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邓氏家族的君子文化传承

文摘   2024-11-07 08:07   安徽  


      安庆邓氏家族以文名天下,文脉绵长繁盛。自一世祖邓君瑞在白麟阪落户,青山绿水间,耕作之余,训读子孙,代代相传。从邓稼先十一世祖伯邓士涟“心存忠恕”践行孔子“忠恕之道”(即君子之道)开始,经过十二世祖书法大家邓石如、十四世祖书法家邓传密、曾祖父(著名幕僚)邓解、祖父教育家邓艺荪、二伯医学家邓仲纯、父亲美学家邓以蛰、四叔教育家邓季宣等人的传承弘扬,邓氏家族的君子文化,如静水流深,如修竹茂林。(一)邓士涟“心存忠恕”、践行“忠恕之道”。

  邓稼先十一世祖士沅、祖伯父士涟都是清代庠生。清雍正十一年,安庆知府徐士林曾手书“心存忠恕”的匾额赠与邓士涟。“忠恕”一词来自《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把孔子修养君子之道概括为“忠恕之道”。曹魏何晏在《论语注疏》中解释“忠,谓尽中心也。恕,谓忖已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更无他法,故云而已矣。”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各个时期解释不一,但大体相通,简单地说:忠就是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好自己;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待他人(物)。“忠恕之道”是孔子推行仁道(泛爱众)的基本方法,是儒家修养君子人格、传承君子文化的基本遵循。邓士涟将这块“心存忠恕”匾额悬于厅堂,日日默念、存识于心、约束于行、传于子孙,邓氏家族的君子文化由此盛行。(二)邓石如书法、篆刻中的君子文化。

  邓稼先十二世祖邓石如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清代碑学书家巨擘,书法作品以“苍古奇伟,雅健妙丽”著称,为学、处世皆以君子之道,人品、作品融汇贯通,饱含君子文化、彰显君子之风。

  为寻得书刻精髓,坚持临摹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开母石阙、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及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等传世摹本,苦下其功,寒暑不辍。为博采众家之长,遍游各处名胜,寻访碑碣,搜求金石,物色贤豪,志在必得,死不旋踵,“终于产生了‘篆隶真行草’各体皆备、自成一家的大量作品”。湖广总督毕沅了解邓石如锲而不舍的个性,赠其铁砚一方,“先生常说携一砚可以云游四方,然而普通石砚不过一两年就被先生磨穿,今我赠先生铁砚一方,必能存世”。邓石如回到家乡怀宁后,将此砚藏于书房,取名“铁砚山房”,向子孙、族人昭示邓氏家族铁砚般坚定信念和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邓石如一生篆刻印章无数,其内容富含君子文化,最为典型的如“胸有方心,身无媚骨”是《论语·雍也》“人之生也直(人靠正直立足于世)”演变而来,也是邓氏祖先“心存忠恕”的传承;“困学之子”是《论语·季氏》“困而学之”的转化,体现了作者谦虚、好学的精神;“休轻追七步,须重惜三余”是告诫自己或子孙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分秒必争;“意与古会”就是把“慕古风、求古意”意蕴刻进顽石之中,以固化的形式传承君子文化;“家在四灵山水间”再现《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意境,勉励自己寄情山水,修心养性,追求智仁境界。

  邓石如篆书楹联“事比于则,文周于用,居保其望,出嗣其休”,意思是“处事要遵守法度规则,学问要处处致用,平时在家要保守名望,出门在外要继续展现美德”,这是典型的“君子四则”。邓石如木质隶书匾额“追养继孝”取自《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就是强调传承孝道。

  邓石如隶书木刻“朱子家训”屏风,是将《朱柏庐治家格言》刻于木板之上,做成屏风立于祖堂门前,以诫子孙,以式族人。屏风板材坚硬细腻,字体古朴稳健,笔锋平实流畅,训文字字玑珠、句句金声,其中“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与《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意思相同;“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符合《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要求;“居身务期质朴、教子应有义方”体现《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的立身原则;“凡事当留余地”就是做人、做事要把握好“度”,是“中庸之道”的一个向度;“家门和顺”是《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在家庭关系方面的具体遵循;“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是告诫子孙读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木刻“朱子家训”屏风,言近意远,深切昭明,是邓氏家族几百年来训读子孙、传承君子文化的金科玉律。(三)邓传密、邓艺荪、邓季宣等人的君子之道。

  邓稼先十四世祖邓传密,清代书法家。幼承家学,篆书、隶书彰显家法;善写诗歌,以“温柔敦厚、文质彬彬”著称;深研孔孟经学,成一代大儒。曾任湖南石鼓书院山长,主张“至味五经中”,要求学生熟读四书五经,深得圣贤“至味”,领悟君子文化的要义和意蕴,蓄积“修己以安百姓”的内在精神力量。出生于怀宁的清代中兴名臣彭玉麟曾就读于石鼓书院,得邓传密真传,诗书超俗、武功盖世,“激昂慷慨,有烈士风”。邓传密晚年入曾国藩幕僚,以“忠恕”处事,成为曾国藩“可与共学”“可与适道”“可与立”“可与权”(《论语·子罕》)的良师益友。

