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七十岁,功夫电影万岁!

文摘   电影   2024-04-25 10:01   北京  

当我们聊“成龙当年在海外有多火”时,我们到底在聊什么?




01

1998年8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的小伙子Senh Duong,正面临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节日:


《尖峰时刻》马上要在北美上映了。

 

Senh Duong的名字,听起来像越南人,其实是越南华裔。


作为一个名校毕业的早期码农,他的人生跟很多同行太不一样了。

他出生在越南,幼年西贡解放,战火烧到家乡。他们一家作为难民漂流到香港,后来又定居加州萨克拉门托。“美籍越南华侨”成了一个新的身份。

 

这一家人也不容易,能把小孩供到加大伯克利,“公立常春藤”,小孩自己赶上了互联网风口,成为第一代湾区码农——


这不叫美国梦,什么叫美国梦啊?


但Senh Duong的梦,不是那么回事儿。


他从小是个动作片迷,是在录像带时代里泡大的。


八十年代啊,那可是好莱坞动作片的黄金年代,今天史泰龙机枪荡寇,明天终结者拯救地球,机械战警暴揍铁血战士,魔鬼司令大战夺宝奇兵……满眼都是油亮的肱二头肌,美国小孩看麻了都。


可Senh Duong从小崇拜的动作偶像,跟这些终极硬汉、人间兵器,都不是一路人。


那是个大鼻子小眼睛的黄种人,矮小灵巧,打架会喊疼,没有一身气儿吹的肌肉,只为小人物而战——


这个叫成龙的男人,在那一代美国亚裔男孩心目中,就是银幕上的自己。


当他们活在他乡,在隔阂、歧视、孤独和迷惘中度过童年时,这个男人用拳脚和幽默告诉他们:


我们的为人处世,其实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做到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可以成为他们成为不了的英雄。


Senh Duong的三重文化身份,让他很难在大众文化中找到契合的认同感。


这一点,施瓦辛格和史泰龙给不了,只有成龙能给。


而《尖峰时刻》是成龙第一次真正打入好莱坞,这在他们心中,无异于翻天覆地——


他们“离岸”的少年时代,始终在眺望彼岸。


这一次,岸为他们而来。


“这样一个人出现在银幕上,我们下意识地觉得自己得到了接纳。”


Senh Duong说。


大哥远道孤身闯好莱坞,兄弟说什么也得给壮壮声威!


怎么应援呢?一个程序员,他不懂什么接机灯牌荧光棒,只有一身码农的本事。


想想大哥这会儿到了美国,缺什么?缺知名度。


之前,成龙拍的大多数是纯港片,光是语言,就把一大部分北美观众挡在了影院外。


到了96年《红番区》,好歹多了几张白人面孔,票房3000多万美元,年度排名51,这就算最好成绩了。


那就跟老外好好念叨念叨,这个你们懒得买票去看的中国男人有多牛!


在这个国度,你们好多人不知道他是谁。


可在我们家乡,他是醉拳之王超级警察亚洲飞鹰宜家战神,是李小龙之后最强的男人!

 

Senh Duong决定做个影评网站,把能找到的所有成龙电影英文评论汇集在一个网页上。他把这主意告诉了两个人,帕特里克·李和斯蒂芬·王——


他们是伯克利的同学,都是华裔圈子的好兄弟,也都是成龙粉丝,而且是重度晚期那种。

 

这哥几个沉迷到在大学开了个武术小组,天天聚一块舞枪弄棒,差点把教学楼走廊整成少林木人巷。


当时还有一哥们,也是中国人,没事常来找他们玩,因为练武太上头,干脆去北京什刹海体校了。


小伙长挺帅,大家都叫他丹尼尔·吴,后来跟成龙比拆枪去了。


不过Senh Duong出主意的时候没有阿祖,估计也没工夫叫他——大概那俩哥们根本等不及了。


那就开搞!


为了偶像,他们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影评——


当年可不是百度一下的事儿,1998年的互联网还啥也没有呢,只能手动翻,上图书馆扒拉旧报纸去。


做完了成龙的,还可以做做其他片子的影评……那咱们干脆租办公室开公司吧!

 

经过两周努力,网站终于填得满满当当了。


这一搞,出大事儿了。


这种集结媒体影评,得出影片综合评价的事儿,以前没人干过,市场完全空白。


而且他们还引入了评分系统——


好评占60%以上的,用一个红番茄表示,分低的就是绿色烂番茄。


是的,这个叫Rotten Tomatoes(烂番茄)的网站,是如今北美最大的影评网站之一。

 

本来他们想着,这个网站做大了,可以为好莱坞大电影公司提供服务,让他们得到更精准的市场反馈,大佬们吃了肉,也得赏咱们口汤不是。


没想到这一回,他们倒反天罡,成了大厂们的再世活爹——


当北美一半以上的观众在买票之前,都要看看烂番茄评分再决定时,你说谁看谁的脸色?


