平易近人的可爱一面。
王梓坤校长(王劲松饰)从家中走出,从画面分析,王校长的家在乐育2号楼(旧称“工一楼”)四门。但有的文章提及王校长的住址在乐育7号楼(旧称“工四楼”),此处以电影为准。
工一楼建成于1955年9月,是北师大建设的第一座教工宿舍楼。紧邻师大东门(旧称教工宿舍大门、昵称“牛门”),楼分四层、设五门,可住40户。工一楼原为灰砖平顶盒装建筑,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如同画面中呈现的,在外墙纵横交错地加上了白色的钢筋水泥柱。
除了王校长外,下面即将登场的陶大镛教授,住在工一楼2门;钟敬文教授,住在工一楼3门2层东侧,后搬至红2楼。
启功先生居住的地方,是师大的红6楼。七栋“小红楼”,是北京师范大学为资深教授修建的公寓。启功先生的坚净居,位于红6楼二层。
从1982年启功先生从西直门搬来至此,至2005年先生辞世,红6楼一直是先生的家。先生亲切地把它称为“浮光掠影楼”。
“小印颠倒”、“出门进门”、“飞机炸我”,都是启功先生的经典故事,电影做了艺术化处理,把这些有趣的故事集中在了校长拜访的过程中。展现了启功先生的诙谐与睿智。
启功(马书良饰),字元白,教育家、书法家、古典文献学家、诗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先生喜欢玩偶,画面中可以看到,先生甚至有一整个玩偶柜,上面贴着他手写的纸条:“只许看,不许动”。
历史上真实的“只许看,不许拿”
启先生向黄苗子郁风夫妇展示玩具“蛤蟆帽”
骄傲的启先生和他的珍藏
启功先生的小铜驼镇纸,是1983年先生赴东京出席“现代中国著名书家书画展”期间,在鸠居堂购得的。始铜驼呈青緑色,经先生多年把玩,铜锈退去,呈现本色。后来,启功先生也把自己的书斋称为“小铜驼馆”。
图二复原了先生题写“小铜驼馆”时的场景,图三是“青春”篇章中,莫言老师将传承自启功先生的铜驼,传递给下一代的场景。
拍摄中用到的铜驼,为莫言老师珍藏复制品。
启功先生与原版小铜驼
《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是王梓坤校长1976年出版的概率论专业书籍。画面中的这一版本,是师大图书馆档案室孤本珍藏。
黄老师用当时的“打火机”——火折子点亮了王校长的手提纸灯。
王校长的侄子王新林回忆,王校长曾提及,求学时,学校每个人都要带一个小灯,但是他没有钱打油,只好坐在同学旁边借光。
这样的画面在复原历史的同时,也传达了深层含义,正如王校长所说:老师是用一个生命,点燃另外一个生命的人。
在随后的情节中,象征师道传承的黄老师的马灯,再一次出现在了王校长的办公室。通过教师节的设立,王校长将星火传递给了下一代青年教师。
王校长授课的教室,按照下课后的镜头,是在教八楼(数学楼),但实际拍摄地是在教十楼(物理楼)110教室。教十楼建于1954年,是北太平庄校区建成的第一栋教学楼。这间教室依然保留着八十年代教室的样子,是学校留给返校老校友的温柔。
墙上悬挂有六幅老照片,分别是师大学习报、校史上的珍贵合影、历史上的授课场景,以及三张旧师大的校景。诸君如在校,可去打卡。
1955年1月的物理楼
王梓坤校长从文件袋中拿出的,是黄少诚老师与校长几十年的通信。
从一封又一封信的往来地址中可以看出:黄老师一直坚守在江西吉安固江老家,乐育英才,目送着王校长从遂川,到吉安,到武汉,到莫斯科,到盐山,到天津,到北京的人生步伐。
王校长下课后,从数学楼走了出来,外面正是满天飞雪。
数学楼,也称教八楼。1954年6月设计,1956年6月落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是北师大海淀校区建成时间最早,也是最雅致的教学楼,曾一度作为代主楼使用。
初期为数学系与生物系何用。1984年前后,数学系1980至1983级毕业生捐资,请本校政教系教师胡云富书丹,题写“数”、“学”、“楼”三块题石,镶于南立面。
下一个画面,是从数学楼门内向外拍摄,画面中看不到教九楼和陈垣校长像,是因为彼时二者均未建起。
1985年6月的数学楼
站在旧主楼八层拍摄
王校长请来了北师大的六位资深教授先生。从王校长离开数学楼后的前行方向看,此地似在旧主楼,从门框上方的窗棂样式看,实拍地点在数学楼。
师大旧主楼
三窗间隙,左侧悬挂的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给北师大的题词“献身教育事业为四化培养建设人才”;
右侧悬挂的,则是启功先生的国画《蕉竹》。
“七君子,不是六个人啊”,大家都笑了。
因为上一组六君子在菜市口英勇就义,就这个事情,任公表示不愿回忆。
1984年12月9日清晨,王校长从宿舍到办公室上班的几百米途中,萌生了“应该给教师设个节日”的念头。当天,他联系了《北京晚报》的记者黄天祥,很快,一则名为“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的简讯于报纸头版刊发。
借由钟敬文先生之口,串联起“大学”故事中的黎锦熙先生和鲁迅先生。
钟先生年轻时曾见过鲁迅。在鲁迅逝世十二周年的节点,钟敬文撰写了《鲁迅纪念》一文:“过去十二年间,我差不多很少在文字上提到“鲁迅”这个庄严的名字。这不是由于轻忽,而是由于虔敬。实在的,我要具备了多少的敬意——以至于勇气,才敢提到他。”
