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豆芽,看似不起眼,但形成规模化生产后就会变成利润可观的大产业。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花鸟港村的嘉兴小芽儿蔬菜食品有限公司芽苗菜生产基地,看到车间内工人正忙着将培育好的豆芽进行清洗、装筐,准备销往长三角各大超市和批发市场。
“近年来,我们积极扩大市场半径,把豆芽卖到了嘉兴、上海、杭州、苏州等众多城市,目前我们的销量已经占华东地区芽苗菜市场份额的70%以上。2023年的销售额在4800万元左右。”公司负责人陈斐杰告诉记者。
几年前,陈斐杰从父亲手里接过家里的豆芽生意。因为种植的豆芽品质高,所以并不愁卖,倒是产量上不来成了最大的困扰。
“当时一天的产量满打满算也就10吨,产能限制的‘天花板’必须打破。”于是,陈斐杰动起了“机器换人”的念头,“工业企业推行‘机器换人’,我就想在农业上也试试。”
陈斐杰投入了3000多万元,用于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豆芽生产工厂。这座工厂配备了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包括温控系统、自动灌溉装置等,实现了全链条自动化生产。陈斐杰邀请了专业的农业技术团队进行设计和指导,还亲自深入生产线,学习并掌握各项机器的操作和维护知识。
引入机器之前,豆芽的生产主要依赖人工,一天的产量维持在10吨左右。随着自动化设备的投入使用,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现在,只有几名工人负责监控机器运行和调整生产参数即可,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
那么,一棵小豆芽,是如何在工厂里长大的呢?
陈斐杰给记者做起了解说员。他告诉记者,种子进入车间后,享受每四小时一次的定时浇水,水温与室温均维持在20摄氏度,且环境保持阴暗。再经过8至10天的培育,等它发出小芽苗,就可以进行采收、包装,最后送到市场上。
没有阳光、雨水和土壤,它们能存活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陈斐杰的基地里,豆芽会生长得更好,因为它们拥有可调控的温度和精准的水分。
“来,仔细看看。”陈斐杰摘下一段豆芽递给记者。“我们采用无土栽培生产模式和全程数字化管理,实现了环境调控及光、温、水等管理的自动化,一年四季可以无间断种植。”陈斐杰一边摘着一边说。
“温度怎么控制?”记者问道。
“瞧,这是中央空调,周围还有保温材料。”陈斐杰指着头顶说,“这为豆芽营造了一个比室外更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快速生长。”
水分的供给同样不可或缺。在借鉴日本喷淋装置的基础上,他们自主研发了全自动智能淋水线,通过智能化调控设备精准控制水量。
陈斐杰介绍,该智能淋水线展现出两大显著优势:第一,它能有效管理水分,及时排出多余水分,避免豆芽因积水导致的烂根问题。第二,智能淋水线具备自动翻转功能,能够多次反复翻转豆芽,比起人工浇水,可以让豆芽更加均匀生长,能显著提升豆芽品质和产量。
说话间,陈斐杰的手机上接收到了一个报警信号:车间内温度过高了。“一旦温度变化较大,智能系统接收到传感器和温控探头的反馈,就会第一时间发出预警。”
记者注意到,陈斐杰接到消息的同时,车间里的泵房也同时启动了,不一会儿,智能喷淋设备沿着顶部的轨道匀速移动,数米长的管道中均匀地喷出水雾,洒在整齐排列的幼苗上。
“以前种豆芽是抬头看天,现在是低头看屏。”陈斐杰说,以前父亲种豆芽,是个辛苦活、技术活,更是“看天收”的运气活,而现在生产车间内的温度、pH值、EC值和流速等数据,打开电脑、手机就能一目了然。480亩的工厂,只要动动手指,就能管理得井井有条。
如今,一粒黄豆变身芽苗菜,“脱胎换骨”只要8到10天时间,同时还具备“绿色无公害、保鲜时间长、根茎粗壮、口感清脆”等高品质特点。
10间培育车间、32条全自动智能淋水线、一套水处理系统、一条自动清洗线,全程机械化作业让小芽儿的产能达到了一天70吨。
“农业产业数字化,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2025年二期项目投产后,我们将继续加大设备投入,打造一个更加智能化的工厂。”陈斐杰透露,今年还有不少大学生来车间做实验,通过给豆芽放音乐,利用情感工学让豆芽快速舒服地成长,“说不定,我会种‘听音乐’长大的豆芽给大家吃哦。”
来源:区传媒中心
记者:沈沉缘
编辑:姚雨婷
审核:张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