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苦为荣 | 下岛记 [ 第1427期 ]

文摘   2024-06-26 23:58   山东  

作者  徐滔

长岛作为山东省曾经的唯一海岛县,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与其他县市区有着天壤之别,人家喜欢刮风凉快,长岛但怕起风变天,人家出门坐车,长岛出门坐船,人家说下乡,长岛叫下岛,在陆地三十五十公里,一脚油门就到了,而长岛从南到北五十公里的距离,要从上午九点半坐到下午四五点才能下码头,说长岛县是全省最艰苦的地方,真是没有半点夸大其词的意思。

最近这几年,海岛的交通食宿等条件改善了不少,虽然轮船大了,船速快了,但或多或少的不方便不通畅问题,新来的年轻同志依然能够感触深受。现在回过头想想,三四十年前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下乡,坐船,住宿,吃饭,御寒,都是奔着遭罪去的,全凭扎根海岛艰苦创业精神的支撑,走过一年又一年的艰辛岁月。

四十年前为海岛军民服务的“鲁民205”客船。

一、坐船

七十年代后期,长岛县的海上交通主要靠“鲁民205”和“鲁民203”(期间“鲁民209”也来打过替班),那个时间去北五岛和西三岛的航班,全靠两个客船南下北上东出西进来回跑,黑山、庙岛属于“塘子”里,一般的风起不了太大的浪,最遭罪的是往北去,遇上五六级的风浪,都属于正常天气,出了珍珠门,小小的客船一浪一个猛子,人坐在船上就像荡秋千,一般人是享受不了这样的待遇,不用多长时间就开始“现场直播”。风大浪大,难不倒崔船长、孙船长和宋政委那一代老“客运”,有敢开船的,就有敢坐船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下岛人员为了工作也常常在风口浪尖上“挣命”。

在地方的两条“客船”之外,更多的是部队“军船”,要塞区船运大队有四个中队,运输艇、交通艇、登陆艇多达几十艘,除了每天固定的下岛班船,还有临时执行任务、运送物资的舰艇,给海岛军民出岛、下岛提供了太多的方便。另外,村里的渔船,企业的货船,外地的路过船、避风船,都给海岛军民的出行解了燃眉之急。

那些年机关企事业单位下岛人员,在赶不上客船或者根本没有航班的时候,唯一的出路是上军港那边去等船,或者沿着海边去找船,就像现在在路边搭车,遇见什么船就坐什么船,时间早点出发还是晚点开拔,都没有挑剔,耐心坐在船边上等着开航。老一辈的长岛机关工作人员,大风船,“小脚子”,机帆船,小火轮,登陆艇,运输艇,装鱼的,拉猪的,没有什么船没坐过。

1979年冬天去北隍城监考,从上午九点钟一直颠簸到下午四点半,在船舱下面苦胆水都呕干了,真正体验到什么是生不如死的滋味。1981年去大竹山支教,客船没有航班,军船也没有始发,只能提前一天去长岛驻蓬莱联络站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早去军港找给大竹山送淡水的运输艇。后来跟着长岛县吕剧团下岛慰问部队,也都是乘坐部队的登陆艇,因为去大竹山、小竹山、车由岛、猴矶岛、高山岛那样码头非常简易的小岛,只有登陆艇这样吃水比较“浅”的船只最可靠。坐这样的船,人多,东西多,没有座位,只能站着,刮风上浪,下雨淋雨,遭罪归遭罪,但很少有人叫苦叫累。

1987年夏天,我学生的父亲、“鲁民205”号崔船长在开往北五岛的航程中。

1985年的春天,正是大钦岛收海带的大忙季节,那一阵的天气跟现在是一模一样的,动不动都是下大雾,一下大雾就是一天没有船。我们在大钦岛实在憋不住了,几个下乡的同志一合计,在北村和南村交接处的海滩上找了一个养殖场的机帆船,好说歹说让两个小伙子去送我们到砣矶岛。有过类似经历的同志们其实都明白,像这样的天气,机帆船开的慢,船头船尾有观察海区的人,只要航向把握的正确,出不了什么问题。大约一个钟头的工夫,我们终于从雾海当中看到了高高突起的砣矶岛霸王山。

