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元帅一辈子也忘不掉1937年在河西走廊的血战。1937年3月,河西走廊还没有开春,零下30多度的寒冬冷得刺骨。一方是为了打通河西走廊在此鏖战数月的西路军,另一方则是盘踞在西北声名狼藉的马家军。双方数万人马将这片荒凉之地变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从1936年11月西渡黄河、踏上西征直至次年2月,西路军已经损失过半,屋漏偏逢连夜雨,又碰上了马步芳亲自率领的7万名凶狠的西北骑兵。紧接着,就是一场持续了40多天的血战。红军战士们不顾西征的艰难困苦,顶着零下30多度的酷寒抵抗数倍于己的敌军,场面惨烈到了极点。7000多人牺牲,5000多人被俘,4500多人失踪,超过5600人被马家军残忍杀害活埋,损失了150多名经验丰富的军师级以上干部,逃脱敌人魔爪的指战员不足1000人.......西路军数十年前在河西走廊的悲歌,正如当地早春三月的寒冬一样冷酷。当徐向前九死一生回到延安的时候,不到40岁的他看上去好似苍老了20岁。西路军数月的激战给徐帅落下了病根,也留下了无尽伤痛,或许在他梦里无数次出现过烈士们临死前的双眸。抱憾终生的决定
一生获得无数辉煌军事胜利的徐向前,这辈子有两大遗憾。一是他在西路军生死存亡之际“迁就”了政委陈昌浩的意见,选择离开部队突围;二是在兰州战役前因病送医,错过了亲手消灭马家军、为西路军报仇雪恨的机会。时间回到1937年3月14日,距徐向前率西路军出征已经过去了整整4个月,在马家军的轮番追击下,西路军这段时间(尤其是最近2个月)损失了一大半人马,马家军的损失也不小。河西走廊——这条中国自古以来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到处都充满了血腥味。这天,35岁的徐向前指挥前沿部队又一次打退了马步芳的进攻,气都还没来得及喘一口,就接到了政委陈昌浩的通知:西路军团以上干部立刻到祁连山腹地的石窝山顶开会。徐向前一踏进会场眼泪就下来了,团以上干部只来了20多个人。3000人——这就是西路军两万人马血战120多天后幸存的战斗兵员。徐向前隐约意识到,这会是西路军最后一次会议,散会后,西路军的番号将不复存在。他的直觉没有错,因为此会议的议题是:是否让总指挥徐向前和政委陈昌浩就地离队去陕北?徐向前听罢直摇头:“我不同意离开西路军,我是军事主官,部队打了败仗,我就是死也要和他们死在一起!”可陈昌浩却坚持要徐向前离开:“你不能留下,你如果被马步芳抓住,后果比一般人更严重,什么都不要说了,个人服从组织!”在场众人都支持徐向前离开队伍,因为此战即便西路军全军覆没,也要为红军保留尽可能多的优秀将领,尤其是出身黄埔一期徐向前,他是红军中难得的人才,若遭遇不测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除此之外,徐向前和陈昌浩离队还可以吸引马家军的注意力,说不定能让西路军其余突围人员找到机会,尽可能保留更多的队伍。显然,按徐向前的脾气,就算别无选择非走不可,他更能接受第二个理由。即便如此,徐向前心里还是不愿意。西路军大部都是红四方面军出身,是徐向前当年在鄂豫皖亲手带出来的,可现在组织决定让徐向前离开队伍去陕北,这在他眼里跟“临阵脱逃”没有区别。于是,他会后再次跟陈昌浩说自己要留下来,不敢说带大家一块突围,至少能稳定军心。陈昌浩再次回绝,称他和徐向前必须走,回到陕北还要跟着中央。这场被载入史册的石窝会议,对西路军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会议最后决定:徐向前与陈昌浩返回延安向中央汇报,剩余3000人分成左、中、右3个支队分别突围。左支队1500人由李先念、李卓然等人率领,沿祁连山脉去延安;右支队700人由王树生率领,在祁连山打游击;中支队800人,由毕占云、熊国炳率领,与王树生支队配合作战。计划确定后,徐向前与陈昌浩带着一支30人的小部队踏上了回延安的路途,中途陈昌浩生了病,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二人被迫分开。