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奇遇:作为一个素人,被央视采访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文摘   社会   2024-04-23 23:53   湖北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生而自由,爱而无畏
与作者交流,加工作微信Arden608

事情还得从三年前说起。

亲眼见证了捂汗疫情令许多生灵涂炭之后,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我的一生就这么短暂,要是不做点自己真心喜欢的事,等到死的那一刻我一定觉得此生一点意思也没有,我这一生可真算是白活了。

这个念头对我而言很重要。因为此前我一直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毫无激情可言。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打算彻底改行。

我的心态一下子放松下来,像是卸下了长久以来的重担一样。我知道,我要去寻找,去做我内心最迫切、最渴望做的事。

有一天,大概是五月中旬的一天,我在一个读书群里,看见群主放了百草园公号的文章。他热心告诉大家:百草园书店月底要关门了,店里的众多文史哲书籍都在大减价。

百草园书店,不是在华师附近么?之前偶然路过那里,买过一本我很喜欢而别处又买不到的书,所以对店主老王印象十分深刻——那就是百草园书店。

因为那本书,以及我与店主老王短暂的交流,都让我觉得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他店里的书籍在当下完全是一股清流。

我心中有一点点激动,甚至有一点点懊恼自己之前怎么没有常来,等到它快要关门了我才得知消息。这次,无论如何,我都必须去一次。

那个周日的下午,天空很闷热,空气中飘满了细细的雨丝。我没有一丝犹豫,带着孩子,拿起一把伞欣然前往。

坐了两站地铁,出来后按照地图指示走进一条上坡路,七拐八弯就看到了一个醒目的招牌,“百草园书店”五个字赫然在目。

内心像被什么东西推着,急切地想要走进它。或许书店,也早已等候我多时呢。

这时,有位戴眼镜的先生和我打招呼,我还以为他也是买书的。我难掩脸上的兴奋,对他和小孩说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百草园书店,我有好几年没来了。

他和我简短交流了几句。我一边回答,一边挤进人群中开始挑选,暗想自己想买的书籍是否被人抢光了。

人实在太多,每个小房间里都摩肩接踵,书籍也全被挡住了。再加上我还要顾着孩子,所以只能一边到处乱找,一边喊孩子的名字。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身边好像多了一个人影,我往哪里挤,他也到哪里。我喊小孩名字时,他也在旁边替我回答:你慢慢找,我们帮你看孩子好了。

当我好不容易接近老板,向他打听我要的某某书有没有时,仿佛听到刚才那位戴眼镜的人对跟着我的人说:就她,我们今天就拍她。

拍我干什么?这是哪个网红在拍短视频吗?我边想边瞅了一眼屋外,发现有些人直接搬着一摞书就去找老板结账了,眼看书架上的书好像越来越少,我又挤进了人群当中。

这次我没有固执地找自己特别想要的书,而是直接扫荡了几本看起来顺眼的书,抱在了怀里。

戴眼镜的先生又和我聊了起来:你想买什么书呀?我告诉他:红楼吧。我们随意聊了起来,我说我不是研究红楼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红迷。

不到一小时,我就挑好了九本书,半价才六百来块,还挺划算的。此时,雨越下越大,而我只有一把伞,戴眼镜的先生提议我等雨小一点再走。

我看了看天色,同意了。但我此时想当然地以为:戴眼镜的先生肯定是群主!他既然告诉大家书店要关门了,他自己就会来买呀,然后就偶遇了我……

小孩好动,在雨中蹦来跳去,像一只淋湿的猴子。想起《红楼梦》中有“无根之水”的典故,我忍不住说给她听,尽管我知道那多半是对牛弹琴。

老王坐在房檐下,眉眼间几缕愁云,正如那天一直阴沉的天色。从与他的交流中,我知道关店的确是迫不得已。

一个不得不关闭的书店,读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和它做最后的告别,有幸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也许我们一起告别的,并不只是一个书店,而是曾经的一段情怀。

