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爽大和尚2025年1月10日佛七开示

旅行   2025-01-12 09:42   浙江  



寒山寺方丈

秋爽大和尚

1月10日精进佛七第一支香开示






2025/01/10



维那师父、僧职师父、各位法师、护法善信:


新年的钟声尚未远去,我们在寒山寺迎来了这一年一度的精进佛七。岁末年初,事务繁忙,大家能够在此抽身共修,专注念佛,可谓因缘殊胜。这几天在佛堂中,我们静心念佛,而寮房后勤的师父们也付出了许多辛劳。正是大家的共同护持,才成就了这个清净的念佛道场。


佛教讲“成就他人便是成就自己”。一个道场的运作需要众缘和合,一个佛七的成功更是离不开每位护持者的努力。这份和合之力不仅成就了道场,也成就了每一位参与者的功德。修行路上,若我们能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慈悲,多一份欢喜,就能让娑婆世界的生活更具意义。起七那天,我和大家分享了“信、愿、行”净土三资粮。今天我想从佛教的“四种念佛法门”谈起,同时结合舍利子的故事与“静、定、净”的修行方法,与大家分享念佛的功德与智慧。





四种念佛法门








佛教的四种念佛法门分别是: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这四种法门虽修行方式不同,但最终殊途同归,都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标。



一、持名念佛:最简便易行的法门


持名念佛是直接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念念相续,直至一心不乱。佛号具足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可蒙佛接引,往生净土。这一法门简便直捷,适合一切根机的修行者。


在持名念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呼吸调整心态,使身心清净。比如庐山东林寺的修行方法,将佛号与深呼吸结合,使心息相依,念念清净。念佛时,吸气默念“南无阿弥”,呼气默念“陀佛”,这种方法能帮助修行者更快摄心入定,让佛号与内心融为一体,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境界。


二、观想念佛:以心观净土依正庄严


观想念佛是通过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与正报庄严,逐步净化心念,成就念佛三昧。《观无量寿经》中详细阐述了观想念佛的方法,从“日观”到“水观”,再到“地想观”,通过次第观想显现极乐净土的无量庄严。


比如“日观”,观想落日如悬鼓,开目闭目间,落日光辉常驻心中;“水观”,观想清澈的水转化为琉璃地,进一步显现极乐国土的依报景象。观想念佛对修行者的专注力要求较高,一般人难以成就,但若能精进修持,其功德不可思议。


三、观像念佛:观佛相好以净心


观像念佛是通过观想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摄心入定。佛经中记载,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光明无量,若能专注观想“白毫相”,则三十二相乃至无量相好皆可统摄。


这一法门强调以佛像为观想对象,观佛现前、迎接众生。正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言:“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阿弥陀佛如慈母般关怀着我们这些漂泊于生死苦海的众生。若能如子忆母般专注于佛像,必能感应道交,获得清净安乐。


四、实相念佛:契入自性清净心


实相念佛是四种念佛法门中最为高深的一种,是超越语言与形象,直契自性清净心的修行方法。念佛者需超越生灭、有无的对待,回归无分别心,证得“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这一法门不仅是净土修行的究竟,也是禅宗所言“直指本心”的核心。然而,实相念佛非一般凡夫所能契入,需具足深厚的定力与智慧。




持名统摄四种念佛




在四种念佛法门中,持名念佛最为简便易行,同时统摄前三种念佛的功德:


· 含摄观像念佛:佛号具足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至一心不乱,佛像自然显现。


· 含摄观想念佛:佛号具足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念佛至纯熟,净土景象自现于心。


· 含摄实相念佛:佛号即是实相,与一真法界无二无别,念佛即与佛心相应。


持名念佛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是最适合末法时代众生的法门。







康僧会与舍利子的不可思议故事


佛教的殊胜不仅体现在念佛的功德,更体现在修行者圆寂后的瑞相之中,比如舍利子的出现。南京大报恩寺的前身——长干寺地宫,曾出土一枚“佛顶真骨舍利”,这是佛教界公认的全世界唯一一枚佛顶舍利。舍利的传奇故事,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东吴的高僧康僧会。