接下来2个多月,徐向前经历了一路的风餐露宿,终于在1937年6月18日抵达延安。见毛主席之前,徐向前甚至以为自己作为败军之将会被杀头,没成想毛主席一见到九死一生归来的他就激动地说:“向前同志,你受累了,也瘦多了,祝贺你顺利归来!”徐向前十分惭愧地检讨自己,毛主席却安慰他:“胜败乃兵家常事,你不要难过,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吗?你能回来就很好了,有鸡何愁没蛋?”西路军剩余的三个支队损失也很大,左支队在转移中损失了600多人,后来袭击安西县城又损失了200多人,中央发电报让他们开赴新疆。7月,左支队幸存的不到500人马才在星星峡被中央驻新疆代表陈云带去了迪化。而王树声和毕占云的两个支队在打游击时不断分散,他们二人几乎是靠着一路乞讨才回到延安的。还有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程世才、李聚奎、杜义德、陶勇、秦基伟等人,都是经历了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才回到延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红30军军长程世才,是此次西路军浩劫中唯一幸存的军级干部。西路军的不幸遭遇令所有人悲痛,但毛主席知道,中国革命不能因此停下脚步。徐向前回延安2个月后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其他西路军幸存将领也都各有委任,轰轰烈烈地投入到了抗日战争的浪潮中。西路军战友们的音容笑貌多年后仍在徐向前脑海里挥之不去,虽说他接受了陈昌浩离开队伍的意见,但这个决定直到晚年仍令他耿耿于怀。在徐帅晚年口述、国防大学教授朱玉执笔的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他说:“我那时的确不想走,但没有坚持意见坚决留下来......我迁就了陈昌浩的意见,犯了终身抱憾的错误,愧疚良深。”因此,有些人“借题发挥”地评价起了陈昌浩,说他在西路军行动中“患得患失”、“缩头缩脚”,便认为这是西路军全军覆没的原因之一。但笔者觉得这样评价不妥,西路军悲剧之所以发生,原因有很多:环境险恶、深入敌人腹地、后援粮草不济、棉衣弹药奇缺、步兵面对骑兵的劣势......在这种困境下,部队的未来是渺茫的,干部战士们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会发生什么事根本就想不到。至于说徐向前比较“迁就”陈昌浩,那更是不会的。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得知,陈昌浩这个政委很尊重徐向前的意见。徐向前“迁就”了陈昌浩?
徐向前虽然在回忆录中称,自己“迁就”了陈昌浩,十分抱憾。但笔者认为徐帅这只是单单说他“迁就”了陈昌浩让他在危急关头离开部队的事,并不意味着徐向前在整个西路军行动中也迁就陈昌浩,这实为统帅的大忌。为了保留革命的火种,避免统帅被俘,再加上众人劝说,徐向前才不得不忍痛离去,否则后来的十大元帅便要在河西走廊折损其一,岂非太不值得?尽管如此,在兵败之前离开自己亲手培养的老部队,让徐向前心里很不舒服,他口中的“抱憾”便是此意。而在谋划西路军的作战行动时,徐向前根本不会迁就陈昌浩,这一点可以从西路军西渡黄河后几次重大行动时,徐、陈二人的态度中找到印证。首先,让笔者带大家回到西路军出征后不久的1936年11月。西路军下辖三个军又一个骑兵师,共21800人,全军编制如下:红5军:军长董振堂,下辖2个师共3000余人,长短枪1000余支,平均每支枪备弹5发;红9军:军长孙玉清,下辖2个师共6500余人,长短枪2500余支,平均每支枪备弹15发;红30军:军长程世才,下辖2个师共7000余人,长短枪3200余支,平均每支枪备弹25发。直属骑兵师:共200人,200支枪,平均每支枪备弹25发。以上是战斗人员,约占全军总人数的60%,此外还有40%是机关干部、卫生员等非战斗人员。长征结束后,红军三大主力从近20万人锐减至5万多一点,损失了四分之三,而徐向前西征一次性就带走了2万多人。