是有点难舍,有丝丝怅然,也有点点遗憾,但并不悲观。我相信在不知道多久的将来,我们或许还会重逢。

就在我和老王交流时,“群主”在一旁帮我看着孩子,他喊着孩子不要在雨中乱跑以免感冒,甚至还试图把雨伞递给她。

我若有所思地注视着“百草园书店”那几个大字,和“群主”十分放松地攀谈起来,好像是很熟悉的朋友一样。

始料未及的,他忽然问我:我们可以去你家里采访吗?此时此刻我才知晓他真正的身份他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F导,他和两位助手正在做一档关于读书的节目。

他们来这里几天了,采访了一些人,但还是第一次遇见带着孩子冒着大雨来买书的读者,所以对我有一丝丝的好奇。

在那一刻,我的确感到有点不敢相信,但是并没有怀疑什么。他告诉我,他们来武汉三天了,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愿意深入接受采访的对象,我是唯一的一个。

我也坦白说,我就是个典型的普通人,下属也只不过是个普通的知识分子而已,我们都很平常。他很客气地说道,没关系,他觉得我很合适。

我给下属打了个电话,他也同意了,F导一行人就来到了家里。他们很有礼貌,一进门就脱掉了鞋子。我给他们拿了三双拖鞋,又给他们倒了三杯水。

接下来就是完全程式化的采访,F导坐在我俩中间,他的两位助手一个在一旁录音,一个在一旁拍照。

没多久,他就掏出两份合同,我和下属分别在上面签了字。我们又继续交流起来,关于我的成长和工作经历等等。

不得不说这份工作真的十分辛苦。他的两位助手从头到尾都站着,而记者先生提出的问题也绝不是随意的,很显然是有提纲或目标的。

这个片子最终在2022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了,同时公号和视频号也有相关内容。

在家里聊了大概两三个小时吧,最后播放出来的成片只有五六分钟。不过在我看来,镜头也已经足够多了,妥妥的C位。

我也看了其它几集,无论是北京的万圣园书店,还是成都的方所书店,渑池的新华书店,主人公的确都有着更丰富更励志的故事。我完全是忝列其中。

只是前段时间当我去昙华林,远远看到“诚与真”书店时,才又想起这就是“百草园”原来的店主新开的书店。

里面依旧人影绰绰,回忆穿越了半城光景,我记起了那几年之后我的一些变化:

我开始看重理性,关注公共事件;我开始重视逻辑思维,期望透过独立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我开始放弃各种执念,只关注对自己的思路有利的部分;我开始确信,一切问题和答案皆在我自身,而非他人。

这些变化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我猜测,正如前几天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看哈耶克的经济学时,我告诉他的那样:大量的接触,大量的思考,大量的偶然……

其实在那时,我都没有深入接触哈耶克,只是当我意识到我应该遵从内心最真实的意愿时,才被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深深打动,才接纳他所说的愿意放弃自由来换取保障的人,最终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保障 ”“在自由与奴役之间,没有第三条路”等等观点。

我们内心要有一根锚,就像船靠岸时,停船的方向一样。这根锚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使自己心安。

我们也不能停止前行的步伐,即使再艰难也要执着地扬起头来,让自己的灵魂被脚步牵引着前进。

今天写下这些,并非为了炫耀什么,因为无论是那之前还是那之后,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只是,生活需要自己赋予意义。正是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每个人才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相信这个世界拥有无限可能,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仍然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愿你看见——你,你的心,你的未来……


作者简介:袁今夏,80后,湖北人,毕业于湖北大学,现居湖北。外号袁大胆,英文名Simone,人酷心善的长腿大姐姐,炒鱿鱼王炸级选手转型自媒体创作者&不会武功的小说家&哈耶克野生粉丝&精神内耗修复大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袁今夏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加微信号Arden608联系开白,禁止洗稿。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就在文末点个「在看」吧
                   

风中的袁紫衣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