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 烈 建 议 科 研 小 伙 伴 星 标 本 号茫 茫 文 海 ☆ 不 离 不 弃
文 | 老踏(laota0606)
最近两天不断有科研小伙伴来向我报喜,说自己获批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了。这真是可喜可贺的大好消息——这次立项,一定会作为这些小伙伴学术成长道路上的里程牌事件,被他们一直记得。
感动和感慨之余,我也再添一把火,贡献一点力量。我想就自己两次中标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次中标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的申报过程做一个“实战复盘”。希望这种“当事人视角”的实战经验,对你赢得属于自己的胜利具有启示价值。曾国藩带兵打仗有个特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结硬寨,打呆仗”。在老踏看来,申报后期资助项目也要遵循同样的逻辑和路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早进行规划布局,围绕核心研究议题进行持续的学术产出,这是老踏能想到的第一个建议。比较之前三次获批后期资助项目的过程,最没有把握的显然是第一次——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时隔这么多年再回头进行反思的话,这次中标除了的确运气爆棚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老踏在这个研究议题之内进行了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产出。在某种意义上,老踏之前五年多时间的努力都是在为这一刻做准备,等待着这次后期资助项目的申报。这也是老踏有机会在三个月内完成申报成果写作的核心原因。到了第二次申报后期资助项目,虽然投入到申报成果写作中的时间有19个月之久,可老踏对于这个研究议题的关注,也就只有这19个月。由于布局做得较晚,后来再怎么持续发力,毕竟前期研究基础单薄,也没有长期深入的思考,因此才造成了申报重点项目却只获批一般项目的结果——而且相信这里也有运气的成分,弄不好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合两次中标后期资助项目的经验和教训,老踏的建议就是最好能提早布局,在一个研究议题之内进行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产出,正如老踏第一次中标之前做的那样;然后在具体写作申报成果的时候,能给自己一个相对宽松的写作周期,踏踏实实来完成成果的写作,正如老踏第二次中标之前做的那样。这两者相结合,等于是给自己做了“双保险”,中标率会极大提升。而这也是为什么老踏在申报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的时候,心里很有底气的原因——这次项目申报,基本就是对“双保险”的验证。等到公示的时候,老踏发现自己申报项目的名称,排在公示名单的第一个。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老踏的两次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中标,其实都是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同行专家学者宝贵意见的结果。至于说到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的申报成果,出版社编辑老师的修改意见也对提升它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申报的时候,老踏是先拟定了申报成果的名称,然后搭建了由章节目三级标题构成的写作框架(目录),之后就厚着脸皮,斟词酌句,把自己的诉求如此这般编辑了一封邮件,陆续发给了十几位老踏眼中的一线专家学者来请求帮助——这其中的多数学者是通过开会或者听讲座而有过一面之缘的,甚至还有老踏不曾见过面的大学者。然后奇迹出现了,有接近半数的专家学者给老踏回了信,有的对老踏进行了勉励和夸奖,也指出了写作框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居然还有专家学者洋洋洒洒地给老踏写了近千字的、条分缕析的修改意见。这些勉励和建议对老踏申报项目发挥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有了斗志和勇气,下定决心完成好这部书稿的写作;二是得到了点拨,留意到之前写作框架中不曾留意的问题和短板,极大地提升了完成书稿的质量;三是找到了推荐人——如前所述,当时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申请书里有个“推荐人意见”栏,需要获得三位同行专家对于申报成果的推荐意见才行。此外,还有一个意外之喜:在给老踏回信的大学者中,有一位在老踏的这次请教的两年之后,招收老踏去做了他的博士后,成了老踏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时至今日,老踏和这位导师依然保持着高频的学术合作与交流。第二次申报的时候,虽然并没有再找同行学者帮忙提意见,但是不要忘记,这次申报的研究议题是从上一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选题中转换过来的,而上一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的申请书,老踏是咨询了不下十几位同行学者的。只是这一次老踏请教的同辈学者居多,已经不太好意思再去麻烦前辈专家了。到了第三次申报,由于之前已经和某个国内一级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书稿也已经完成,也就没在“集思广益”。但是老踏从出版社的编辑老师那里得到了非常宝贵的修改意见,而老踏所提交的申报成果,也正是经过这次修改和完善后的书稿。 所以老踏在这里也想特别提示一下,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之内广结善缘,结识更多的同行专家学者。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也好,认知结构也罢,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短板或盲维。因此有的时候,往往只需同行们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打开一个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当然在别人请教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提供帮助,其实这也是老踏带着满满的诚意来写这样一个规模的系列推文的初衷。
