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动态丨《外语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   2025-01-09 00:01   江西  




1

翻译教学思政育人新路向

——基于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模式的探索

祁芝红,李智

摘要:人文社会科学语篇翻译具有知识性与政治性双重属性,翻译教学因而自带思政育人基因,具有极强的思政育人潜能。然而,潜能不会自动转化为效能,翻译教学思政育人实践仍然面临硬性植入难题。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紧扣翻译和教学的传播本质,以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为基础框架,以传播为观察视角,以翻译传播为底层逻辑组织翻译教学,能够将翻译教学的思政育人潜能转化为效能,是解决翻译教学思政育人硬性植入难题的有效路径。
引用格式:
祁芝红,李智. 2024. 翻译教学思政育人新路向——基于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模式的探索[J]. 外语研究(06):1-7.




2

思政教育融入口译教学研究:以同声传译课程为例

齐涛云,孙曙光

摘要:根据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以技能训练为导向的传统口译教学需要优化教学设计以实现口译课程的价值引领。本文以同声传译课程为例,透过对教学材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评估反馈等口译课程的全部教学要素分析,探索了思政教育在师生合作评价(TSCA)口译教学模式中的有机融合方式。

引用格式:

齐涛云,孙曙光. 2024. 思政教育融入口译教学研究:以同声传译课程为例[J]. 外语研究(06):8-13.




3

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生态话语分析路径

魏榕

摘要:价值取向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重要原则。文章一方面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系统与“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构建了价值取向的生态话语分析框架,为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的生态性价值取向提供了元语言框架;另一方面基于产出导向法,通过输出驱动、输入促成以及多元评价三大教学流程,阐释了生态性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

引用格式:

魏榕. 2024. 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价值取向研究——基于生态话语分析路径[J]. 外语研究(06):14-19.




4

《林纾的翻译》理论导言的修改对“化境论”译学思想的影响

——以新籍版本学为视角

李寄

摘要:本文首先简明陈述了新籍版本学的要义,为论析《林纾的翻译》版本嬗变及其理论导言文稿的修改提供理论视角。其次,挑选了5个最重要的版本,对它们的基本情况作了概要说明。再次,以文稿的增补、删节、改动、注释调整为主题,集中论析了文稿修改的得失及其对“化境论”译学思想的影响。研究发现文稿从一版发凡起例的卓越的译学著作,逐渐升华为五版开宗立派的中国现代译学经典。钱钟书对文稿的修改可以为当代译学著述提供宝贵的启示。最后,本文呼吁译学界同仁把翻译研究与版本学结合起来,二者结合会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收获。

引用格式:
李寄. 2024. 《林纾的翻译》理论导言的修改对“化境论”译学思想的影响——以新籍版本学为视角[J]. 外语研究(06):20-28.




5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晚明科技翻译家行为研究

张必胜

摘要:晚明时期,随着诸多西方科技经典著作的传入,开明的士大夫阶层纷纷学习并翻译西方科技知识,催生了晚明科技翻译家群体。晚明科技翻译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翻译语言层面,更是为了实现中西科技思想的会通。同时,晚明科技翻译又具有时代色彩。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翻译内行为”和“翻译外行为”两个方面解读译者行为,不但关注译者语言层面的行为,而且考察译者的社会性。本文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解读晚明科技翻译家的翻译行为,并以科技翻译先驱徐光启为例,分别从“翻译内”的语言层面,“翻译外”的译材选择、翻译动机以及翻译宗旨等方面解读其翻译行为,以期通过对徐光启翻译行为的个案分析,获得晚明科技翻译对当代科技翻译的一些启示。

引用格式:

张必胜. 2024.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晚明科技翻译家行为研究[J]. 外语研究(06):29-36.




6

张采真翻译活动及其莎剧译本《如愿》论析

王瑞

摘要:在中国早期莎剧汉译者队伍中,革命烈士张采真是较容易被忽略的一位。其所译《如愿》是莎剧As You Like It在国内首个以剧本形式呈现的白话汉译本,不仅代表了当时学者对莎剧汉译的探索,也为之后该剧的汉译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认为,张采真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文学性为基础、以可读性为目的的鉴赏本莎剧《如愿》。本文在梳理张采真翻译活动基础上,讨论其《如愿》的翻译,旨在探究其翻译思想,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译本及中国早期莎剧翻译的更多关注。

引用格式:
王瑞. 2024. 张采真翻译活动及其莎剧译本《如愿》论析[J]. 外语研究(06):37-43.



