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旨在捕捉凝血-纤溶整个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实验过程中,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都存在着影响检测结果的各种因素,包括机器的调试、温度控制、标本加样与清洁等[1]。常见的影响有:
一、采血量不足
标本采集要求严格按照采血管刻度抽满,采集量误差应控制在±10%。采血量不足,将导致抗凝剂过量而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二、剧烈震荡
标本采集后,应至少将试管温和颠倒3次,充分混匀。因血小板离体后极易被激活,所以混匀动作要轻柔,过度震荡采血管容易导致样标本溶血、凝血启动及血小板活化。
三、超时送检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建议采集后2小时内进行检测,放置时间越长, R时间及MA值受到的影响越大[2]。标本运送途中注意保温和防震荡,低温及震荡都可导致血小板激活,MA值降低。
四、标本状态
标本避免出现溶血、脂血。严重脂血、溶血的标本可能显著导致R时间缩短、K时间延长、MA值降低。全血中存在大量低密度的脂类时,在检测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分层,血凝块尚未完全形成就开始下沉,最后检测杯盖实际漂浮在脂类中,垂悬丝无法感应到血块强度,导致检测结果异常。
五、其他因素
此外,试剂不按要求储存、试剂检测前未充分复温、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均可能影响血栓弹力图的检测结果。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小样本分析前变异,以确保结果准确性。
[1]《血栓弹力图实验操作影响因素的探讨》[J]. 王海,邸平,齐晓伟. 血栓与止血,2011,17( 6) : 272-274.
[2]《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J]. 董芳青.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