为了打通河西走廊直通苏联,中央是下了血本了。两万人马深入人生地不熟的河西,每支枪最多备弹不到30发,还要对付“西北王”胡宗南和马家军两支武装,靠他们打通河西走廊直通苏联,无异于是党中央的一场“豪赌”。徐向前拉走了红军主力近一半人马勇闯虎穴,中央自然很担心他们的安危,在他们出发后不久,中央就反复发电报征询徐向前:到底是要继续西进,还是干脆东返?中央的意思很明确,这就是在问询这个任务成功的可能性。若徐向前能率领这两万余人打开通往苏联的道路,当然很好;可这任务对刚从长征中缓过来的西路军来说太过艰巨,敌我实力又那么悬殊,所以就算打不通,中央也允许徐向前立即回头东撤,待我军壮大之后再战河西,也是良法。对此问题,徐向前极力主张西进,而政委陈昌浩却拿不定主意。大家也看出来了,政委同志心里八成赞成东撤。不过他的担心不无道理,据情报,西路军接到中央电报时,马家军正在集结兵力,“西北王”胡宗南的主力也在蠢蠢欲动。在一次军政委员会上,徐向前拿出了昔日教书匠的口才,大谈西进对目前局势的好处。在座同志听得热血沸腾,纷纷支持徐向前的观点。陈昌浩选择尊重徐向前的意见,于1936年11月12日复电中央:“西路军西进可以一举两得——1、西进建立根据地;2、打通国际。”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央和西路军都犯了“过高估计”和“过低估计”的错误,即过高估计了国军胡宗南部的实力,过低估计了马家军的实力。西路军出征之前,中央普遍认为经历了多次与国民党正规部队交锋的西路军,应付马家军根本不在话下,所以纵然是2万西路军将要面对20万马家军,中央还是决定了西征。“只有战胜胡(宗南)军才便开展局面,才是策应河西(西路军)的好办法。”徐向前坚持西进,估计也把马家军仅当成普通杂牌武装了。实际上,马家军虽为地方武装,却是一支不同寻常的地方武装。受西北彪悍民风的影响,马步芳麾下士兵各个好勇斗狠,凶猛异常。马家军地方色彩浓重,成员多是父子兄弟,他们以行伍为家,以烧杀为业,战力完全不输胡宗南军。西路军初期与马家军的战斗确实比较顺利,连克靖远、永登—景泰一线。11月15日,红9军攻克古浪县城后,马步芳慌了,开始调集兵力对西路军展开疯狂围堵。红9军在古浪与马家军苦战3天,毙伤敌军2000余人,但自身伤亡十分惨重,光是军师级干部就有三人牺牲,连排级干部的牺牲更不容乐观。此等战损令红军战士们十分诧异:马家军实力居然这么强?时间又过了一个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远在河西的西路军就“继续西进”还是“掉头东返”又作了一番讨论。这次陈昌浩明确称自己主张东返,徐向前仍坚持西进。“东返”的理由不无道理,那时西路军的情况已不容乐观,他们在永昌、凉州一带遇上了马家军主力,全军艰难奋战一个月,虽毙伤马家军6000余人,但西路军也从21800余人锐减至15000余人,折损了近三分之一。况且天气已经入冬,西路军若再深入河西,怕是会遭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尴尬困境。徐向前认为,部队虽伤亡惨重,但西进仍存有必要性,虽然眼下陷入苦战,可一旦完成打通河西走廊的任务,对整个红军的发展大有裨益。为了将来的革命事业,西路军付出一些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徐向前是站在统帅的角度从全局上考量,而陈昌浩则是从具体敌情上考量,两人各有各的道理。即便如此,陈昌浩仍选择尊重徐向前,绝大多数同志也站在了徐向前这边,他们再次给中央回电:“西路军东进则需要新疆和兰州同时出兵策应,西进没有任何问题。”由此可见,徐向前和陈昌浩就西路军的行动进行过多次争论。但争论完毕后,陈昌浩都给了徐向前极大的尊重,徐向前也并没有迁就这位政委。接下来的战局印证了徐向前的深谋远虑,西路军虽在古浪遭遇损失,但还是在1937年1月顺利拿下了河西走廊重镇高台、临泽地区。这既是西征的最大胜利,也是西路军噩梦的开始,在与马步芳亲率的7万西北骑兵鏖战了40多天后,西路军彻底成为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如果一直向西打,结局会大不一样!”
