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就是智慧吗?
般 若
般若不仅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也是大乘菩萨修学法门——六波罗蜜(亦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一。至于这两个字的含义,多数时候都用“智慧”来解释。当然,这里的智慧并非“世智辩聪”,既不同于一般人所理解的机巧聪明,也不是世间所推崇的知识学问,而是能够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大智慧。那么,般若就完全等同于智慧吗?
其实,般若的含义并不仅限于智慧,而是包含了通达真相的智慧以及救度众生的慈悲这两个方面:
通达真相的智慧
般若
≡
✓
通达真相的智慧即是能够了知世间的无常变幻,能够正视每一个当下的因缘交错,彻底断除自己因为执着而带来的种种烦恼,也就是智慧;
救度众生的慈悲
般若
≡
✓
救度众生的慈悲就是帮助一切众生都能觉悟佛法的道理,不再执着于世间的假相,彻底从生命的种种痛苦中获得解脱。
“
因此,佛教所说的般若其实是智慧与慈悲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用智慧一词去完全概括般若的内涵。正如《解深密经》中说:“慧三种者:一者、缘世俗谛慧;二者、缘胜义谛慧;三者、缘饶益有情慧。”具体来说,
缘胜义谛慧:能够了知一切法皆是虚妄不实、因缘所现,自己也不再执取于身心,能够通达世间无常的真相;
缘世俗谛慧:虽然具备了根本的智慧,但为了度化众生,又广泛学习世间的医药、音乐、工匠能技巧,可以针对不同工作、不同因缘的众生加以引导和调伏;
缘饶益有情慧:由普遍利益一切众生而来的智慧,例如地藏菩萨曾发下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不仅仅是愿力,其实也是般若的体现。地藏菩萨所发的愿就是以慈悲心为引导、智慧方便力作手段,帮助这一切众生的断除贪嗔痴之毒。
从菩萨道的修行次第上来讲也是如此,六度之所以能名之为度(也就是“到彼岸”),当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需要般若的指引,同时前五度的圆满也都是般若成就的表现。所以古来的大德常用这样一种譬喻: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无五度,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若二者具足,则一一度皆可究竟到彼岸,皆得称为波罗蜜。
所以想要获得般若,乃至成就圣道,绝不可只知道埋头念佛、盘腿打坐,或是只是研究经论典籍,而是要将所学到的佛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从理解、照顾、帮助身边的人做起,不断增长慈悲心,实践利他行。惟其如此,才是真正的对智慧与慈悲相统一的般若的修学。
文稿 | 网 络
图片 | 寒山寺
设计 | 李明珠
编辑 | 隆 盛
审核 | 心 良、可 序、孙弘延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苏(2022)0500005
苏州寒山寺欢迎您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版权声明:
○ 本文中图片及文字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归寒山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引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 部分图片及文字内容如有来源于网络,仅作非商业用途的分享与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提供相关权利证明联系我方,我方将及时核实并删除。
○ 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