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
对于推进宗教中国化的价值与经验
大运河沿线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事迹、名胜古迹,大运河所经之处多是佛寺兴起之地,大运河为佛寺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大运河畔古渡口处,毗邻枫桥、三面环水、环境优美。“兰若黄金地,枫桥碧水湾”,(清·叶昌炽:《寒山寺志》)道出了寒山寺绝佳的地理优势。寒山寺因受大运河影响,自古以文化立寺、兴寺,虽历经毁建,然钟声诗韵历久不衰。寒山寺是大运河文化带名胜景观之典范,是大运河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Part 1
大运河畔寒山寺以诗闻名
苏州寒山寺肇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唐贞观年间(627-649),寒山子来此茅棚以居,弘化度人。唐玄宗时,禅师法迁在此固基,大兴伽蓝,尊寒山为开山祖师。《寒山子诗》是寒山寺以诗显名之一端,然张继的《枫桥夜泊》更让寒山寺名闻天下。如叶昌炽所述:“唐人张继‘月落乌啼’一诗,人人童而习之。寺有兴废,诗无兴废,故因诗以知寒山。”
Enjoy
Autumn
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仅抒发了深秋时节作者愁夜难眠的心境,也描述出寒山寺的地理位置。寒山寺位于姑苏城阊门外七里处,在枫桥之岸、运河之畔。
寒山寺与枫桥共“纳运河水”,有着“襟带通衢”的交通,及“烟波明瑟”的美景。自古以来,游枫桥者多就路参访寒山寺。寒山寺与枫桥的景观组合在唐时已成, “观唐时梵夹,即题‘封桥常住’字。” (《寒山寺志》)据《豹隐纪谈》云:“(枫桥)旧作‘封桥’,王郇公居吴时,书张继诗刻石作‘枫’字,相承至今。”
“常住”指“寒山寺”,旧亦曾称寒山寺为“封桥寺”。“封桥寺”之名体现了桥与寺的虽二而一、相得益彰关系。
应该说,是大运河的流经成就了张继于此渡口泊船,寒山寺的钟声引发了张继作诗抒情,最终成就了千古佳作,也成就了寒山寺的古今闻名。
Part 2
大运河与寒山寺的诗情画意
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传唱古今,使得四方游士莅苏无不往游枫桥、寒山寺,后世文人也多于此吟诗作画,进一步推动了寒山寺的文化兴盛。
(一)张继诗对后世诗作的影响
历代文人游枫桥、寒山寺者多因张继的诗,触景起兴、吟诗题文,故有历代“辞家之作,亦多兴起于‘月落乌啼’一诗”的说法。
从北宋张师中的《枫桥寺》诗、南宋陆游的《宿枫桥》诗及元代诗僧释英、汤仲友等人的相关诗作中,皆可见张继《枫桥夜泊》的影响。
中国自古诗、书、画同源,文人墨客有作诗者,有绘画者,有题词者,三者圆融一体。明时,“吴派”画家沈周于此作《枫桥图》并题《初夜泊枫桥》:“风流张继忆当年,一夜留题百世传,桥带人家斜倚寺,月笼沙水澹生烟,火知渔子仍村外,舟载诗僧又客边,我愧不能同此宿,却因新韵偶联篇。”(明·沈周:《沈石田稿》)
从中可见张继对画家沈周诗画的影响。明代诗人皇甫汸在《题沈周八景图》中,就沈周的《枫桥图》撰《枫桥》诗,写道:“桥横古渡带平沙,枫落寒山日影斜。”描绘了枫桥、寒山寺、古渡口一带的滩平沙岸、夕阳落枫、日影西斜的意境。
总而言之,张继诗中所描述的枫桥、渔火、月落、舟客,历千百年仍是文人墨客诗情画意的重要素材,这既是张继诗的深远影响,更是大运河成就了渡口、枫桥、塔寺多景浑然一体的美景所致。
(二)古渡口离归地的情感抒发
枫桥、寒山寺位于大运河的渡口处,距离阊门七里,成为古人送客、迎客、离家、归乡的必经之地。迎送客、离归乡者多触景生情,所以于此留下了许多表达离乡、送客、归乡之情的诗文。
例如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枫桥》即表达了送客远行时的离愁;明张元凯的《枫桥与送者别》诗则表达了自己客苏离别时的不舍;文肇祉的《泊枫桥用大父韵》,李绳的《枫桥夜泊》,皆表达了离乡远行的游子行至枫桥,闻见寺钟,便已思乡;高启的《又归吴至枫桥》诗,则表达了归乡人至枫桥、闻乡音时的百感交集。
综上,无论是张继诗的重要影响,还是在枫桥、寒山寺送客、离别、归乡感发之诗,皆缘于寒山寺在大运河古渡口的客观条件,成就了众多名篇佳作,推进了寒山寺以文化兴寺。
