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悟空》,西游故事跨媒介叙述的又一次尝试。
“黑神话”的外壳里,装着孙大圣、“天命人”,更装着音乐、电视剧、电影。
说书人的绣口,凝结在小说家的案头;80年代的荧幕,推动了21世纪的潮流。媒介更迭一刻未停,作品流传的载体不断更新。后来者在续写经典时,能够十分自主地调用前代积累的思想资源和形式经验。
媒介更新、经典层累的规律,冯骥把握住了。
正如没有诗词歌赋穿插其中,《西游记》原著便不完整;没有配曲衬托影视,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以下简称“86版电视剧”)顿减魅力。作为游戏主创的冯骥大笔一挥,《黑神话:悟空》拥有了贯穿剧情全过程的、带有原创歌词的配曲。这在中国游戏史上,还是第一次。
冯骥
游戏中含歌词的配曲共七首,冯骥写了六首。最后一首,留给《敢问路在何方》,那是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86版电视剧片尾曲。
Black Myth: Wu Kong
01
成佛以后,大圣难忍仙界束缚,再度叛逆天庭。
他被逐下凡间,“六根”四散,奄奄一息。
“天命人”受命重走西游路,杀大圣曾杀之妖,见大圣曾见之人,并在他们身上,找回大圣失落的“眼、耳、鼻、舌、身、意”。行至黑风山,打败金池长老;再访小西天,痛击黄眉老妖……每一位“天命人”的手下败将,在主线剧情或章回末尾动画里被各自赋予了主题配曲。
佛道本讲求六根清净、无欲无求,可如何向世人证明自己尘缘已断、精海尽干?在金池长老眼中,袈裟便是衡量道行的标志。
在金池长老主题配曲《看见》中,我们“看见”他巧取豪夺,抢来无数袈裟,“一生功名忙如燕”。正所谓“不是幡动,而是心动”,以贪图袈裟之“欲”来证明一心向佛之“无欲”,注定陷入歌词中“修行路,无明尽”和“幡动时,莫等闲”的循环与无解。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最苦人无再少年”。
行至无垢泉、盘丝洞,“天命人”遇到了猪八戒和紫蛛儿。他们因情触犯天条、结下两世孽缘。
围绕这个故事创作的主题配曲《戒网》和《勿听》采用男女对唱形式。歌词中,“清泉无垢倒映着我的心”“忘了,是新添的垢”暗扣两者相遇地点;“天地两世零落”“踏破银河无觅”则回应角色神仙身份。这段爱恨情史所继承和表现的,何尝不是历代文学作品中无数痴男怨女的海誓山盟、缠绵不休?
为天庭之臣、铁扇公主和玉面狐狸之夫;为红孩儿之父、孙悟空之兄,牛魔王在重重关系中纠缠,也在种种抉择中不断犯错。时刻的牵绊与犹疑,带来的必然是失败与无奈。克制的短句充斥全篇,经由陈彼得的歌喉,《不由己》告诉我们何谓痛苦、倔强,何谓英雄气短、欲说还休。
“如果写剧情,剧一播完,你就没戏了。”主导并亲历了上个世纪70-90年代香港电视剧配曲兴盛潮的作词大师黄霑如是说。
无论在电视剧还是游戏中,配曲都是介乎文学与影视之间的特殊存在。上述几首配曲的歌词固然都倾注了对角色命运的思考,但反复采用的第一人称抒情体及刻意虚化的西游背景,都显著降低了玩家及其他听众的理解难度。
歌曲放在游戏中自是熨帖,但脱离原初语境后不做任何改动,也能在其他场合中表达普适意义的人情人性。这便是黄霑理想中的“剧集没人记得,歌依然能够独立生存”。
黄霑
我们从中读到的,不只是故事,还有那个源于生活的、接近本真的自己。
Black Myth: Wu Kong
02
西游,一个关于“路”的隐喻。
而再长的路,也有尽头。
一路降妖除魔,“天命人”已收回“眼、耳、鼻、舌、身”这前“五根”。那么对孙悟空来说至关重要的“意”究竟是什么?它与“天命人”的结局究竟有何关系?这是剧情和配曲共同面对的问题。
于是,游戏终章出现了《敢问路在何方》和《未竟》的较量。
游戏中的《敢问路在何方》,风格和初始版本大不一样。改编版里再也没有蒋大为慷慨豪迈、一往无前的嗓音;童声独唱率先登场,纯净天真,老年男高音紧随其后,沉郁凄怆,一老一少此起彼伏,诉尽沧桑。
配曲对应的结局中,“天命人”击倒了大圣在凡间的残躯,却始终没能获得象征大圣叛逆精神的“意”。他只能接过大圣掉落的金箍,继续轮回,在永劫中迷茫。
“敢问路在何方?”在上个世纪80年代,“路在何方”或许并不重要。从剧情内外,到全国上下,人人都在理想与目标的召唤下“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惊世之问彰显的,是求索的无畏与坚定。而到了《黑神话:悟空》这里,它却真正成为了一个如何摆脱宿命的难题。
“天命人”的身上,有大多数80、90后的影子。对他们来说,《敢问路在何方》是时代经典,而他们更想通过《未竟》来尝试对话经典。
“翻过了山,路走不完;趟过了河,风吹不干;闯过的关,一去不再还。”童年时,他们端坐电视机前,惊叹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更从齐天大圣身上学会了叛逆。长大后,为了梦想,反抗过、尝试过,屡战屡败,但心仍不甘。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冯骥有意识地在游戏中设置了另外一个结局——“天命人”可以选择反攻天庭、夺回大圣之“意”,维护大圣与这一代人共同拥有的不羁。在他们身后,缓缓升起那不屈的声音:
你我原是,有情有欲人,天地不平心不甘。
试问有谁,再打破顽空,不堕轮回万古传。
《黑神话:悟空》的两种结局
Black Myth: Wu Kong
03
西游故事是老的,但表现西游的媒介、解读西游的视角,却永远是新的。
在冯骥眼中,评判游戏好坏的标准,在于是否拥有一个能引起共鸣的价值观。
画面质量、游玩体验固然是登大雅之堂的敲门砖,但作品真正的灵魂,凝聚在每一句对白和歌词里。一字一句,承载现代人的思维,赋予游戏复杂深刻的内涵。
听着《黑神话:悟空》中的配曲,我们回望经典,更“经历”了冯骥这代人坎坷却坚韧的前半生。即便是唯一一首带有积极意义的配曲,《未竟》的格调同样充满了哀伤。因为配曲共同指向的,是理想与现实、人性与神性等历久弥新却也永远沉重的话题。
激烈战局中,我们挣脱轮回的宿命;配曲音乐里,我们认识自己的内心。
参考资料:
1. 《“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独家对话<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新华社,2024年8月19日;
2. 杨熙《香港词人系列:黄霑》,中华书局(香港),2016年11月。
“
”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内容!
文字|张 熹
排版|肖可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