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风画语

乐活   2024-08-15 11:02   山东  

个人简介

    塞风,原名孙仲敏(1933—2020),西部风情画家。山东莱州人,1952年毕业于哈尔滨春华美术学校。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北疆塔城地区从事美术工作和创作,1974年辗转青海江河源搞创作。塞风画风具有鲜明的西部地域色彩,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艺术后面站着的是人。多年以前,当我第一次看到孙仲敏(塞风)先生的画时,更加印证了我的这个想法。对于画家而言,艺术语言就是他的生命语言,是他的人格体现。

  因为敬仰,我去拜访孙仲敏先生。又因为有相近的人生观和几乎一致的艺术观念,我们自然而然地成为忘年交,常常是个月二十天不见就想念他。我们相见甚欢,除了看他的画,聊艺术,还听他讲自己的经历,讲他的历史,讲他对历史和文化的看法,偶尔也陪老人家喝一杯。忘我处,孙仲敏先生竟如孩童般做出一些天真好玩的举动。我心想,真是一个赤子!不知不觉,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就过去了。白发青丝,我们中间相差四十四岁,却没有丝毫隔阂。先生长相俊美,心地单纯,艺术直觉敏锐,又因为他一生清贵的慎独、澄澈的风骨,我自认为他是对我形成重要影响的几个人之一。

  我是因为喜欢他的艺术而走到了他身边的。那些年,我有幸观看了孙仲敏先生几乎一生的绘画创作,都是精品,如果不满意,他是不会留这些作品的,“废画三千”也是他的习惯。一幅幅充满西域风情的壮美山水,清洗着我的眼睛,清洗着我的心。雪山大漠、长河落日、天高地迥,塞风万里,牦牛、藏羚羊、鹿群、骏马、雄鹰、棕熊,蓬勃的生命在高海拔的严酷地带尽情释放着生命的跃动。欣赏这些作品,仿佛啜饮甘洌的雪水,又仿佛痛饮芳醇的美酒,让我一次次陶醉于这样的大美而不可自拔,让我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什么是艺术?这就是艺术!什么是美?这就是美!

  孙仲敏先生享年87岁,一生创作数量并不大,然而幅幅精品,幅幅别致,幅幅荡涤人心。伴随着艺术创作,孙仲敏先生还积累了一些艺术随想和画语录。这些都是与他的绘画艺术同等珍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孙仲敏先生离开我们4年了,他的人、他的艺术都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现开设一个短期栏目,将先生的精神财富分期与读者共享。若先生有知,必定会心微笑的。

                                ——大凤


01



远古时代,人们只读“天书”,即无字书。今人读着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书”,一本是无字书(大自然)。无字书是天成之书。有字书是人为之书。好书很少,读好书,终身受益。

02


文字是前人读无字书之所得,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读后能让你明理……无字书,是苍茫博大的,运动的,变化的,不停地运动。每日都在变化,是无字书的规律。人也是无字书的一员,是人类永远读不完的大书。从无字书得到的都是自己的。对画家来说就是创作:从有字书得到大多是重复。人的意识是随年岁的增长、阅历的积累和对世界的认识,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意识的。你的画也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不追求千篇一律,只希望合而不同。



03

大自然有其共性,更有其独立的特殊性,如大山之结构、巨川之结构。如去掉它的特殊性,后果就是天下之山川都没太多的差异。但世界是多彩的、丰富的,一山不能代表万山。我从大东北的哈尔滨直接进入大西北,在甘肃、新疆、青藏高原历经三十余载,但从未见到一处山川是相同的。这不同就是不同地域之“特殊性”。

人们都说大西北有大美。我到新疆深深地感受到新疆的风采、地貌具有与其他地域截然不同的震撼,心灵享受到了“大美”。一年四季的变化,无数年亲身感悟,是不会体味到的。我画每幅画,首先力求找到它的特殊性,把持特殊性,强化特殊性。