电影中,提到鲁迅时,钟先生下意识地扶着拐杖站了起来,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虔诚。而“肩住了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一句,则出自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钟敬文(徐敏饰),民俗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民间文学大师、诗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接下来是师大名场面:1984年12月15日,王梓坤校长与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教授正式联名提议设立教师节,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书面建议,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该月的一日即定为全国教师节。
次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将每年9月10日设为“教师节”。从此,中国教师有了自己的节日。
启功先生的扮演者是马书良老师,他有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角色——刘星父亲胡一统。
钟敬文扮演者徐敏、朱智贤扮演者翟万臣、黄济扮演者赵彦民等,都是老戏骨。事实上,这部电影众星云集,水电工陈师傅扮演者张彬,也曾参演多部剧集。
师大七君子,是新中国成立后师大大师的代名词,笔者很荣幸曾和黄济先生、王梓坤校长共处同一时空。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
师大学子在操场自发打出“教师万岁”标语
“无负今日”匾的右侧,有一本名为《不要等待明天》的书,与匾额相映成趣。
第二篇章“师说”,王梓坤校长是主角。结合影片,在如下1982年版的师大地图中,我们可以明确王校长1984年12月15日的具体行迹。
第三篇章:青春
第三个篇章“青春”,讲述的是当代的师大故事。
本篇的开端于教四楼,也即文史楼,曾是文学院、历史学院等授课的地方。在这里,余华老师正在为学生讲授创意写作课。
余华,当代著名作家。1988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创作研究生班学习,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台下学生,身穿师大、文学院文化衫,其中学生尹皓轩由师大校友尹昉饰演。
讲台一侧的桌上,是1993年首次出版、余华代表作《活着》。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到鲁迅的《呐喊》,到王梓坤的《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再到《活着》,大师著述,是电影的另一条线索。
1988年9月,北师大和鲁迅文学院共同举办了“文艺学·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第一届“鲁研班”网罗了当时青年翘楚,莫言、余华、刘震云、毕淑敏等四十余名优秀作家在此求学。
后续情节中,莫言老师为女学生签名道:“我的同学余华——莫言”。
只有善良的人他才有恐惧,那么“大学”篇章中的鲁迅就是个善良的人。
而面对墙上的“无负今日”,余华说:“活着,就意味着现在。现在的价值,就在于他有过去、有将来。过去为现在提供经验;将来是未知的,可以期待。”
这正是对“无负今日”的一种恰当解读。
“青春”篇以女主角小帆的行迹为线索。
小帆从教二前出发,她所穿过的教三楼前孔子像,在2002年以前,便是先师鲁迅像的所在地。这是小帆与“大学”时代的交错。
位于教三楼前的先师鲁迅像
后迁至西斋西北、西南二楼之间
不久前谈笑风生的启功先生,转眼间已化为一尊青铜塑像,唯有身后的数学楼,几十年未改模样,不免有“向欣今痛”之感。小帆在铜像前静默片刻,深深鞠了一躬,这是小帆向“师说”时代的致敬。
画面中的这尊启功铜塑,为中文系1978级研究生班,及广东校友敬立。此前一直放置在主楼四季厅中,2015年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移到教九花园北侧。
教九花园,也称牡丹园。自1982年起,北师大菏泽校友会坚持以牡丹作为历年生日贺礼,百年校庆时,菏泽校友会捐献百株牡丹,并镌刻了“牡丹园”石碑,2015年立于教九花园。
师大珠海校区的启功纪念园中,也有同样一尊启功先生铜塑。
莫言,本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当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88年进入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学习深造,2013年开始,任北京师大教授。
一看到高密,就想到莫言;一提到莫言,就想起高密东北乡。
女主角小帆的扮演者赵艺帆,以及女子师大女学生的扮演者吴嘉琪,均为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两人也曾同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
画面中,小帆在看着敬文讲堂,孙心老师(孙茜饰)则看着小帆,背景是几位年轻的舞者,待布列松决定性瞬间将至,孙老师快速按下了快门。
曦园的桃花灿然开放,敬文讲堂安安静静伫立一旁,一园一楼相对默然,桃花深处,京师大学堂的校钟正在敲响。
敬文讲堂,前身为五百座教室,80年代修建,后为纪念钟敬文先生,改为敬文讲堂,启功先生亲题牌匾。
敬文讲堂
在东操场进行青年节演讲的梁教授,和孙老师均为当代师大青年教师代表。如论区别,孙老师更像是一名辅导员老师——她站在队伍最后方,拿起单反相机的样子,像不像我们初来师大时,陪伴我们军训的辅导员老师?