杨澜的那句话传播得很广,老踏在自己出版的书里也有多次引用——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对于我们广大青年学者而言,在学术写作中努力做到形式规范,真的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如前所述,老踏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博学位论文的评审专家,也是包括CSSCI期刊在内的多家学术期刊的投稿论文外审专家,更别提老踏也有自己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指导他们进行学术写作也是老踏的日常工作。以老踏的个人经验来讲,无论是课题论证活页、结项成果还是论文(包括开题报告)的写作,那些连基本的形式规范都做不好的成果,很难在评审中获得好的结果。其中的道理,就是杨澜的那句话。也正因为如此,当老踏在申报后期资助项目的时候,都会尽其所能地在提交申报材料之前,先把形式规范问题做到所能达到的最好。多年的评审和指导学术写作经历,让老踏有了一个“重要读者”的视角,对于这一视角的强调也贯穿在了这个系列推文的写作之中。这个视角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术写作的时候,要时常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样一种呈现的方式,如果我是评委,我会怎么想?要知道,能成为审读我们项目申请书和申报成果的那些评委,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多年从事学术写作,并且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足以让他成为评委的成绩的人。这样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那么一点文字上的洁癖的——他们会非常不情愿在自己的审读过程中看到错别字、词不达意、搭配不当、句子不通顺、关键表述不一致、同一级标题采用不同的序号格式或字体字号……相信我,他们很难接受这种状况。出现一处半处也就忍了,毕竟在这个问题上要想做到百分之百也的确不容易,但要是满屏满眼变着法子出现形式不规范问题呢?老踏向你保证,任何一个评委都会抓狂的,因为老踏就是他们啊。如果我们学术写作的内容质量不高,那只是一个能力问题,可如果我们连形式规范都做不好,就很可能被怀疑是个态度问题了。申报后期资助项目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态度都被评委质疑,后果可想而知——谁会愿意为一个连态度都不端正的申请人投赞同票呢?当然,如果你非要认为形式规范不重要,不是每位评委都像老踏这么没素质,他们就是愿意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就是要在这个问题上不拘小节、豪放不羁,任性——也是可以的,只要你愿意承担可能的代价就好。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刚才我们谈的“形式规范”再怎么重要,它也只是问题的次要方面,是一种基础性的、保底的、跨过门槛级别的要求,做得再怎么完美,也只能算是一种锦上添花。最终决定我们的申请能否获批的核心竞争力,来自申报成果的质量。说来说去,内容为王——申报成果本身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系列推文里,老踏关于“申报成果写作”的内容是占用篇幅最多的。申报成果对于后期资助项目的获批立项而言,占有最大的权重,是正餐;其他的申请资料,比如申请书、查重报告、博士论文或者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原文之类的,说起来都只是餐前甜点和餐后的水果。这也是为什么老踏在申请后期资助项目的时候,总是要先把申报成果完成之后再去写申请书的原因。建议你也按这样的顺序来展开自己的写作工作。而且,留给申请书的写作时间,有个两三天,最多一周就已足够。说到底,申请书没那么重要,甚至没必要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把它写得太好。毕竟越是把申请书写得天花乱坠,评委对申报成果的期待就会越高,而期待越高,失望越大,反而干扰评委对我们申报成果质量的判断。一旦看透这一点,就知道该把你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哪里了。好了,这篇推文的内容就是这样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也期待你能把这篇推文推荐给有需要的科研小伙伴,相信ta也会和我一样感谢你的。
这篇推文的核心内容来自老踏主讲科研精进专栏微课《23讲,轻松把握国社后期资助项目基本盘》。欢迎扫码了解课程详情,免费试听体验,也希望这门课程能助你早日拿下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扫码了解课程详情
体验试听课
如果无法订阅,请添加老踏个人微信laota0606。
——END——
号主老踏:复旦博士后,全国重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社科科研工作思考者,文艺老炮。《发论文、拿项目,其实很简单》《即学即用社科论文写作技巧与发表指引》《教师力:教学、科研和终身成长》作者。小红书教育博主,【学术链@老踏】荔枝微课直播间主理人,学术链@科研院创办人,个人微信laota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