直至晚年,徐帅回忆起他和陈昌浩关于“西进”还是“东返”的争论时,仍认为“西进”是对的。他还在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称,当时如果换种打法,继续西进,西路军的结局将会大不一样:“假如西路军渡河后,抓住战机,乘虚而进,照直往西打,取得武器弹药,如虎添翼,回师横扫而东指,有没有可能呢?完全可能的。指导思想不同,方法不同,结局会大不一样。这不是‘事后诸葛亮’,我那时就是这种意见。”徐帅的意思很明确,“打通河西走廊”不一定非要第一次就打通,甚至不用在河西走廊攻城占地,而是换一种打法,即不管付出多大牺牲都不能和马家军计较得失,而是一直往西打,马不停蹄地冲到新疆拿到苏联许诺的武器弹药,休整补充兵员后再回师东进,从反方向打通河西走廊,把握会大很多,伤亡也会小得多。这打法可行,当时主政新疆的是盛世才,他虽为地方军阀但不喜欢蒋介石,反而和苏联亲近许多,必定不会为难共产党。所以只要西路军冲到了新疆、获得苏联支援就算胜利了。想想也是,西路军缺粮少弹,何必非要在西征途中与马家军纠缠不休呢?估计,西路军在攻克高台、临泽后应还有万余人马。守高台一战,红5军自军长董振堂以下3000余人全部阵亡。试想一下,如果西路军没有坚守此地,而是如徐帅所说继续西进,就算遇上敌人堵截,未必一点办法没有。或许可以抽出一部分兵力当“诱饵”牵制敌人,掩护大部队向新疆急进,哪怕付出一半兵力的牺牲也是值得的。而西路军将领在石窝开会时,正是河西之战的关键时期,仅存3000兵员的西路军若突然改变策略突围,必定会令马家军抓住破绽。若马家军全是步兵,我军或可能甩掉他们,可他们大部分都是骑兵,很快就能根据我军最新动向做出行动调整,把我军逼至不利境地,到那时不管西进还是东返都晚了。马家军骑兵的机动性有多强?时任西路军总部四局长的秦基伟回忆说:“我们辛辛苦苦走了一夜,可敌人却用两个钟头就追了上来。”不过,盛世才在几年后突然叛变国民党反动派,还在国共抗战之时对新疆的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所以徐帅在回忆录里紧接着又说:“西路军如果及早背靠新疆,打开战局,控制河西地带,那就不单是一时策应河东局势的问题,对整个抗日战争的进程,亦必将发生积极的影响。八路军就不止编制三个师,盛世才后来也不一定敢叛变,叛变了我们可以立即出兵收拾他。”这段话是徐帅对西路军扎根新疆后的一个假设。若真能像他说的这样,那西征付出再大牺牲都是值得的,徐帅一直西进的打法并没有错。西路军若在新疆站稳了脚跟,不仅能控制河西走廊,保障苏联的援助,说不定还能避免另一个悲剧的发生——毛泽民被盛世才杀害。众所周知,毛泽民是毛主席的胞弟,他自1938年2月起就以中共干部的身份留在了新疆,那时盛世才与共产党关系不错,善于理财的毛泽民也被他任命为财政厅长。毛泽民在盛世才那里很干出了一番事业,仅用3年时间就把原本民生凋敝、物价飞涨的新疆搞得有声有色,后来又被调任新疆民政厅长,为当地的民生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可好景不长,毛泽民因盛世才的叛变而被捕,1943年9月与陈潭秋、林基路等几名同志在新疆英勇就义。若西路军真能如徐向前所“复盘”的那样到达新疆并建立根据地,说不定盛世才的叛变根本就搞不起来,毛泽民等人也就不会死。毕竟,盛世才的军事才能和徐向前相差太远。总结
西路军折戟河西12年后的1949年8月,西野司令员彭德怀集结了西北、华北10万人马和数百门火炮,对马家军的最后巢穴兰州发起猛烈攻击。在西北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多年的马家军终于尝到了现代战争的滋味,他们过去残杀西路军的骑兵马刀在解放军的大炮机枪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兰州战役打了6天,解放军伤亡8700余人,毙伤马家军13480人,俘虏24630人,起义投诚4250人。此战打通了我军进军青海、宁夏与河西走廊的门户,为整个西北的解放奠定了基础,马家军走向了穷途末路。正因病休养的徐向前听到这个消息,想必会热泪盈眶,那些埋骨河西走廊的烈士们终于可以含笑九泉了。为这一天,他足足等了12年。西路军的故事已经过去了80多年,如今的我们也只能从不多的文献中知道这段悲壮的历史。现在我们对西路军得出的一些结论 ,仅仅是通过那些发黄的文字思考而来的,如若真的把这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放在当时,或许又会是另一种情况,所以笔者所感所想都是自己个人见解,并非妄自评价那些亲身经历西路军之殇的先烈们。欢迎关注“新大众哲学”微信公众号:
权威发布马列经典著作编译出版资讯;
为读者提供第一手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研究文本;
分享国内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投稿邮箱:xindazhongzhexue@sina.com
关注我们,过有意义的人生▼
喜欢此文章请“点赞”和“在看”↓,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