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雨 等:互联网与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行为

文摘   2024-11-12 12:12   湖北  

核心提示: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宋佳雨、李凡略、何可撰写的论文《互联网与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行为——来自CFPS的经验证据》发表于《环境经济研究》2024年第3期。


一、引言

本文的引言部分首先强调了农村能源转型对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乡村振兴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文章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家庭的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但许多农村家庭仍旧依赖于传统的固体能源,如柴草和散煤,这些能源燃烧效率低且会产生多种污染物,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因此,推动农村家庭从传统能源向更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如电力、天然气、太阳能)转型,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着,引言部分提到了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地区的普及情况及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家庭的能源使用行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的接入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垒,提高农村家庭对现代能源的了解,促进其使用现代能源。尽管已有研究关注互联网与家庭现代能源使用之间的关系,但这些研究往往未能明确区分农村与城市家庭的差异,忽视了农村地区特有的社会结构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因此,研究互联网对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行为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贡献。文章旨在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探讨互联网对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行为的影响,并揭示其内在机制。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采用四期追踪调查数据,选取历史变量作为工具变量,更准确地分析互联网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分析了互联网如何通过影响农村家庭环境污染主观评价和促进信贷获取两大途径来影响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行为,并探讨了“改革开放”、农村家庭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等因素对这一影响的差异性,为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本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部分首先探讨了互联网对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行为的影响效应。文章基于现代网络经济理论,提出互联网能够实现物元、信息元和信息的统一,形成信息态的屏幕化市场,使得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应用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和智能。互联网的普及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知识和文化差异,改变农村家庭传统的消费观念,影响他们的能源使用选择。通过在线平台分享使用现代能源的经验和益处,可以激发其他农村家庭的兴趣,形成同群效应,鼓励更多农村家庭转而使用现代能源。此外,互联网还能让农村家庭及时了解现代能源的优惠政策和补贴信息,比较现代能源的优势,增强对现代能源的偏好。因此,文章提出了第一个研究假说:互联网会促进农村家庭的现代能源使用行为。
其次,文章分析了互联网对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行为的影响机制。文章认为互联网能够通过影响农村家庭的环境污染主观评价和降低获取信贷的成本来推动他们采用现代能源。互联网为农村家庭提供了获取环境相关信息的途径,提高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促使他们寻求能源转型。同时,互联网传播了环境保护的社会规范和公众期望,强化了社会规范的影响力,影响了农村家庭采纳现代能源的决策。此外,互联网的使用有助于缩短政策时滞,打破传统金融的壁垒,降低正规信贷获取的门槛和成本,提升农村家庭的金融素养,增强他们获取正规信贷的意愿,优化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并提高采用现代能源的可能性。因此,文章提出了第二和第三个研究假说:互联网能够通过影响农村家庭的环境污染主观评价和增加农村家庭的信贷获取,从而促进其现代能源使用行为。
最后,文章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部分还考虑了“改革开放”对中国农村家庭的深远影响,以及老龄化和少子化背景下农村家庭抚养比的复杂性。文章提出,不同时期的农村家庭可能对互联网这一技术偏向型技术进步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程度,从而影响现代能源使用行为。因此,文章在后续的实证分析中,分别探究了在“改革开放”、农村家庭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三个因素的影响下,互联网对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行为影响的差异,为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三、数据与实证方法

本文的数据与实证方法部分首先介绍了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文章使用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中的微观数据,该数据库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调查中心(ISSS)负责实施,旨在通过跟踪收集个体、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研究采用了2014—2020年四轮追踪调查数据形成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在样本筛选过程中,剔除了城市居民样本,保留了农村居民作为主要样本,并删除了数据异常或主要变量缺失的样本。文章还详细描述了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机制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定义和度量方法,为实证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

