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如何有效地在海外社交媒体上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YouTube作为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平台,其上关于中国的内容和讨论,无疑对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张伊妍研究员和邵逸涵博士生的论文聚焦于YouTube上的中国相关视频,通过定量的内容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揭示了中国形象在海外视频社交媒体上的构建过程和特征,为我国对外传播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理论贡献
论文结合国际传播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创新性地分析了多层议程设置效果。通过对第二层和第三层议程设置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隐藏的议程设置关系,进一步丰富了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此外,论文还将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对象拓展到视频类社交媒体,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研究方法的创新
论文采用内容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大量视频数据。通过LDA主题模型提取子议题,构建子议题属性共现网络,进行多层议程设置分析。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对象的创新
论文的研究对象覆盖了2019-2021年间油管上的387730条中英文视频,数据量大且具有代表性。通过对不同类型账号(如中文媒体、外文媒体、其他账号等)在发布中国相关内容时的议程设置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主体在构建中国形象中的角色和作用。
论文的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
论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对YouTube上发布的中国相关视频进行了细致的内容分析。通过提取视频中的关键词、主题和子议题等信息,论文揭示了海外视频社交媒体上中国相关子议题的类型和分布特征。
语义网络分析法
除了内容分析法外,论文还采用了语义网络分析法,对视频中的议题属性和议题间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构建语义网络模型,论文能够更直观地展示议题属性和议题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主题建模法
为了更准确地识别视频中的主题和子议题,论文还采用了主题建模法。通过构建主题模型,论文能够从大量文本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和子议题,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论文的研究过程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论文首先进行了数据收集工作,从YouTube上获取了2019年至2021年间发布的387730条中英文中国相关视频。然后,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工作,包括文本清洗、分词、停用词过滤等步骤,以确保后续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议程设置分析
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论文进行了议程设置分析。首先,通过内容分析法和语义网络分析法揭示了海外视频社交媒体上中国相关子议题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然后,通过主题建模法进一步细化了子议题的分类和描述;最后,对不同类型账号之间的议程设置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验证与讨论
为了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论文还进行了结果验证工作。通过对比不同年份、不同语言以及不同类型账号之间的议程设置差异和共性,论文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同时,还结合实际情况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深入讨论和解释。
论文的结论与展望
主要发现
论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海外视频社交媒体上的中国相关子议题以娱乐内容和中国对外关系为主。
2019年的子议题主要包括中美贸易战、中国领导人和南海问题,而2020年和2021年则更多关注新冠疫情和抖音短视频等内容。
不同语言的账号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中国形象,简体中文账号较为关注中美关系和中国领导人,而外文账号则更多发布中美贸易战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视频。
理论启示
论文的研究为未来的议程设置与国际传播研究提供了两点启示。
首先,高层次议程设置仍旧对多国主体产生明显影响,未来的议程设置研究应将关注点更多地聚焦于第二层和第三层议程设置的机制、路径与效果。
其次,尽管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媒体形象与公众形象的互构提供了可能,但这一趋势并不普遍,且对于突破文化和语言隔阂的作用微弱。
研究者需注意细化研究主体,避免对同一平台的所有类型用户一概而论。
实践建议
为了在海外视频社交媒体上讲好中国故事,论文提出以下具体策略建议:
加强对娱乐类内容的关注:油管用户对娱乐类内容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更高,我国媒体应平衡严肃议题与娱乐议题的比例,从中国音乐、中国影视、中华文化等更符合平台调性的议题着手,吸引用户关注并扩大传播范围。 与其他类型账号互动:主流媒体应加强对其他类型“原住民”账号的观察,甚至与其他类型账号进行互动,融入社交媒体平台的整体舆论场,获得更强传播效果。 利用算法推荐逻辑:了解油管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发布高质量、有趣的内容,提高视频的可见度和用户留存率。 多样化内容形式:除了传统的新闻报道,还应制作纪录片、访谈、综艺节目等多种形式的内容,丰富中国故事的呈现方式。
结语
论文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海外视频社交媒体上中国形象的构建机制和传播规律,提出了具体的对外传播策略建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视频类社交媒体上的国家形象研究,关注更多模态的内容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户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和接受差异,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图文收集自网络,非本号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前沿论文解读,请每日关注AI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