  邓稼先祖父邓艺荪,清末教育家。少时,随祖父邓传密(时任湖南石鼓书院山长)至湖南读书,得祖父悉心教诲,诗文书法皆清迥绝俗,深为长者称赏。邓艺荪历任芜湖安徽公学监督、安徽优级师范学堂斋务长(总务长)兼经学教员、安徽省教育司司长、安徽高等学堂校长等职,一生笃信儒家传统,践行君子之道。西学东渐之时,欧风吹遍中国,他坚持“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则,坚持君子文化本体,兼容西学为用,博得世人尊敬。遗作《毛诗·尚书讲义》《离骚解》,意在解析、传播儒家文化精华。

  邓稼先四叔邓季宣,现代教育家。自幼受家族君子文化影响,“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曾赴法国留学,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四川女子师范学院、安徽大学教授、安徽省督学、安徽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宣城师范学校校长、安庆女子中学校长等职,教学中强调“民族精神、科学精神、法制精神”。曾因掩护进步学生、拒绝特务进入学校得罪国民党教育部长陈立夫,遭到撤职。宁愿卖字为生,决不屈从,有祖先“胸有方心、身无媚骨”之遗风。(四)邓以蛰的君子风范。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延续祖先君子文脉,躬行君子,曾留学日本和美国,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一生追求“尽善尽美”的唯美境界,坚持“为民众的艺术”的文艺立场,著述累累,是现代著名美学家、美术史家、艺术理论家,与同时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并称为“南宗北邓”。

  邓以蛰倡导民众的艺术,出版文集《艺术家的难关》,提倡新文艺,反对艺术的功利性,强调艺术要同情人类的情感、鞭策人类的意志、引导人类积极向善。邓以蛰在书法上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地位。他在《书法之欣赏》中提出,中国的书法不仅是美术,还是一种“性灵”的自由表现,更是传承文化的载体。邓以蛰撰写《画理探微》和《六法通诠》,以“体-形-意”和“生动-神-气韵”的结构模式来描述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其中“气韵”是最高境界,即人们常说的“意境美”,蕴含着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

  邓以蛰居身正大,家中悬挂“松风水月”四个大字,以此提醒自己与家人,为人当如松风高洁,似水月明净。由于亲身经历清朝腐败、军阀混战、列强欺凌的时代,邓以蛰一生最大的期望就是“中华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强盛”。艰难时期,有朋友投靠伪政府谋取食禄,被他破口大骂,深入骨髓的孔子名言“道不同不相为谋”脱口而出。自己一家人安于清贫,靠开荒种地度日,如颜回般箪食瓢饮、安贫乐道。

  邓以蛰“教子有义方”,要求子女熟读四书五经,深刻理解君子文化的深厚意蕴。一日,邓稼先正背诵《论语》,父亲朋友奇怪地问邓以蛰:“你这留洋回来,让孩子学英语还能理解,让他背什么《论语》呢?”父亲笑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怎能不懂得祖宗的东西?吃透自己的,学会外边的,才叫大学问!”曾制作“立不朽之德,立不朽之言,立不朽之功”匾额,嘱咐家人“这是我家的家训,希望以此为人生目标。”“三不朽”是古圣先贤超越生命的精神追求,是引导子孙后代的精神图标,是中华民族传承君子文化的最高形式。

  邓以蛰深知“务民之义”的道理,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中国迫切需要先进科学技术强大自己、保护自己,“君子义以为上”,要主动担负起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重任。1939年,邓稼先到昆明求学,邓以蛰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科学对国家有用”。

  邓稼先自幼受家族君子文化的熏陶,养成“温文尔雅、弘大刚毅、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君子人格,为其成长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陈何来,男,1971年10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安徽省地方志学会会员,安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县方志办公室编辑、县委史志研究室执行副主编、县文旅体局创作研究室主任等职,长期从事地方历史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点校、宣传,在国家、省、市等刊物发表历史文化类论文30多篇。热衷研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通《论语》全文,能用五个朝代的“注疏”解读论语章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现代语言传授、阐释儒家思想精华。签名:“雕琢性情致中和,温柔敦厚守仁道”。

END




▶一审 |陈唯忆

▶二审 |江锡久

▶三审 |查贵琴

投稿邮箱:

HNWriter@163.com


怀宁作家
以文会友,相聚京黄故里;以诗交心,抒写独秀风情。怀宁人文、历史、现实,因您的关注而生辉。怀宁作家,怀宁县文学爱好者的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