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起点,是指我们是以怎样的起点进入科研行业的。起点重要吗?当然重要。但是起点有一个根本性的约束条件,那就是——它是不可选择的。
好在还有一句谚语,英雄莫问出处。所以,作为科研人,我们入行的起点,尤其是对于那些和我相似,入行起点不够高的人而言,接受不可选择的现实,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觉悟。
公允地讲,如果我能在当年入行的那一刻就接受自己可以“抠出一室三厅”的起点,后来的学术成长就不会遭遇那么多的内在阻力,现在的成就也会是另一番景象。
为了帮你避坑,请先记住一点:接受现实,别为你的起点哭泣。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注定要从这里出发,开始你学术成长旅程的。而真正决定你能取得多大成就的,是你的选择而不是你的起点。
你看过的每一本书、听过的每一场讲座、参加的每一次学术会议、认识的每一位学界同行,以及你孤军奋战的每一个清晨或夜晚,都决定着你未来的高度。
与其纠结起点是高还是低,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如果你入职科研行业而没有取得什么成就,那肯定不是“起点”造成的。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行业取得成就的机会,都不是被“起点”锁定的。否则,朱元璋就不可能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洛克菲勒就不可能成为“石油大王”;加缪就不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说来惭愧,我是以一个四线城市民族师范学院的本科学历,在另一个四线城市中专学校工作了六年,然后带着助教职称跨进科研行业的门槛的——我所在的学校被整体并入当地的本科学院,于是我就来到和这所学校一墙之隔的本科学院,开启了自己的学术成长之旅。
你瞧,我这起点够低了吧?事实证明,我并没有因此而失去机会。学历上,我从本科到硕士(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再到博士,用了十一年;职称上,我从助教到讲师、副教授再到教授,用了十六年。是的,我这速度并不快,没有打破常规、弯道超车,而这里的重点在于,我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起点低而掉队。
不过坦率地讲,我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如此的定力,信心满满、斗志昂扬的。回头来看,约束我成长的原因并不在于起点低,而在于我觉得自己起点低。事实上,认知会极大地限制一个人的视野,让他低估自己未来发展的潜力。对于像我这种完全被动地进入科研行业的人来讲,尤其如此。
所以,我想提醒那些和我一样的“低起点人士”,别为你的起点哭泣。起点卑微,入行被动,也不见得都是坏事。它会倒逼你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而一旦你拥有“我要攀爬属于我的这座山”的战略定力,获得学术成长、取得职业成就,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我是老踏,让我们共勉。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