Part 3
大运河经济与寒山寺的重修重建
历史上的寒山寺历经兴衰毁建。简述之,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唐贞观年间寒山子来此茅棚以居,玄宗时法迁禅师在此大兴伽蓝。普明宝塔始建于宋,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间,僧人昌崇复建寒山寺,永乐三年(1405)僧人昶修增修寺院;正统己未年(1439)况钟在苏州任知府,重修寒山寺;嘉靖间,僧本寂铸钟建楼阁;万历四十年(1612),明吾建藏经楼,时大殿被毁,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西流师徒重修寒山寺;清顺治初寒山寺再度衰落,僧人天与勉力维持;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任江苏巡抚的陈夔龙重修寒山寺,保护文物古迹;宣统三年(1911)巡抚程德全、布政使陆钟琦再修寒山寺殿堂。(《寒山寺志》)
寒山寺的历代重修重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运河带来的经济发展。大运河成就了苏州段“枫桥市”的繁荣,“枫桥市”兴旺时被称“五都之市”,天下商贾汇集。寒山寺坐落于此,有了经济基础的保障,文化自然发展,对寺院的重修重建也有大裨益。如明王稚登撰《寒山寺旭公造藏经阁疏》时就写道:“既捐资而造大乘,必募缘而建巍阁。画龙于栋,画海于梁……达官长者之往来,锦缆牙樯,定应宝地修来福;海客胡商之贸易,铜山金埒,都是龙华会上人。挥金不吝,宁无布地给孤;造塔非难,当有聚沙阿育。”
寒山寺的位置优势,令沿大运河往来的商旅、官员络绎不绝,多有乐于捐资建寺者。即使在清末政府衰落时,时任江苏巡抚的陈夔龙还发起新修寒山寺,不仅将殿堂寮舍翻新,还专门辟出碑林、保护古迹,时俞樾为撰《新修寒山寺记》。宣统三年,又有巡抚程德全偕布政使陆钟琦,拓而新之、重建大殿,使寒山寺“焕然一新,长廊精舍,几为吴下精蓝之冠。”(清·邹福保:《重修寒山寺记》)
可以说,是大运河的流经成就了枫桥市的繁荣发展,为寒山寺历代重修重建提供了地利优势。
Part 4
大运河精神与当代寒山寺的文化建设
大运河文化中蕴含了连通、和合、流传、互惠等精神。寒山寺在运河之畔,当代仍以文化兴寺,继续传承着大运河的文化与精神。
(一)发展和合文化契合大运河精神
大运河沟通地域,融会文化,具有1+1>2的和合共生之效。寒山寺注重发扬和合文化,于2007年成立“寒山寺和合文化研究院”,17年来每年举办“和合文化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七届。2023年10月14日至15日举办的第十七届和合论坛的主题是“创造历史·和合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和合文化”,其中还专门设置了“大运河文化研究”的分议题,以推动对大运河文化、大运河精神的研究。
2022年9月21日,寒山寺还在和合美术馆举办了 “‘一流奔千年·诗话大运河’历代名人大运河诗赋文化艺术碑刻拓片展”主题活动,共展出大运河相关拓片34幅,旨在让观众透过运河拓片了解寒山寺与大运河的关系,发扬大运河文化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保护诗碑承续大运河精神
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不仅让寒山寺闻名古今,还使大运河枫桥段备受关注。传唱《枫桥夜泊》诗,保护和补刻诗碑不仅是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对大运河文化精神的承续。
据载,寒山寺最早的张继诗碑是宋代王珪所书,遗憾的是此碑早已无存。为补遗憾,改革开放后,枫桥史迹史料陈列馆会同寒山寺遍寻王珪遗墨,终从他的手迹墓志铭拓片中集出《枫桥夜泊》诗之字并刻碑,该碑现立于寒山寺塔院内。寒山寺现存最早的张继诗碑为明文徵明所书,历经岁月沧桑,碑文残损严重,该碑现被嵌在寒山寺碑廊南墙壁上加罩保护。清季光绪三十二年(1906),俞樾重书张继诗并刻碑,该碑现立于寒山寺碑廊内,成为张继诗碑中完整遗存的最早碑刻。此外,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于1922年书的《枫桥夜泊》诗,寒山寺依原件尺寸刻碑,该碑现立于寒山别院松茂亭内。还有,1947年12月,与诗人张继同名的国民党元老张继草书的《枫桥夜泊》诗,由苏州名家黄怀觉刻碑,该碑现列于寒山寺塔院碑廊内。改革开放后,刘海粟于1981年应苏州古吴轩之邀书《枫桥夜泊》诗,由时忠德刻碑,该碑现立于寒山寺塔院内。
