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 烈 建 议 科 研 小 伙 伴 星 标 本 号
文 | 老踏(个人微信laota0606)
事实上,那些精明的玩家,就算收益非常大,风险(概率)非常小,他们也从不把自己暴露在这样的风险之中。有人问巴菲特,如果有一把左轮手枪,里面总共可以装一百万发子弹,但实际上却只装了一发。用这样的手枪对着自己的头开一枪,如果没死,就给你100万美元。你愿意玩儿这个游戏吗?
巴菲特毫不犹豫地说:我不会玩这个游戏。
收益端,抛开90%以上的欺诈和哄骗,最好的结果是得到一篇顶刊论文(但凡能被中介搞定的顶刊它就不可能是顶刊)、C刊论文(但凡想保住下一轮C刊地位的C刊就不会被中介攻陷)、北核论文(但凡想保住下一轮北核地位的北核就很难被中介收买)以及只要能发表就行的论文(拜托,这种期刊,咱们自己稍稍努力一下不香吗,为啥非得给中介送钱?自己投稿交版面费,不让中介赚差价,不香吗?)。
而下面我要说的,是找论文中介的另外的代价。
首先我们当然承认,因为有了论文中介的存在,游戏规则被改变了。以前在理论上,我们的论文只要达到期刊用稿的平均质量,就有机会刊发。于是,大家都在“论文质量”这个单一维度上展开竞争。现在,中介稿进场了,于是游戏规则被改变了,变成在达到平均质量(甚至无法达到平均质量)的论文之中,优先发表他们的。他们的出现让这场竞争凭空增加两个维度:一个是关系,一个是钱。
更为恶劣的是,当我们正常渠道投稿论文的版面被挤压之后,为了发表,很多人也加入找论文中介的队伍,然后正常渠道的版面就被进一步压缩。而中介呢,他们占有的版面份额越大,溢价能力就越强,想通过中介发表论文的人所要付出的成本也越高——注意,找中介的第一个代价已经开始出现。
更悲催的是,我们是“散户”,很难组织起来抵制中介机构。于是游戏规则被改变的又一个后果也显现出来,那就是它败坏了散户对于规则的信心,纷纷决定铤而走险。这下好了,在极少数的李逵之外,市场上涌现出数量众多的李鬼。这就是客户激增的结果,导致“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了”的局面。想找论文中介的人越多,就会冒出来越多的李鬼——走捷径的另一个代价随之出现。
面临这种局面,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分析能力强悍,能够识别李逵和李鬼,索性也去走个捷径,去找中介,行不行?答案是不行。
别忘了这个游戏是不可持续的,而一旦游戏结束,你就要为自己之前走过的每一步付出代价。如果你找了中介,那么试想,等到清算来临的时候,你怎么办?清算来临的那天,你想出现在哪一边?
不要以为这一天不会到来,也不要幻想你能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完美抽身。事实上,清算已经开始。已经有期刊主编被判刑,也已经有期刊被预警,被列入负面清单。科研行业是一个声望系统,一旦声望受损,这个行业你也就做到了头。君不见,有多少学者因为这个事情而被举报,丢了学术帽子,名誉扫地,被淘汰出局?
这就好比俄罗斯轮盘赌(参见前文谈及的巴菲特的例子),不管赔率有多高、风险有多低我们都不能贸然进场参与游戏,因为这个风险是我们承受不了的。无论是中介稿还是“关系稿”,不仅面临极高风险,还可能触犯法律、违反法规。
总之,捷径破坏规则,而规则被破坏的游戏是无法持续的,势必引发清算。清算一旦来临,走捷径的人是一定会出局的。最稳妥的方法,就是通过稳定的、持续的高质量论文的产出,让自己成为那个被各大学术期刊竞相约稿的人。这是一条虽然漫长但却无比正确的路,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不管多么远大的目标也迟早会进入你的射程。
到那时,你会对自己每一篇论文的质量负责,做到能通吃而不去通吃,懂分寸、知进退,岂不快哉?
好了,这篇推文的内容就是这样了,希望对你有启发。也欢迎你能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有需要的小伙伴,告诉他们:学术成长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战!
——END——
号主老踏:复旦博士后,全国重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社科科研工作思考&行动者,文艺老炮。《发论文、拿项目,其实很简单》作者。小红书同名教育博主,【学术链@老踏】荔枝微课直播间主理人,学术链@科研院创办人,个人微信laota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