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领航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4—2024》
中欧的成功,超越了所有创始人的想象。
—— 杨亨(Jan Borgonjon)
杨亨先生毕业于比利时著名的鲁汶大学汉语系,曾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前身CEMI的主任,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英特华投资咨询公司的创始总裁。杨亨先生在中国生活多年,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深谙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事方式。除了汉语,他还会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及母语荷兰语6种语言。
中欧管理教育合作的拓荒者
杨亨于20世纪80年代初来到中国,1988年担任CEMI行政主管,并于1990年起担任CEMI主任。在CEMI后期经历种种动荡的过程中,杨亨与中国政府、欧盟以及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等方方面面保持了有效的沟通。
回忆1989年最为艰难的岁月时,杨亨说过,“虽然没有人明说,但我们知道,要在北京留下来越来越难。我们就‘厚着脸皮’赖着不走。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各种‘趣事’出现了。先是那年冬天没有暖气,而且楼里有的窗户关不上,供电老是有问题。显然,一些人不想让我们留下来,可我们偏偏就不走”。
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经委开办的一些其他合作办学项目(如中美大连培训中心)最终被关闭,杨亨的努力和坚持却使CEMI得以薪火相传。
1992年,在CEMI的合作办学合同行将期满时,杨亨根据欧盟意见,开始考虑如何将该中心从一个合作办学项目扩展为一个符合国际管理教育惯例的独立商学院。基于对合作办学经验的总结,杨亨构思了今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运营雏形,即他的“一个愿景”和“两个条件”的办学方针。“一个愿景”是指建立一所一流的国际化商学院,“两个条件”则是独立法人地位和合作高校的支持。
杨亨曾把自己的想法总结成一份《合作办学建议书》,与北京的一些大学做了交流,然而却遭到了冷遇。失望之余,在吴敬琏教授的提醒下,他和欧共体驻华大使杜侠都(Pierre Duchateau)南下上海,经过汪道涵先生牵线,与李家镐与张国华教授一拍即合,达成了最基本的合作办学框架。从1992年底到1994年底,杨亨先生奔走于欧盟、北京、上海之间,努力消除各方的分歧,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终于促成CEMI南迁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立。
1994年11月8日,时任代理执行院长杨亨(右)与董事兼学术委员会主席雷诺(中)、CEMI代理教务长温伟德在浦东校园奠基典礼上
学院创始人
在中国及欧盟高层的官方支持以及各位创始人的共同努力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于在1994年11月8日在上海宣告成立,杨亨随即担任代理执行院长。建院初期,他在中、欧双方沟通协调,以及把CEMI运营经验传授给学院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杨亨与中方合作起草的《财务协议》明确规定了“由欧方选派有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准的资深人士”担任执行院长。据此,EFMD在1995年初选派德国籍管理教育家冯勇明(Joachim Fron)教授担任执行院长,杨亨便在此后离开了学院的管理岗位。
从1995年开始,杨亨担任欧方办学单位EFMD驻华首席代表,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欧方保持了良好的沟通,他还为推进学院筹资工作尽心尽力。同时,作为观察员,他列席了1999年之前的历次董事会会议。
1995年5月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一届MBA、EMBA开学典礼上杨亨(左)、吴敬琏(右)
建院初期,杨亨把募捐的目标集中在香港,几乎每个月都赴香港拜访潜在的捐款人,在他和雷诺(Pedro Nueno)教授的共同努力下,英美集团赞助了学院的第一个捐赠教席。杨亨还负责了对外资企业的市场推广工作,以其语言优势为学院在外资企业市场的开拓打下了坚实基础。
基于杨亨的远见,《财务协议》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所做的制度性设计不但成就了“中欧奇迹”,而且其国际化、市场化的道路,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管理教育。
心系中欧
离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之后,杨亨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英特华投资咨询公司,但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学院的发展。
1998年,通过雷诺的努力,西班牙政府决定向学院捐款300万美元。由于该项捐款涉及西班牙捐赠法律与中国相关法律的冲突,杨亨利用自身的公关优势做了很多沟通工作,为最终落实该项捐款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中欧2014年后办学展期事宜的谈判过程中,杨亨这位深深热爱中欧、深谙中西文化的欧方董事,为中、欧双方的有效沟通起到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从CEMI到中欧,杨亨亲历了中欧的诞生、成长,并持续为学院赢得更多的支持而努力,亦为中欧的发展而自豪。
2007年,在一篇分析中国管理教育趋势以及中欧的挑战和机遇的文章中,杨亨如此写道:“中欧的成功,超越了所有创始人的想象,不仅体现为其10余年时间里便快速崛起并赢得国际声誉,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的管理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引领了这一时期中国管理教育的创新。”
本文内容摘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4-2024》第六章“中欧领航人”,本书即将发布,敬请期待!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