其次,文章详细阐述了实证方法的运用。在基准回归中,由于互联网接入是一个二值虚拟变量,文章通过Probit模型来探究互联网对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行为的影响。模型中包括了户主、家庭、村庄层面的特征变量,并引入个体和年份固定效应以消除回归偏误。文章还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可能由于遗漏变量或样本自选择导致模型估计出现偏误。为了处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文章采用了Roodman(2011)提出的条件混合过程(CMP)估计方法,该方法基于似不相关回归,通过构建递归方程组实现两阶段回归模型的估计,并使用“2012年家庭邮寄通信支出”作为工具变量,以确保估计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最后,文章提到了稳健性检验的多种方法。为了验证模型结果的稳健性,文章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包括替换解释变量、控制交互固定效应、替换回归模型和数据截尾处理。这些方法有助于减少测量误差、考虑地区经济特征差异和政策执行差异、避免模型选择偏误以及消除异常值的影响。通过这些稳健性检验,文章进一步证实了互联网接入对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研究结论。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的实证结果及分析部分首先报告了互联网对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行为影响的基准回归结果。通过逐步回归法,研究发现互联网接入对农村家庭采纳现代能源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来说,在控制了户主层面特征后,接入互联网的农村家庭使用现代能源的概率增加了10.49%。当进一步控制家庭层面和村庄层面特征后,这一影响略有下降,但依然显著,表明互联网接入能够促使农村家庭使用现代能源的概率增加7.14%。此外,为了处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文章采用了条件混合过程(CMP)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在处理内生性后,互联网对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行为的平均边际效应大幅上升至30.72%,进一步证实了互联网接入对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的正向促进作用。

其次,文章通过机制分析验证了互联网如何通过影响农村家庭的环境污染主观评价和信贷获取来促进现代能源使用行为。在环境污染主观评价方面,互联网接入使得农村家庭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更高的认识,这种认知上的变化可能会促使他们寻求能源转型,从而采用更清洁的现代能源。在信贷获取方面,互联网的接入显著增加了农村家庭获取正规信贷的机会,而非正规信贷的获取并未受到显著影响。这表明互联网通过增加农村家庭的正规信贷获取,为农村家庭使用现代能源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进而促进了现代能源的使用。

最后,文章探讨了互联网对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行为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互联网接入对于提高户主出生于改革开放前以及抚养比较低的农村家庭的现代能源使用行为尤为有效。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家庭在信息获取、金融素养和资源禀赋方面相对有限,互联网的接入帮助他们打破了信息壁垒,提高了对现代能源的认知,降低了获取现代能源的门槛。这些发现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了依据,表明在推动农村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这些特定群体,以实现更广泛的现代能源普及。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的结论部分首先总结了研究发现,指出互联网对农村家庭采纳现代能源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文章发现互联网接入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家庭使用现代能源的可能性,并且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文章进一步揭示了互联网影响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行为的内在机制,即互联网通过改变农村家庭对环境污染的主观评价和增加他们获取正规信贷的机会,共同作用于农村家庭现代能源的使用。此外,文章还发现互联网接入对于提高特定农村家庭群体——即户主出生于改革开放前以及抚养比较低的家庭——的现代能源使用行为尤为有效。
其次,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文章建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宽带网络和5G网络的覆盖,以便农村家庭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现代能源相关信息和服务。同时,文章建议完善针对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的财政支持和信贷政策,通过互联网渠道为农村家庭提供现代能源项目的申报、审批和监管等一站式服务,降低他们使用现代能源的成本和风险。这些措施旨在通过提升农村家庭对现代能源的认知水平和使用意愿,以及提供更多的信贷机会,从而促进农村家庭广泛使用现代能源。
最后,文章强调了实施差异化能源补贴政策的重要性。对于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较高的农村家庭,文章建议实施现代能源专项补贴等优惠政策,以提高这些家庭的消费能力,降低他们使用现代能源的经济负担和门槛。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农村家庭能源转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家庭从传统能源向现代能源的转型,实现农村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这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深远影响。

文章刊发

宋佳雨,李凡略,何可. 互联网与农村家庭现代能源使用行为——来自CFPS的经验证据[J]. 环境经济研究,2024(03):86-108.


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碳达峰碳中和,乡村生态振兴,粮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产品与共同富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