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接孩子放学,早接和晚接差别这么大!

文摘   2024-10-04 06:27   上海  

接孩子放学,早接和晚接差别这么大!


每年九月,

全国幼儿园都会上演相同的一幕,

嚎哭、狂奔、尖叫……幼儿园开学啦!


某日,江苏南通,萌娃入学第一天。

哭闹的孩子,

耐心安抚他们的老师......


2018年9月3日,浙江金华,萌娃入学第一天。

号称“摆脱熊孩子”的家长,

背地里也偷抹眼泪……


幼儿园外的“扒铁族”

幼儿园里是想要回家的孩子,

幼儿园外是牵肠挂肚的家长,


孩子内心想的都是:

妈妈你啥时候来接我!


“我怕孩子哭,我担心她第一次离开我。她一哭我就受不了,一想到她眼泪汪汪的样子,我就心疼,也想哭”。

“我今天刚把她送幼儿园!看见她头也不回的跟老师走了,我眼圈都红了!割舍不下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

想起了那句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说着说着竟然有点伤感,孩子上学是件高兴的事呀,而且大道理家长们都懂,这是每个孩子上学必经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当地放手,帮助孩子去建立新的认知和社交能力。所以,小编想说的是:相比在校园外偷偷看孩子,不如做好准备,想想接孩子时应该怎么做!


1.放学接孩子更重要!

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家长们最好能提前到达学校门口。孩子们放学时,排好队伍一出来,就能看见微笑等待自己的家长,让孩子明白在幼儿园只是暂时的与家人分离,一放学就又能看到家人,这样才能满足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

当然家长们也不能三分钟热度,等孩子熟悉了幼儿园生活后,关于接孩子的问题,一样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早接或晚接对孩子的性格也有着影响,国外学者曾经有一项调查,他们发现:

一个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但如果固定被第一个接走的,往往虚荣心较强;

纪录片《幼儿园》

“看吧!我妈妈是第一个来接我的!”大人早出现,代表的是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自尊感和价值感给孩子带来自信。但是如果家长总是第一个来接的,突然有一天家长不能第一个来接,孩子可能会失望甚至抱怨家长为什么没有第一个来,因为家长的一贯早来已经成为孩子炫耀的资本。相比之下,那些最后被接走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经常被最后接走的孩子,他们往往较内向,甚至有些自卑。

纪录片《幼儿园》

在纪录片《幼儿园》里,作为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小朋友,陈志鹏的情绪从最开始激动大哭到后来渐渐平静,但不变的是眼睛里的期待和焦急。他哭闹了一会儿后便静静地坐在幼儿园两个门的中间,不时左顾右盼,生怕错过了妈妈的身影。直到妈妈出现,他脸上才露出了笑容!


想想孩子目睹班里的其他孩子被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接走,而自己总是最后被接走,甚至还要搬起小板凳在班门前等候,心中一定会很失落。敏感的孩子心里会觉得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性格外向、本身就大大咧咧的孩子,你觉得没什么事情吗?其实并不是,等10年后不管怎么喊都不回家的那个孩子,无疑就是这个当年不被重视的孩子!

所以说,不管是早接还是晚接,都要把握一个“度”。


家长在接孩子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抽时间亲自接

如果家里总是老人接孩子,建议父母至少每个月接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对孩子传达了一个信息:虽然爸爸妈妈很忙,但有时间还是会来接我的。

2、不能早接,提前沟通

越小的孩子心灵越是敏感而脆弱。如果大人不能按时来接,最好提前跟他说明情况,比如:“今天可能会晚点来接你,自己玩一玩拼图吧 ” ,这样让孩子有心理准备,能将孩子的担忧尽量降低。如果临时有事情的话,可以给老师打个电话,让孩子听到你的声音,亲自告诉孩子你因为什么原因不能按时接他,他还需要等多久。

3、不要给孩子带太多零食

有些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不好,肚子饿,接的时候会带各种零食、水果给孩子填肚子,孩子养成回家路上吃零食的习惯,他自然会以为:只要我上学,父母都会给我准备好吃的东西等我放学。长期养成这种习惯,很可能孩子在幼儿园就不好好吃饭了。

4、把握住亲子交流的好时机

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是孩子和家长最兴奋最开心的时刻,是“亲子交流” 的好时机。

“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吗?”“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这样的提问只会让孩子回顾这一天的不愉快,孩子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第二天到学校会刻意放大想要欺负他的对象,或者制造一些打架事件。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兴趣、能力、成长上,不仅会有好的话题引到,还会让孩子对明天的幼儿园生活产生向往和期待,家长试试这些问题:

“你今天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戏?”

“今天有哪些有趣的事?”

“你又学习了什么新本领?”



1,30年前那位渴望上学的“大眼睛女孩”,现咋样了?

2,过度管教孩子十大信号,严重影响性格成长

免责声明:

来源:央视少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刊赞同文章中的观点,行为,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以及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文化与体育
文可通达天下 武可独善其身。 主题内容:知识普及、学术讨论、热点跟踪、开阔视野。传播正能量,稿件来自各个方面,理性阅读,文明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