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方启:残荷,生命的另一种姿态

文摘   2024-12-17 09:51   安徽  

     路过那片荷塘,萧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曾几何时,那一株株挺立的荷叶与荷花姿态万千。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微微绽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则完全舒展笑颜,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又似天仙下凡。荷叶恰似一把把大伞,为娇羞的花朵遮风挡雨、阻挡骄阳,让花朵愈发娇艳动人。然而此刻,荷塘却毫无生机可言,即便当时天气晴好,也无法借着枯荷聆听雨声了。

  见到残荷,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李商隐。

  李商隐与枯荷结缘,实属偶然。唐文宗大和七年,渴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李商隐时运不济,考场失利。无奈之下,他想投奔时任华州刺史的表叔崔戎。可谁能料到,祸不单行,原本调任兖州观察使的崔戎刚到兖州便病故了。崔戎与李商隐不仅有亲戚关系,更重要的是崔戎赏识这位青年才俊,这也是李商隐投奔他的主要原因。崔戎的离世,让李商隐想走捷径的愿望落空,生活就是这般无情,轻易就将人打回原形。李商隐只得离开崔家,如一片飘零的叶子,在骆姓人家的园亭短暂停留,彼时只有枯荷为伴。忽然一场雨来,他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后人耳熟能详的诗:“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当时那雨淅淅沥沥,滴落在枯荷上,周围一片寂静,错落有致的雨声在枯荷间清晰可闻。这萧瑟的敲打残荷的雨声竟有着别样的美。残荷本无保留的价值,但这种偶然的结合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美感。李商隐这位孤旅寂寞之人,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心境开阔起来。四处碰壁的他,起初心情定然有些落寞,触景生情,眼中的残荷或许就是他自己。然而机缘巧合之下,却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生机,可见不应过早灰心。

  残荷不残,或者说枯荷不枯,它们只是暂时听任雨打风吹罢了。它们的存在并非只是为了取悦那雨滴。细细打量残荷,它们迟迟不肯退场,我想其中定有缘由。连接荷梗的是淤泥中的藕,虽荷叶已枯败,但仍放不下那血脉相连的的藕,它们本是一体。这仅是从亲情角度的理解,即便如此,也能让人豁然开朗。

  从残荷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影子。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都会经历繁华与落寞的交替。当处于辉煌之时,我们如那盛开的荷花般绚烂;而当遭遇困境时,我们又像残荷一般,看似凋零,实则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残荷虽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它依然坚守着,等待着下一个季节的复苏。这就像我们在人生的低谷中,不应被挫折打倒,而要坚守内心的信念。

  残荷不残,这不能只看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来观荷,又会是一片生机勃勃之景。由此可见,暂时的退却也许是为了日后更风光的复出积蓄能量,我们不应把退却视为消极,这或许是与困难交锋的另一种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只要付出努力,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做人亦是如此,即便眼前困难重重,只要始终不放弃、不被命运左右,柳暗花明只是时间问题。在残荷的沉默中,可以使人领悟到生命的坚韧与循环,每一次的枯萎都是为了下一次更美丽的绽放,每一段艰难的旅程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作者简介:范方启,安徽怀宁人,教师,安徽作协会员。迄今为止,已在《散文百家》《躬耕》《散文诗》《小说月刊》《金山》《作家天地》《美文》《四川文学》和《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新民晚报》《今晚报》《扬子晚报》《宁夏日报》《大众日报》等一千多家报刊发表散文、小说两千多篇,文章被收入各类年度选本数十次,常规出书三本。


END




▶一审 |陈唯忆

▶二审 |江锡久

▶三审 |查贵琴

投稿邮箱:

HNWriter@163.com

怀宁作家
以文会友,相聚京黄故里;以诗交心,抒写独秀风情。怀宁人文、历史、现实,因您的关注而生辉。怀宁作家,怀宁县文学爱好者的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