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余华:一半侠骨,一半爱情

文摘   2024-10-24 09:02   中国台湾  


《鲜血梅花》,询思江湖侠义

《古典爱情》,探问才子佳人

于剧场邂逅余华:

一半笑看侠骨,一半戏谑爱情


2024年10月19日至21日,根据余华小说改编的话剧《古典爱情》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连演三天,与观众惊艳相见。


这是继2021年北师大版话剧《我们的荆轲》首获成功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影视戏剧工作坊“中国当代文学‘新经典’校园戏剧工程”重磅推出的又一力作。


影与灯里,谛听先锋回响;

笑和泪中,共话青年激荡。


该剧旨在通过文学与戏剧的跨界融合,接续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经典对爱情、武侠等重要命题的阐释路径,以青年视角、青年方法、青年腔调传递当代社会思潮与价值理想,为充分激发校园戏剧活力、呈现文艺多重效能、推动文学经典的时代化解读与大众化传播贡献北师大力量。


时隔三年,对经典作品的创造性改编在北师大校园内外再度引发广泛关注与观剧热潮。


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话剧艺术总监莫言,著名作家、《古典爱情》小说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话剧艺术总监余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话剧总监制周云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刘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话剧总策划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话剧总策划张莉,著名编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戏剧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话剧剧本总监兼制作人梁振华,著名演员、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话剧表演指导刘天池,出品方代表、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曾映雪等领导嘉宾出席首演。同时,十余家媒体记者也受邀到场观看。

 

话剧《古典爱情》共分为五场,演出近100分钟。在沿用小说原著角色设定、结构安排的同时,大胆融入了余华另一部先锋小说《鲜血梅花》的核心人物情节。雅致精美的舞台上,阵阵昆曲漾出浓浓古意。痴心书生深陷情海,心之所爱却香消玉殒;江湖侠士为父报仇,杀父仇人已早早离世。两人看似各怀心事,实则同享命运无常。当“古典”的外衣悉数褪去,先锋的光芒浮出地表。人物对白,有之乎者也,更有MBTI;角色胸中,有爱恨情仇,更有人类困境。当时代的新潮滚滚而来,当代青年深情致敬经典,更无畏直面现实。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精彩剧照
















首演获得了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的高度肯定。莫言指出,小说背后隐藏着鲁迅《铸剑》和汤显祖《牡丹亭》等经典文本,对“爱”与“侠”元命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主创团队承袭了这一思辨精神,并巧妙融入《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元素,使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此番创编,不只使整部作品在多个文本之间游走,更让彼此交叠的不同母题浑然一体,显示出多维度阐释经典的意识与功力。他特别提到舞台中间的枯树意象,笑言:“如果可以,我会将我的包挂在枯树枝上。包上绘有许多钢笔的笔尖,与之相映成趣,构成极富意蕴的画面。”莫言还分享了他对作品主题的独特感受。他认为,主创团队借角色之口告诉世人,在悲观的宿命中,要有乐观的信心和勇气,正所谓“明知万事皆空,所以分秒必争”。他进一步鼓励观众对剧作进行多重解读,在对话中丰富与传达作品的意涵。

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余华感谢大家对小说及话剧《古典爱情》的厚爱。他指出,剧作《古典爱情》成功地将两部小说织为一体,使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此次改编基于《古典爱情》,辅以《鲜血梅花》,效果大放异彩;未来尝试《鲜血梅花》为主,《古典爱情》为辅,创造的空间又将继续敞开。他以电影拍摄作喻,鼓励青年学生以不同视角与呈现方式打开创编的双向可能性。余华表示,先锋小说戏剧化改编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北师大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的广阔舞台。未来,他希望主创团队能进一步平衡剧作的文学性和哲理性,让北师大的精品在首都乃至全国的巡演中传播开来,与更多喜爱文学、钟情戏剧的朋友们同在。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看来,话剧《古典爱情》不仅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国际写作中心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最新成果,更是北师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里程碑。话剧贯穿文学与日常、打通古代与现代,将小说原作中高度符号化的人物落实为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凭借这一点,《古典爱情》必将魅力长存,历久弥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认为,经典的价值在于能够被每一代人以不同方式反复演绎。北师大学子以青春朝气、青春思考和青春能量让先锋文学经典真正“落地”,激活了历史资源丰富的表达潜力。青年朋友们对现实的观察引人深思,更令人振奋。

著名编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新经典’校园戏剧工程”项目发起人梁振华担任了话剧《古典爱情》的剧本总监和制作人,他阐述道: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突破了先锋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可改”,校园戏剧在青年和先锋文学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在这里,师生共话,媒介交融,思辨接续,批判未改。这不仅是对先锋文学的致敬,更是校园戏剧着眼现实、对话时代的一次重要实践。身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国际写作中心这座当代文学的“桥头堡”,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人性如何复杂,都应时刻以独到的立场和眼光,审视、反思并建设自己所处的时代。他进一步寄望“中国当代文学‘新经典’校园戏剧工程”继续创化文学经典,以青年意识叩问现实命题,以新颖视角展现剧场魅力!