04

气造乾坤,神韵吐江河。有气则活,无神则僵。气是统领全局的,气足神溢。



05

要有泰山不辞细壤、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把中国画往大里画。既要重视前人的、也要注意世界的可容的成分。最重要的是不断从无字书摄取,用“自我”来左右画面全局,用民族文化统领中国画。


06

 (汪)易扬先生的画在他二十岁前就受过扎实的传统基本功训练,有深厚的西画基础。他更重视到大自然中写生、观摹、感悟。



07

有字书源于无字书。古人云:留心处处皆学问。可见学问并非全源自有字书,更重要的是大自然的这本读不完的无字书。从无字书得到的是创作,从有字书得到的是重复。人云亦云是当代的坏风气。

  古人的一切书画笔墨是源于无字书(大自然的领悟)。至今那些只重有字书的人,在评书画时还常说这一点、这一笔是对或不对,似乎古人的一点一线都是不能违背的,有些大家之间为此一生争论不休。



08

 露雪风雨八十载,老夫惟余一童心。任性随意合儒道,无规无矩写天真。


09

古人一再强调要时时新、日日新。


10

“苟日新,日日新”早就写到儒家经典《论语》中了。后来就形成了“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孔子是给予了总结,孔子站在中华先祖的肩上完成儒家重要著述,故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举一反三”足以解读探索、认识世界。比如,物各有性。我们最早使用筷子,最早不用手抓饭吃。我们最早创造了人类生活用的精美用品如纺织衣料、茶叶、酒以及器具、陶器、房屋建筑等。



11

一切著作都离不开“举一反三”的思维(机械制也是如此)。《西游记》就是用举一反三的思维写出来的。一切创作都是在前人的肩上完成的,只有“狂徒”才不承认。

  开合多用于书画。开合是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法则是运动,是节奏,是空间……当你在大地上前进时,可以处处看到开合的地势、山脉,你经历每个开合的过程,即是一草一木的生长,一开一合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可见对这一规律的发现多伟大,开开合合,大开大合。


12

 “举一反三”可以上推,可以下移。可谓真正的“一句敌万言”。




13

艺术需要荣辱不惊、无地相宜的博大品格。(汪)易扬为人友善,坦诚谦和,全无大家的傲态,各行各业及村民都喜劝和他相交。村民的勤劳善良都出现在他的速写、歌曲和音乐中。农村二十年,使他细读着、记写着各种真善美和人间百态,为后期的创作储存了诸多珍贵的素材,《辟邪钟馗》《梁山好汉》等作品都是在此时期孕育成画的。


14

(汪)易扬画舞者,多意到笔不到。意到笔不到即笔断意连,是用大断大连的艺术美写出来的。


15

笔不妄下,笔笔到位,形立神生,神形高度统一,是减笔狂写的最高境界。



16

鸟巢有天趣之美,爱子之心万物有之。


17

物,有其个性,又有其共性。(汪)易扬往往具有更强的个性,能使作品更具备个性化。他的众多作品,有和而不同之感,而非千画一貌矣。


18

冯骥才认为,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文化,融入了民族的精神、道德的准则、终极的价值观和独一无二的审美。中国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在一线默默为民族做事,这就是文化人的精神。



19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中国书画,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20

现在仍有一些老年书画家一生都在重复着古人书画的定法,如这条线是对的、这一点是错的……并以此为荣。长久下去,有接近山寨文化的可能。


21

画家有了传统书本上的文化,书家也必须深读无字书。从无字得的是创作,从有字书得的多是重复。



22

画当有四美:神气美、结构美、整体美、正气美。


23

万物有根,千流有源。中国画源远流长。(汪)易扬在少年时爱音乐、雕塑、舞蹈。因为这些爱好,他对中国书画打下了良好基础,到美专后又得到李海粟、潘天寿诸大师的系统教育,对中国书画有了全面的认知和实践,对西画研究有了进一步提高。