7

中国英文报纸建构国家形象的话语叙事特征研究

——以华为Mate 60手机发售报道为例

徐丹,辛斌

摘要:国家形象“自塑”对受众多维、准确、立体地了解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对“他塑”形象进行纠偏,也有利于争夺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本文以国内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环球时报》(英文版)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关于华为Mate 60手机发售的新闻报道为语料,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其中话语叙事的分布、形式和功能,揭示新闻话语叙事特征和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

引用格式:

徐丹,辛斌. 2024. 中国英文报纸建构国家形象的话语叙事特征研究——以华为Mate 60手机发售报道为例[J]. 外语研究(06):44-49.




8

拟人隐喻视角下的生态话语构建

——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公示语为例

徐一楠

摘要:随着生态问题日益得到重视,探究如何通过公示语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拟人隐喻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了启发性的视角,也是构建生态友好话语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公示语为研究对象,关注与生态系统及其成员相关的拟人隐喻。研究发现,拟人隐喻凸显了主体性、社会性和伦理性等所谓人类特有的属性,并调整了相关范畴划分,促进由“人类”到“同类”的认知转变;但其中也存在过度拟人化的问题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研究旨在从理论层面丰富生态话语的内涵,并讨论拟人隐喻在实践层面提升公示语应用效果的方式。

引用格式:

徐一楠. 2024. 拟人隐喻视角下的生态话语构建——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公示语为例[J]. 外语研究(06):50-54.




9

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历史分析

——以拜登政府移民政策的话语建构研究为例

胡方,徐英

摘要:移民问题一直是美国国内政治的焦点议题。本研究以话语-历史分析法为理论框架,基于自建拜登政府移民话语语料库,从话语主题、话语策略和话语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3个角度出发,对拜登政府的移民话语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拜登政府移民话语的主题聚焦移民的就业、家庭和安全问题。话语建构中,拜登政府运用命名策略和述谓策略构建内外集团,美化自身移民政策;视角化策略则增加了其移民话语的说服力和号召力。通过社会历史语境分析发现,拜登政府的话语策略选择不仅受到民主党政治立场及多元文化意识形态影响,也受制于美国社会对待移民问题的民意变迁。

引用格式:
胡方,徐英. 2024. 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历史分析——以拜登政府移民政策的话语建构研究为例[J]. 外语研究(06):55-60,97.




10

论建构修辞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的转向

鞠玉梅

摘要:本文分析建构修辞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的转向,探索后人文主义时代背景下建构修辞研究的视域、目标和原则等。本文认为,建构修辞应放弃唯人类修辞主体视域,接受修辞生态观,认可非人类行动元的修辞实施力;重新思考带有劝说动机性的修辞范式,放弃征服听者的强烈欲求,认可修辞参与者之间的距离;重新审视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研究原则,超越“情感-理性”二元对立框架,重新发现情感的修辞能量,将情感本身视为一种修辞施事。本文的讨论旨在促使建构修辞研究适应和反映当下的后人文主义现实和学术语境,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新生动力。

引用格式:

鞠玉梅. 2024. 论建构修辞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的转向[J]. 外语研究(06):61-65,78.




11

乔姆斯基语言研究的新神秘主义观

俞建梁

摘要:乔姆斯基试图通过挖掘人类语言的基本特质,探究人类认知的范围和局限性,重构人类心智的运行模式,从而揭示意识的本质。他认为自然演化赋予了人类语言的基因禀赋,但其根源具有神秘性,鉴于人类的认知局限性,我们目前暂且无法彻底地认识它们。为了纾解如此困境,他提出了重塑物理学概念范畴及放弃追求世界的可理解性,进而构建可理解的解释性理论等策略。乔姆斯基关于语言本质的哲学思想是本体论上的自然主义与认识论上的新神秘主义的结合,是我们认识其语言研究方法论的钥匙。

引用格式:

俞建梁. 2024. 乔姆斯基语言研究的新神秘主义观[J]. 外语研究(06):66-71.




12

人际语用视角下言语交际中的他者身份调用研究

欧阳护华,阮礼斌

摘要:语用身份可作为解读资源、施为资源、人际资源、阐释资源及评价资源来供会话者在交际中调用。作为语用身份之一的他者身份也不例外。研究从人际语用视角出发,探讨会话者将他者身份调用作为人际资源的实质和动机。研究发现,会话者调用他者身份作为人际资源实质为建构人际关系、进行人际情态表达或实施人际关系评价,而调用的动机为管理人际和谐关系。研究最后还尝试提出人际语用视角下会话者他者身份调用和人际和谐关系管理协同框架,以期为会话者管理人际和谐关系提供新的参考视角。

引用格式:

欧阳护华,阮礼斌. 2024. 人际语用视角下言语交际中的他者身份调用研究[J]. 外语研究(06):72-78.