著名演员、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话剧表演指导刘天池坦言,漫长的筹备时光见证了作品质量的巨大提升,话剧的成功首演也真正实现了由小说到戏剧的媒介跨越。文学改编涉及叙述方式,更关乎美学体验。主创团队要坚持精益求精,以反复打磨追求艺术极致,用刻苦钻研不负观众期待。



演出结束后,话剧《古典爱情》导演李雅婷,编剧张静雅、杨依菲上台,代表主创团队分享心得体会。作为北师大的在读学生或毕业校友,她们在作品中倾注了对母校、对经典那鲜活而赤诚的爱。主创们还向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以及南京艺术学院等兄弟高校的团队成员表示感谢,希望通过各方不懈努力,话剧《古典爱情》能走向更高更大的舞台。


先锋犹未改,思者征程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余华以《古典爱情》和《鲜血梅花》戏仿言情、武侠文学模式,用先锋思潮向古典命题发起挑战;三十多年过去,彼时先锋又成当下经典。凭借丰厚的文学基础、深切的社会关怀与极致的艺术追求,北师大学子稳握经典传承、媒介交融的接力棒,在保持传统母题基本特性的同时,通过阐释、解构与重构,向世界艺术殿堂注入独属于这一时代青年群体的所思所想。


 




(向上滑动启阅)


(昆曲吟唱)

此去几时还

高楼望断

可曾得见天外天

(当代唱腔)

嘿 出门那年你多大

是不是差不多也十八

没见过风吹雨打 只想看世界有多大


有谁没听过许多的夸

好像长大就能鲜衣怒马

期待啊 向往啊 在心里全发芽


可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老天从不站在我这边

经过千回百转又回到起点

还要多少遍

才能了结无昼无夜无答案的考卷

避免无指望的单恋

才能逃开童年和童年的反面

有一点点如愿


嘿 谁能听到我说话

那些日子曾存在吗

别人有高头大马 我只能加快了步伐


是最好的日子吗

饿着肚子是谁自问自答

无常啊 命运啊 把理想都冲刷

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老天从不站在我这边

经过千愁百劫还能活几年

还要多执念

才能避开无缘无故无规律的变迁

离开无意义的循环

才能苟活在传说中的太平年

有一点点如愿










经过数年耕耘,“中国当代文学‘新经典’校园戏剧工程”凭借《我们的荆轲》及《古典爱情》两部剧作的成功经验,逐渐探索出一条扎根校园阵地、发挥枢纽优势、汇聚各方力量的戏剧创演之路。未来,项目将着力完善经典作品“搭台”、专家学者把关、青年学生“唱戏”的剧作打造和人才培养机制,以文体共通带动文学共创,用文艺共建实现文化共享。



《古典爱情》首轮演出落幕,但关于爱与侠的讨论仍在继续。我们诚邀每一位观众,将您对这部话剧的独特感受、深刻思考记录下来,分享给更多热爱戏剧的人。


投稿邮箱:gudianaiqing@163.com


您的文章一经采纳,将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影视戏剧工作坊官方公众号“影与灯”发布,成为这场对话的一部分。


期待您的来稿,与我们一同探讨古典情感与现代精神的碰撞。

艺术总监:莫言、余华

原著:余华   


剧本总监、制作人:梁振华

表演指导:刘天池

 

总监制:王立军、周云磊   

总策划:张清华、张莉、张晓琴、翟文铖

监制:徐   健、向   进

策划:胡雅婷、赵健彤 


导演:李雅婷

编剧:张静雅 杨依菲


舞美设计:杨晰然、罗   霄

灯光设计:殷安良

影像设计:捏一横

音乐设计:蔡雨濛

服装设计:康馨月、陈紫仪


主题曲作曲:蔡雨濛

主题曲作词:张静雅

音乐助理:吕童、郑杰文

演唱:赵梓安


领衔主演:赵梓安(饰 柳生)、

             贾庭瑶(饰 惠娘)、

              王阳东(饰 阮海阔) 

主演:张含旭(饰 白雨潇)、

   姜雨伶(饰 丫环)

演员:丛雨晗(饰 店员)、  

        黄阳毅瀚(饰 店员)   


舞台监督:孔心珞

导演助理:刘雨桐、肖可桢、李蓉蓉

现场执行:郭芸秀(舞监)、

               吴嘉雯(舞美)、 

           李丁(灯光)、

              李文欣(影像)、

              孙菁仪(音效)、

              王紫薇(服装)、

           石晓妍(服装)

场务组:赵娄菀菲、袁菁、王英杰、

           董星言、龙奕伶、龚孟颖、

杨懿、朱子雅      


昆曲支持:陈耘之

妆造:郝尉妤、李昭群、李琦、李蓉蓉


宣传组长:李蓉蓉、张梦帆

宣传设计:陆   飞、刘怀瑾

宣传执行:刘妙然、肖可桢、张熹、

   孙鹭汀、许力盈

摄影指导:裴鑫

摄影:裴鑫、郭旭

图片后期:孙菁仪、罗   霄

 

活动主持:陈泽童 

活动志愿者组组长:张梦帆

志愿者:施鸽、冀翔、施展、徐东吉、

武桐、仲浩文、李昱廷、孙蓉、

   刘思言、樊瑀、杜心悦、刘怀瑾、

   孙鹭汀、许力盈、于淼淼、樊简、

闫玉朴、张璐、王璇、黄一可、

      吴瑾妍、俄木金珠、张妍、马旭彤、

   卢涛、刘佳慧、杨玉洁、谭惠方、

      孙嘉鱼、艾丽娅、史书轩、高冠华、

   田婉宁、许明辉、潘宇润、骆舒茜


财务:孙小淅

执行制作:肖可桢、孙菁仪


总执行制作:张静雅

承制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

影视戏剧工作坊


荣誉出品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特别鸣谢

完美世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青春你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剧目排练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会

北京师范大学以雅昆曲社

云舟渡国风摄影工作室


媒体支持

爱奇艺、抖音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内容!


文字|张熹 冀翔 李蓉蓉

排版|肖可桢



影与灯
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影视戏剧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