24

潘天寿说,中西画原理有同有异。拉开距离看,西画重科学、中国画重哲学。对西画,他提出,要适当的引进。引进是增强各自的高度,而不是削弱这个高度。



25

似与不似,不似之似。这是写意画的要义。“不似”不是画得不似,而是神似,是传神。画家(汪)易扬几十年来始终实践着“书画同源”“书画同功”之蕴奥,多用形体上的“似”,也用“神似”。



26

 气势是画家自身内在精神的显露。作为画家,笔墨功夫都是为作品的造势服务的。“势”是精神的、境界的、灵魂的,有雅俗之分,俗中有雅者,极品也,但是,雅极必孤。


27

阴阳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大阴中有阳、大阳中有阴。成分的增减,是万物的变化。如一幅画,是冷调子或暖调子,二者之间,不是排斥,而是增减强弱,互为势。



28

要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学养和传统的审美观,以中庸哲学的指导思想来看待中国画。


29

通过概括的线条、精炼的笔墨,追求世界之大美,创造人间的真善,宏扬正大品德。


30

用传统的笔墨,用与时代同步的独具个性的表现手法,“一以贯之”地从事艺术探索,终极目的是追求“和而不同”。



3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先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不同的口语文化,随着族群的扩大,汇聚并提炼出“举一反三”的先进思维。每个族群、每个时代都有他们的圣贤出现。圣贤们观察、探讨、研究着大自然并形成了越来越完善的故事。这些故事,或以讲述、或以吟唱的形式传承着。有了文字之后,文字在那些先进的口语文化的基础上编辑成书。中华文学理论之所以起步高,是因为有着历史久远的口语文化,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理论体系,涉及面宽广而深奥,从天文、地理、舞蹈、歌唱、战争、武术到稼穑农桑、人生哲理、为人处事。从一年四季到秋收冬藏,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完善的口语传承,发展到今天的文字传承。


32

儒家思想不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正宗道德观、处世哲学观的发展与总结,是正宗中华哲学的代表。


33

读(汪)易扬画作,“九纹龙史进”“豹子头林冲”这两幅画面部着墨不多,但极其概括,气势、神彩十分耀眼,更有一种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细寻其力量、神气,出之何处?是在完美的艺术型体塑造上,在整体画面的处理上。这正合古人强调的“气韵生动”“神型兼备”。

34

笔者以为,中华文字是中华画家、文人、书法家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画家在描绘人类历史过程的同时,又在各个时代设计着、美化着、持续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发展。



35

吴冠中说,《狮子林》中的那些假山石“有的玲珑剔透,有的气势磅礴,有平易近人之情,有光怪陆离之状”,都属于生活和自然物象中的“抽象美”,而艺术家就是要“将附着在物象本身的美抽出来,就是将构成美的因素和条件抽出来。”


36

昨天有两张风景照,感到很美,它们的冷调子控制了大部分画面。这种冷是一种中性、比较单纯、无极端的颜色。画面暖性较弱,很统一,有一两处呈暗赭红色,虽不多,已足矣。其大部亮色是淡赭、淡兰调。亦可以作画,淡赭加淡墨,深兰加深墨。颜色中掺一点墨,就能降一下火气,这合乎中庸之道。是中国画常用之法。



37

画的“魅力”是经过布笔、布黑、布型、布象,实现空间和谐的组合表现出的美,久看不厌。


38

世界是多彩的,又是和谐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艺术表现首要是表现物体之精气神,这包括线条的活、笔墨的活、全局的活。一个“活”字决定着作品的高下。“活”者,动也。要组织动的彩墨线点,是极为重要的。



39

人生是一个长梦,它由无数个梦构成。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梦,它们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笔墨、不同的“境”。梦无法解释得清楚,画亦如此。没有完全相同的梦,每一个梦都有其特色,每一幅作品也必有差异。总体而言,梦是超越时间、环境、自身所学所闻所见的“象”,画亦然。


40

何谓源流?从自然中所得即为“源”,有古人之源、今人之源,源无穷尽,流无穷尽。不断从大自然中吸取一滴水,众多的源,流成大江大河。众源成流,众流成河,生生不息,向前流。
















日照书画文化
走向文心 享受艺术\x0d\x0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