13

新中国军事翻译75年:成就与挑战

彭天洋

摘要:新中国成立 75年来,人民军队翻译事业走过了从“零小散偏”向正规化、体系化、专业化不断发展的艰难历程,培养出一支军事特色突出、规模效应明显的军事翻译人才队伍,组建起一批成建制、专业化的军事翻译力量,构建起覆盖多语种、兼顾各层次的军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一大批内容丰富、紧贴军事实践的翻译成果,同时开启了对军事翻译理论的初步探索。中国军队新时代使命任务要求军事翻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海外利益、促进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加强国际军事交流合作、塑造军队良好形象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语言服务,对军事翻译提出新的挑战。着眼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有效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军事翻译必须逐步完善宏观管理、加强资源统筹协调、推动专业化发展、打牢理论根基,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可靠的语言能力支撑。

引用格式:

彭天洋. 2024. 新中国军事翻译75年:成就与挑战[J]. 外语研究(06):79-82.




14

论翻译的不确定性:行为主义视角

胡庭树

摘要:在行为主义者蒯因看来,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章,应以经验为基础,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客观行为而非意识,因此语言的意义必须根据主体间公共可见的行为来解释。翻译的不确定性并非探讨具体的翻译问题,而是讨论翻译背后的哲学问题,其实质是意义的不确定性,是对传统意义概念及其衍生概念分析性、同义性的批判和否定。翻译的不确定性也不是翻译的不可能性;相反,翻译存在多种可能性。把一个未知的土著语表达式翻译成一种已知的语言,一种翻译手册所提供的翻译被另一种翻译手册所拒绝,但每种翻译手册均可同等地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因而每种翻译手册都是正确的。究其根本原因,非观察性语句超越了经验证据,不能单独地接受经验的检验,因此不具有独立的经验意义,但其意义可以在各自系统内重新调整和分配,所以必然会出现意义或翻译的不确定性问题。

引用格式:

胡庭树. 2024. 论翻译的不确定性:行为主义视角[J]. 外语研究(06):83-89.




15

《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1991—2024)

叶珺霏

摘要:本文以知网和万方数据库1991—2024年《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相关期刊论文和硕博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热点包括译本研究、翻译主体研究、传播研究和语料库研究,出现了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多视角融合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当前研究局限,展望未来研究发展方向,以期为推动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提供参考。

引用格式:

叶珺霏. 2024. 《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1991—2024)[J]. 外语研究(06):90-97.




16

互文与重复:《被偷换的孩子》的叙事研究

陈世华,徐诗云

摘要:《被偷换的孩子》以著名导演伊丹十三自杀事件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长江古义人通过与妻兄吾良自杀后留存的“田龟”装置的对话,探寻吾良自杀原因,直面日本暴力事件对民众生活构成威胁的故事。作品通过长江古义人与“田龟”的对话,使作品中的暴力事件与其他文学作品构成互文,折射出日本民众面临的民主危机;借用西方民间传说框架,以隐喻呈现社会现实,反映日本民族意识,体现了大江健三郎晚年对神话、国家与历史关系的深刻感悟;借千樫对长江古义人记忆的重述与解构,使后者重塑自我认知并反思历史。大江健三郎借对人物的记忆重构与重生期望,为战后日本民众提供了救赎灵魂的路径。

引用格式:

陈世华,徐诗云. 2024. 互文与重复:《被偷换的孩子》的叙事研究[J]. 外语研究(06):98-103.




17

论《安娜在热带》中主导性社会范式的迁移

秦丹丹,陈红薇

摘要:首部荣膺普利策戏剧奖的拉美裔剧作《安娜在热带》,再现了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快速工业化背景下,古巴移民雪茄厂中朗读人文化和传统工艺的终结。结合文化社会学视角,这部剧作揭示了古巴传统人文诗学与美国现代工业资本两种范式之争,表达了尼洛·克鲁兹对主导性社会范式迁移的思考。文章解读体现古巴人文诗学范式的核心元素——古巴手工雪茄与朗读人传统,分析体现美国工业资本范式的核心元素——机器生产倡议与公约行为,探寻文化现象转型背后的社会学逻辑和尼洛·克鲁兹在文化夹缝中的写作立场。

引用格式:

秦丹丹,陈红薇. 2024. 论《安娜在热带》中主导性社会范式的迁移[J]. 外语研究(06):104-109.



 
 

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精彩


转自公众号:外语研究编辑部



翻译研究动态
3万用户关注!发布外语和翻译类期刊目录、学术论文、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著作、英语竞赛等资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