看见了山,就算看见了“娘”,大钦岛开船的小伙子重新定了定航向,朝着砣矶岛的某一个方向就继续开去。终于,我们经过一个小时的雾海穿行,终于靠岸,上岸来砣矶岛,雾也消散了。我们从海边儿爬上不高不矮的山坡上去一看,这正是后口儿的后海沿,沿着后来建了鲍鱼场的山路,穿过后口村,来到中国西村,几经辗转终于到了镇政府。

1984年以后,长岛县委转变机关作风,深入生产第一线现场办公,县委书记王爱民同志定期带领县各大班子领导和县直有关部门、单位,逐个海岛乡镇了解情况,排查问题,排忧解难。从王书记的现场办公到宋修武书记的乡镇观摩,使长岛县的渔村经济工作和各项事业得到有效推进,每一年春天和秋天两次巡回观摩或现场办公,都是县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1989年的初冬季节,参加现场观摩的与会人员在北岛期间遇到了大风大浪,那个危险程度相当扣人心弦,时至今日好多身临其境的人都还谈虎色变。六年后,县委书记宋修武同志带队去北岛现场观摩,顶着刺骨的风,冒着滔天的浪,一出珍珠门,一百多名机关干部,有一多半儿都晕了船,从船舱到船舷,从一层到底舱,都被呕吐的一塌糊涂。“长政交”到了砣矶岛靠岸,顺路接上砣矶镇参加观摩的有关人员。这时候有二十好几个机关干部受不了晕船的折磨,便下船上码头调整一下,谁知道下了码头再也上不了船,一个个躺在码头上,怎么也爬不起来。最后这二十多个人都留在了砣矶岛,没有参加这一次的现场观摩。

像组织全县大规模的观摩活动,都是由“长政交”负责海上交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长岛政府的交通船以及水产局的渔政船,为县里的工作、为老百姓的方便,做了数不清的默默奉献。

开往北五岛的“长政交1号”。

在长岛,坐船下岛次数最多的人,除了船员和渔民,就是县委办公室行政科交通班的交通员。在几十年前,长岛县委、县政府有关重要文件不是通过邮局邮寄,而是由长岛县委交通班的交通员亲自送达到各个乡镇,除了南北长山两个乡镇可以骑自行车,其他八个乡镇都需要乘船渡海,每到一个小岛,都会有乡镇的工作人员在码头上接文件。交通班的同志们一年365天,只要有船开往北五岛和西三乡,他们肯定都会背着专用背包把“密级”以上的文件送达到各个乡镇,天长日久几乎都成了船上的编外人员,也是帮助老百姓捎东西的可靠帮手。

长岛艰苦的工作环境是在陆地县市区工作的人员无法理解的,其中的酸甜苦辣和各种困难也是让外地来的“旱鸭子”们无所适从,直到2000年以后,依然有很多招考来事业编人员下岛以后,经受不住小岛各种的考验,只能打了退堂鼓,辞职回到了老家或考到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

哪怕进入21世纪以后,北部岛屿的交通状况依然存在方便与快捷、客流与效益的两难情形,特别是小岛与小岛之间的交通,还是相对不方便。一些需要逐个岛屿开展工作的单位另辟蹊径,村里的渔船,养殖的拖头,快速的摩托艇,小型的尾挂机,都是下岛人员的“标配”座驾,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做出以上的选择都是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这种不怕自己多吃点苦、受点累的精神,难道不值得学习和尊敬

长岛驻军的“军船”,跟长岛客运船只一样,是海岛军民生活两头并行的海上“生命线”,为了海岛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住宿

1979年那个冬天去北隍城监考,在山前村十字路口那个旅馆住的就是十几个人的大通铺,晚上八点半就停了电,说梦话的,打呼噜的,什么动静都有;还有上茅房的,门也关不严,屋顶还漏风,悬空的光板床,越睡越是凉。

