踹母事件后续:说说溺爱的几种类型

文摘   2024-09-22 23:05   辽宁  
这两天,男孩爆踹母亲的事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多数人觉得那个孩子之所以那么肆无忌惮,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关,是家长太惯着他了,才让他恃宠而骄,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放在眼里。
也有一部分人觉得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恶魔,家长就算再努力,也无法改变他与生俱来的恶,他的坏是天性,跟家庭教育无关。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具体到踹母这件事上,我还是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我认为,如果孩子的妈妈不是惯孩子的人,怎么可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孩子哪怕对妈妈有一点点感恩心,都不至于那么嚣张。
对于孩子,一个最传统的观点是,孩子降临到这个世上,一开始都是一张白纸,他周围的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他的成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家长,就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说有的家长非常本分老实,教育孩子也都是用最质朴最原始的方法,偏偏生出个逆子来。还有的家长作恶多端,孩子却是知书达理,一身正气。
我觉得这都是个例,不能用极个别的现象代表绝大多数。
大千世界,什么性格的人都有,什么情况都可能存在,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不要说孩子发展成啥样,就是我们做家长的,不也是有好有坏,有精英也有渣渣,有性格温和的,也有脾气暴躁的嘛。不同性格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样的。
这里单说说溺爱型家长,我归纳了一下他们的表现,无怪乎以下几点:
一种溺爱是大包大揽
从孩子小时候帮他穿衣吃饭擦屁股,到孩子上学后帮他记作业,帮他完成学习文化课之外实践性质的活动。再到毕业后帮他找工作,帮他打点各种关系,谈恋爱帮他把关做主,直至结婚后帮他带他的孩子,在他的孩子身上重复他的教育。
巨婴就是这样养成的。
在困难面前,这样的孩子没有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父母在场,他一定会感到手足无措,最大的可能是选择推脱或者逃避。
社会责任感跟他没有半毛钱关系,整个就是一个废材。
另一种溺爱是逆来顺受。
孩子的脸好比天气,总是变化多端。
在一些家长那里,孩子的一言一行有如圣旨,具有绝对的权威。父母对孩子言听计从,因而给孩子造成他是老大,凡事他说了算的错觉。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大吵大闹,乱发脾气,动手摔东西甚至殴打父母。
对孩子的过激行为,这类家长往往会给予最大的包容。他们在孩子面前总是谨小慎微,生怕自己那句话说不好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从来不会想孩子会不会伤到他们。只要孩子不伤到他自己,他们受不受到伤害都是小事。根本不舍得管束孩子,更不要说惩罚。
在家里有父母惯着,到社会上谁还会惯着你。
当他走向社会,遇到跟自己意见相左,他从来不会从自身找原因,总是认为别人不对。这样的人,有谁喜欢他呢!
时间长了,肯定被边缘化。
还有一种溺爱是放任自流。
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有绝对的话语权。孩子说东,父母不说西,孩子要天上的星星,父母恨不得马上做个梯子。
这种父母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选择无条件接受。即便他们意识到孩子做的不对,哪怕他错得很离谱,只要孩子高兴,他认为错也值得。
爱孩子没错,如果凡事不管对错都依从孩子的心愿,孩子哪还会有是非观念,哪还能判断出方向的对错,哪还会对世界存有敬畏心。
家长放任孩子的一切,其实是扼杀了孩子的感恩心。他习惯了父母的无条件付出,偏执地认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根本不会对父母有半点感激之情。
这种孩子往往在家里称王称霸,脾气暴躁,到社会上却懦弱无比。当他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满足,便会对父母发怒,像那个踹母亲的孩子一样对母亲拳脚相向,到了外面却是一个十足的怂包。
教育孩子,是一门永远没有正解的学问,孩子性格各异千变万化,永远不能拿某一个孩子的教育方式应用于其他孩子,必须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适合他自己的独特方法。
其实,溺爱孩子不好,天天跟孩子吼也不对,只有那些心态平和三观正确的人,能把孩子当作朋友平等相待,在他有问题的时候适度参与,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有能力独自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

散碎的日子
用心记录,点滴收藏,慢慢回味,余生便有了舒心的向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