那之后,在北美影评界,他仨就是成龙、洪金宝和元彪一样的存在。


看来成龙的粉丝,战斗力还真挺强的。


就在他仨爆发小宇宙十几年前,日本正有俩成龙粉,面对面跟那怒搓查克拉呢。




02


80年代中期,一代人幻梦中的日本昭和末年。


人们看到了冷战走向缓和的迹象,一股未来被称为“平成景气”的霓虹色泡沫开始包围岛国。


曾在战后废墟里刨食的孩子长大了,享乐主义烟花的自我燃烧中,他们疯狂款待自己,只为补完残缺的童年。


成长中的孩子,心中的英雄总在变换,无论这孩子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那一代日本孩子心中的英雄,在漫画里。


当年,鸟山明跟北条司打得正热闹。

 

他俩年龄差四岁,出道时间差不多,都为一家杂志供稿,私下里属于互相欣赏的对手情谊。


当时他们一个在画《阿拉蕾》,一个在画《猫眼三姐妹》,都是《周刊少年JUMP》划时代的顶级爆款。


唯一的问题是,这俩人……不想画了。


北条老师这人,日漫迷都熟,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猫眼》一问世就成了爆款,可画了两周他就腻歪了,要不是人气高,早罢工了。

 


鸟山老师呢,倒是对《阿拉蕾》没有什么倦怠,但他不想一部漫画吃一辈子,跟本世纪某些同行还是不一样的(青山刚昌:阿嚏)。

 

他们都在寻找一个新的契机、一个新的形象跃入脑海。


然而,一个受到大众文化欢迎的漫画角色,肯定不能是闭门造车憋出来的。


那会儿日本流行什么?Jackie Chan。


自从1979年《醉拳》在日本大火,成龙所有电影基本在日本同步上映。


在那一代见证成龙崛起的日本观众眼里,假如第一次火爆可以解释为偶然现象,那么《A计划》《警察故事》的疯狂,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影院放着新片,电视台放着老片,VHS录影带租赁市场更是一级抢手货。东京街头不但铺着成龙海报,还放着成龙的日语歌——


是的,成龙的歌手之路,实际是从日本开始。

 

他在80年代初录了好几张日语专辑,幕后班底都是五轮真弓、玉置浩二、角松敏生、新川博、椎名和夫这种大佬。

四十年后大家一听,好家伙,元祖级City Pop。别看唱腔没啥技巧,可全是感情啊。


他的好师弟元彪,因为粉丝众多,也被拉来出了两张唱片,封面就莫名很JOJO。

 

当然,彪叔全程靠拼音硬念的日语歌词,和毫无波澜的声调告诉我们:


世上有武圣人祝福过的拳脚,就有灶王爷调教出的歌喉。


这一切的后果是,鸟山明和北条司一天到晚各看各的成龙,各上各的头。


不怪漫画巨匠们跟大家一起癫,因为那时的日本影坛,也是久旱逢甘霖:


当大家看了十年大剑客三船敏郎,十年极道硬汉高仓健,成龙的到来,就不是换口味的问题了。


而是就没见过这么活泼的功夫小子,没见过这么灵巧的体术,没见过这么快节奏的格斗,更没见过这么玩命的特技。


不光他们,地球人都没见过。


六十年前美国电影《安全至下》里,哈罗德·劳埃德抓着大钟指针在楼外荡悠,实际脚下四尺便是席梦思床垫。

 

成龙不一样,他就没打算抓,他真跳!

 

鸟山明开始连载《龙珠》是1984年,正值《A计划》《奇谋妙计五福星》日本上映。


北条司1985年推出《城市猎人》,同年《快餐车》登陆日本。


成龙动作喜剧的元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日漫界。


当憨憨的小悟空招来了一群带点沙雕的伙伴,犽羽獠是个比鲁邦三世更帅,但也更色的都会侠客,漫画主人公的喜剧气质,显然有了变化。中国功夫,也开始成为他们的必备技能。

 

当然更显著的影响,还是人物形象。


在圆乎乎的阿拉蕾和尖下巴的孙悟空之间,鸟山明的画风有一个中间形态——1983年的短篇漫画《骑龙少年》。

 