1985年春天,孙盛华部长安排我去小钦岛采访,那时间小钦岛刚刚建乡,白手起家,要啥没啥,村里的小旅馆是下乡人员的唯一去处,我和建设局的周鹏伟被安排在一间屋,一铺炕,住了五个人,除了我们两个下乡的,其他都是小商小贩,五个人挤在一个炕上挤得要命,晚上翻个身都费劲。

睡到半夜,炕头上的小商贩热得受不了,最后坐了起来,睡不着的人们谈论着明天的天气,谈论着下岛来办的事情,对面屋也是有好几个人在聊天,一会儿声音很大,一会儿小声嘀咕,小小的旅馆,就像一个色彩斑斓的小社会,三五个人都能折射出百态人生。

七八十年代,小岛上的小旅馆时常游走一些小“宠物”,这些不太容易发现的小东西,大都是外地小商小贩带来的,如果一不小心,就会招了“虱子”。我见过有经验的老同志,晚上睡觉脱得赤条条,把所有衣服卷在一起,用腰带捆起来,挂在房梁最高的地方让“虱子”“跳蚤”望尘莫及。

三、吃饭

那个年代上北岛,客船一般都得需要五六个钟头,甚至六七个钟头,船上也不像现在吃的喝的都有卖的,中间这顿饭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点干粮,好一点儿的买半斤点心放在包里,饿了就吃两口就算对得起自己的肚子。直到前些年,还有许多低调务实的机关干部为了不给乡镇添麻烦,都是在轮渡或者客船上泡碗大碗面,就包榨菜,标准高的来根火腿肠,凑付凑付就算一顿饭。

到了乡镇,一天三顿饭都是跟着机关干部排队打饭,两毛钱一个菜,几分钱一个馒头或者饼子,吃的都是家常便饭。有的时间赶船走的匆忙,就来不及退饭票,一次又一次都会攒下不少的饭票,每个人下岛的书包里面,都能摸出三五个乡镇的花花绿绿的饭票来。

那个时间在乡镇食堂,和机关干部吃的是一样的饭菜,没有开小灶的,也没有吃独食的,哪像多少年以后有那么多的好饭好菜招待,更没有酒会宴席伺候。最让人难忘的是有一年春天,某个乡镇食堂菠菜汤里不仅有红根菠菜,还有同样颜色的“高蛋白”,这顿饭把大伙吃的,没有一个不反胃的,以后好几年都不敢喝菠菜汤。

四、“值班大衣”

常年下岛的人们,对北岛的气候了如指掌,别说冬天天寒地冻,即使是夏天也要盖被子,所以保暖御寒是下岛过程当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冬天的黄大衣或者蓝“棉猴”,夏天的军用雨衣是必不可少的标配,被统称为“值班大衣”。

那些年下岛,坐便船的时候多,坐客船的时候少,室外的站票多,有座的坐票少,面对一年四季风吹雨打和雨雪交加,值班大衣是下岛的最佳搭档。春夏秋季节,雨衣防晒防淋防风,冬天的值班大衣防风抗冻,大风大浪的时候,值班大衣还能够防风防浪。也就是说,值班大衣淋湿了,可以回去晒一晒,烤一烤,如果下岛身子被风浪打湿了,被风雨淋透了,弄不好会感冒发烧,轻则自己遭几天罪,重则耽误工作。如今看似累赘一样的“值班大衣”,却是当年下岛的最佳“拍档”,也是确保顺利完成下岛工作任务的特别保障。

我们七几年八几年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是在经历过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带领下,坐过船,下过岛,吃过苦,出过力,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下岛经历,每一个人,都有许多默默奉献的故事,每一个人,都见证了长岛的艰苦创业岁月,那个年代所有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他们叫——“艰苦奋斗”。

写于2024年6月24日

25日上午定稿


  • 本文由《滔哥话长岛》原创

  • 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关注《滔哥话长岛》





海洋文明与渔俗文化传播

海岛风光与渔家美食推介



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

 滔哥话长岛

长岛文史影像 摄影旅游咨询

微信cctt518 腾讯610530518

也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滔哥为好友

滔哥话长岛
长岛旅游资讯 海岛风光摄影 长岛影像史料 海神妈祖文化 生猛海鲜大餐 渔家民俗风情 订制旅游线路 推介特色渔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