操场上演讲的梁教授扮演者马跃,也是为老戏骨,他出演的《贞观之治》李世民深入人心,被广大观众爱称为“二凤”。
至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青春”篇章中小帆同学的行迹图。从教二到东操场,小帆选择了一条春色最美的路线。
艾东饰演的梁启超先生,梁任公可与张香涛并称“师大之父”——师大前身京师大学堂,便是梁启超等维新派谏言建立。1923年高师改大后,梁启超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董,长期关心师大发展。
电影总制片人、总编剧、艺术总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振华老师,为电影专门创作了《无负今日说》千字文。长短交替、韵散结合,论述严谨,格局宏阔,彰显出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作为人民教师的隆隆责任。
电影开篇的动人曲子,便是经过改编谱曲的《无负今日说》。词作者中的王林晚,是梁老师的学生。
这里一定要提及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现行校歌的词作者,正是梁振华老师和王林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负今日说》可作为校歌续篇。
手提“文学院”公文包,提前走进空旷的教室认真备课的,便是总编剧梁振华老师。梁老师的杯子上写有“理想照耀中国”。
梁老师在黑板所写,化用的是鲁迅先生名言“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出自《华盖集》中的《导师》。
一寸一进,一步一前,化用的是梁启超1922年苏州学生联合会讲演的内容“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不做便连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失败了。”
死生亦大,忽然将老,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画面里,民国时期的同学少年,转瞬成为银发苍苍的老教师,是对这句千古名言的视觉表达。
革旧兴智,求索修远,出自1896年梁启超先生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议·论师范》,原文为“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及屈原《离骚》名句。梁启超先生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论述师范教育思想的教育大家。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启功先生提出的校训方案。1996年11月,校务会议确定其为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其含义早已超出了“师范”二字,成为中国文人的最高标准。
七君子在倡议书上的联名签字,原件已经上交,学校并无备份。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是电影剧组细心收集七位大师笔墨,邀请各位大师的门生弟子精心复刻的版本。其中,王梓坤校长的签字,是扮演者王劲松老师所题。
梁启超、黎锦熙、启功三位大师共同的手势,组成了“无负今日”四字的手语表达。
很多时候,动作比语言更加震撼人心,具有身体力行、身正为范的深层力量。
知之行之,无负今日。这是总编剧、总制片人梁振华老师的墨宝。
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提出“无负今日”的世界观,今日梁振华教授接续“知之行之”的方法论,影片至此结束。
王梓坤老校长说过:师长如巍巍高山,令人景仰;如涓涓春水,令人神往;如兰桂之香,宁静淡泊,令人洁身自好。天道无穷,师道也是无穷的。
“大学”、“师说”、“青春”三个故事,是北京师范大学一百二十年师道传承的诗意表达;而北京师大的百廿师道传承,又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缩影,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精彩记录,更是中华民族教育强国之路的壮阔史诗。
师道师道谁与立?责无旁贷在邈躬。陶铸模范资磨砻,无负今日众愿同。
站在第三个甲子的光辉起点,青年一代的京师学子,你,准备好了吗?
- 鸣谢 -
梁振华老师
胡雅婷老师
作者董子千
字伯儁,号琉璃窑大学士,师大校友
编辑:肖可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