2015年,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师,搜寻、征集、甄选了一百多幅历代书《枫桥夜泊》佳作,刻碑镶嵌在寒山寺塔苑碑廊中,形成了寒山寺诗碑文化、枫桥、运河文化共同发展的和合共生的文化氛围。
(三)钟声连通世界彰显大运河精神
寒山寺发扬诗钟文化,自1979年,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首创“迎新年·听钟声”祈福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44届。有来自日本、奥地利、西班牙、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瑞士、瑞典、新加坡、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和内地各省市的客人参加。
寒山寺还以“寒山和合钟”为纽带,将来自于大运河畔的,象征和平、吉祥的“寒山和合钟”送往世界各地。先后向日本、加拿大、中国台湾、香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捐赠了“和合钟”。“和合钟”连通中外诸多国家和地区,宣倡着人心和谐、国家和睦,世界和平的和合之音,这种连通、和合、交融的精神,也是大运河连通精神的具体体现。
(四)公益慈善惠民弘扬大运河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自复建寺院时就力所能及开展慈善活动,惠及大运河沿岸的困难群众。2004年寒山寺成立了慈善中心,2011年寒山寺成立苏州和合文化基金会,不断提升公益慈善活动的规范性和专业化。寒山寺通过基金会开展多元化、持续性的公益慈善项目,积极响应了国家如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方针政策,弘扬了大运河互惠互援的文化精神。
综上所述,寒山寺在大运河畔,因张继《枫桥夜泊》诗而闻名古今,大运河为张继,及后世文人于此留下诸多佳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大运河的水路交通,也成就了历史上“枫桥市”的经济繁荣,这为寒山寺历代的重修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当代,寒山寺对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文化遗产做出了应有贡献,对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蒋炎洲,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苏州寒山寺
文稿 | 《中国宗教》2024年03期
图片 | 寒山寺、网 络
设计 | 李明珠
编辑 | 隆 盛
审核 | 心 良、可 序、孙弘延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苏(2022)0500005
苏州寒山寺欢迎您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版权声明:
○ 本文中图片及文字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归寒山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引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 部分图片及文字内容如有来源于网络,仅作非商业用途的分享与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提供相关权利证明联系我方,我方将及时核实并删除。
○ 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