康僧会是西天竺高僧,博学多才,以至诚弘扬佛法。东吴赤乌十年(247年),他来到建业(今南京)传法。当时,孙权对佛教存疑,召见康僧会,质问佛法真实不虚的证据。康僧会答:“佛祖遗骨舍利光明神妙,火不能焚、金刚不能损。”孙权不信,提出若能请来舍利,便建寺弘法。


康僧会斋戒祈请,三次七日虔诚礼拜,前两次未果,第三次以命相期。直到最后一夜,铜瓶中忽然光芒大现,舍利破空而至。次日,康僧会将舍利呈献孙权,舍利放射五色光芒,坚不可摧。孙权试图砸碎舍利,却见铁砧与锤俱陷,舍利完好无损。


孙权深感震撼,为康僧会修建建初寺,并建阿育王塔供奉舍利。此后,佛教在东吴大地广为传播,建初寺也就是后来大报恩寺的前身。康僧会以至诚感得舍利,成就了佛教史上一段不可思议的传奇,也启发后人于修行中以至诚之心感通佛法。

<<<





静、定、净:









修行净土法门.静,是修行的起点;定,是修行的根本;净,是修行的目标.



第一、要静


净土念佛法门的修行,首先在于静心。心静,则烦恼不起;心乱,则妄念纷飞。念佛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心态、净化内心的过程。我们要学会远离外界杂念的干扰,将注意力从散乱的外境中收摄回来。否则,稍遇外境牵动,便嗔恨火起,种种情绪如火烧功德林,修行自然无从谈起。


现代社会节奏飞快,许多人因无法释放内心的压力而患上忧郁症、自闭症,甚至身心俱损。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与负累,本质上是心无法静下来的结果。心乱则浮躁,心静则安宁。若能时时提醒自己,将心态调整平和,就能超脱环境的干扰,不再被外境所转。在寺院中,我们同样面临许多事务的考验:需要接待来访的客人,需要处理杂务琐事,有时甚至忙碌不堪。但要知道,这一切若能以静心面对,便是修行的一部分。


第二、要定


定力是修行的根本,是内心稳如磐石、不为外物所动的力量。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当如何处之?”拾得答言:“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段对话蕴含了深刻的佛理:世间种种恶缘,看似对我们不利,实则是在消除我们的业障。有人辱骂你,是在帮助你消去无始劫来的恶业;有人伤害你,是在为你解脱轮回的负累。若能以这样的心态面对外境,就不会轻易被嗔恨所烧,也不会因外界的风风雨雨而失去内心的平静。


第三、要净


净土法门的核心便是“净”字,所谓“心净则国土净”。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扫除心灵尘垢的过程。若能将内心调整得清净无染,一尘不染,则外在的世界也会随之变得清净。净不是逃避外境,而是用内在的光明、慈悲去化解外界的困扰。当内心清净时,所到之处皆为光明,慈悲与爱会随之而至。


学佛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许多人在学佛的过程中迷失方向,或纠结于形式,或执着于外相,而忘了佛法的核心是净化内心、解脱生死。我们要学会抓住念佛的本质,通过“静、定、净”,将修行落实到生活的每一刻,让内心的清净成就外在的和谐。




佛教智慧博大精深,能够帮助我们超越生死,找到自性本心。希望大家通过这次佛七的修持,珍惜因缘,把握时光,摄心念佛,精进修行,以六字洪名为舟楫,渡过生死苦海,最终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愿我们都能在佛号声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喜乐。


继续念佛吧!







开示 | 秋爽大和尚

文稿整理 | 可   序

图片 | 寒山寺

设计 | 李明珠

编辑 | 隆   盛

审核 | 心   良、孙弘延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苏(2022)0500005

苏州寒山寺欢迎您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版权声明:

○ 本文中图片及文字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归寒山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引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 部分图片及文字内容如有来源于网络,仅作非商业用途的分享与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提供相关权利证明联系我方,我方将及时核实并删除。

○ 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苏州寒山寺
钟声诗韵,和合祖庭,传播正见,净化人心。“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苏(2022)050000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