这个生着一双龙翼的男主人公,怎么看怎么像成龙,而且是《醉拳》里的长发时期。


可以说,在成龙形象的基础上,才诞生了《龙珠》中的人物。


而北条司那边嘛……即便《城市猎人》里犽羽獠的鼻子显然没那么大,但还是比美国人拍的《成龙历险记》都像成龙。

 

以至于几年后,成龙和王晶拍了部完全不同于原作的《城市猎人》,北条老师一点异议都没有。一切改编通通许可,女主造型跟漫画不一样都无所谓。


似乎只要成龙演了,一切圆满。


后来《蜡笔小新》《银魂》《火影忍者》对成龙电影名场面的复刻,简直不是创作,而是日漫界集体打卡了——


当成龙出现在日漫里,他带来的,是一个世界。


在漫画家充满异邦古国想象的陌生化眼光里,这个世界最强的邪恶大反派,就该长《蛇形刁手》里黄正利那模样。


所以桃白白也必须长这样,不然都配不上《龙珠》前期大boss的资格。

 


在那个世界里,醉拳是最奇妙的武术,有三层楼跌下摔不死的勇者和他的伙伴,也有白胡子瓜皮帽酒糟鼻的老头儿逼你练功。


香港功夫片,就是日漫的那美克星和黄金十二宫。


它带来的不仅有崇拜,也有灵感。


所以,当我们看到士郎正宗《攻壳机动队》的动作风格,总有那一代老港片的影子,并不用太惊奇。


成龙们在真人电影世界,将人体“动作”的想象和演绎达到最极致,那么不受现实条件限制的动漫,岂有想象力反不及电影之理?


那就把梦再做大一点。




03


当我们聊“成龙当年在海外有多火”时,我们到底在聊什么?


“多火”肯定不是个单纯的程度问题——


票房奇迹也好,粉丝疯狂也好,这些效应,不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神话。


当年成龙这代港星所遭遇的崇拜,也曾相当疯狂。比如80年代日本女粉丝组成了“非成龙不嫁团”,甚至出现过极端事件,类似性质的事情,近些年的“饭圈”也不是没有。


比这个,没意义。

 

真正让成龙变得特殊的,是他作为文化icon的影响力,已经到了可以衍生出新icon的地步——


成龙电影是文化符号,烂番茄、《龙珠》和《城市猎人》也是文化符号。这种力量,不是轻易所能造就的。


换句话说,真正的奇迹,不是一棵树苗如何生长成参天大树,而是它变成了一片森林。


前不久,成龙七十岁生日前,一段视频冲上热搜:


须发苍然的成龙,在武汉拍戏时被群众围观,还不忘跟大家挥手打招呼。

 

消息传出,网上一片惊呼“成龙老了很多”,直到龙叔出面解释这只是新戏造型,大家才安下心来。


人们的紧张,与其是说跟无情的岁月撒个娇,不如说是被另一种焦虑刺醒:


当成龙老去,不会再有第二个成龙了。


那个凭借一人之力,以技艺和诚意不断创新进取,去造就电影娱乐性的时代,过去了。

灵感与想象跨越国界和语言,为流行文化带来一次次革命的时代,看起来也已褪色。


在成龙的壮年岁月,他的电影,就是“好看”的保证。


当他和他的时代老去,那一代曾将银海当作乐园的人,不再期盼电影。

 

不过,当我们开始面对现实,反倒不那么糟心了。


毕竟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华语电影,已经有了新的观众、新的美学、新的技艺,当然,也有新的问题。


好在,勇气也是新的。


回想1973年7月20日,当李小龙猝然离世,影坛的震惊与惶惑,与今日无别。不少人忧心,功夫片的时代,将随着天才的离去而崩塌。


可谁成想,几年后冒出了一个单眼皮小眼睛,抱着酒坛打醉拳的功夫小子?


人和时代,都在成长中学会告别,在告别中学会创造。


我们告别了理想年代,却从未告别理想。


什么是理想年代?


是那个华语电影人凭借勇力与智慧,独树一帜,不弱于人,甚至领先世界的年代;


是那个全球流行文化蓬勃向上、冲破壁垒,共享创意与快乐的年代;


是我们拥抱世界,世界也拥抱我们的年代。


什么是理想?


理想大概就是,我们这代看成龙、学成龙长大的人,不舍得那个理想年代远去,拼了命想把它留住,最终却创造了新的黄金时代。


到那个时候,面对令人应接不暇的美好与繁华,我们还要凡尔赛地嘴硬一下:


嗯,还是没有当年成龙电影好看。


文字:冀翔
编辑:周倩羽

END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内容

 公众号ID:BNU-ysxjgzf

影与灯
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影视戏剧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