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渤海湾的海蜇捞不完 [ 第1423期 ]

文摘   2024-08-17 08:11   山东  

作者  徐滔  

烟台眼下这个季节,有一种美食叫做“哈海蜇”。

年景好的时候,近海周边到处都是漂游的大海蜇,烟台人喜欢用这刚刚从海上捞上来的海蜇,趁着新鲜做成各自喜欢口味的海蜇汤,赶着大量上市的季节,喜欢这种美食的人们隔三差五都搓一顿,能从炎热的盛夏一直喝到秋汛开海。有的人家海蜇捞多了,就用土法进行最简单的腌制,等到没有鲜海蜇的日子,今天炒个海蜇头,明天拌个海蜇皮,也能凑凑付付解解馋。

1991年的那个秋天,满海满洋漂浮的海蜇来到我们家门口凑起了热闹,航道上,养殖区,港湾里,礁石边,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蜇的身影,开始人们还都觉得稀奇,看见了,就赶紧捞上来,回家菜刀一剁,凉水一拔,辣椒蒜末一拌再加点醋,纯正的海蜇汤就这么喝起来。等到后来海蜇越来越多,再美味的东西也架不住天天喝,三顿五顿之后,哪怕看见再多再好的海蜇也权当没看见,用老百姓的话说,“臭”滩啦。

海蜇汤喝的伤伤够够,并不代表是个坏事。商机,往往都是留给那些有头脑的人们。打一开始海蜇“放河”,很多的养殖队、个体户都“拾草打兔子当捎带”地捞了不少的海蜇,回到岸边,左手一把盐,右手一把矾,一层海蜇,一层盐或矾,就这么开始了海蜇加工。等到第一批加工的海蜇皮一出手,那些勤快的人家见了回头钱,捞海蜇的劲头更足了。

在渤海湾捞海蜇,是北方捕捞生产当中最简单的行当,既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不需要什么高精尖设备,就像大海捞白银一样,只要肯出力,或多或少都能发个财,弄得好,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百万富翁。

那两三个月,全县从南到北,从渔村到企业,全民参与齐动手,七抓八拿搞加工,海滩上,码头旁,港湾里,到处是堆积如山的鲜海蜇,到处是加工海蜇的土作坊,生产第一线的渔村和加工企业干不完,就动员后方工副业和老百姓加工海蜇。到最后,随着海蜇的捕获量越来越高,几乎所有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也投身到海蜇加工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
我们县委办公室系统,除了“行机秘”三科,还有保密、档案等序列内的几个单位,有好几十个人,最大的优势,是我们办公室的养殖生产劳动基地也有一条40马力的机帆船,加上两位专业养殖人员,是我们这次捞海蜇的主要力量,短缺的人手,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孙长文就让有出海经验的人报名上船。
当时,报名的有李希林,方忠鹏、孙明新和我。孙明新高中毕业出海打渔好几年,在我们中间是最具有闯海经验的“好把式”;我这个时候已经在南海远洋船上锻炼过了,一般的海况也能应付得了;李希林和方忠鹏虽然以前没有正儿八经地出过海(坐客船不算),但这俩个哥们长得精干,身手麻利,很有当渔民的潜质,第一天上船小试身手,乐得船长范老大夸奖了好几遍:小伙子相当不错,都是可造之材。
第一天早晨天不亮,我们就从县委大院出发,行政科的刘本平把我几个送到北长山岛的北城村前海沿。那个时间,东方刚刚鱼肚白,海沿上偶尔有几个出早潮的新式挂机,我们算是起五更爬半夜最早一批出海的人。当年曾经干过“大六百”的船长范国乾,“突突”地开着40马力的机帆船,在彩霞满天的黎明时分,穿过庙岛塘,绕过宝塔礁,越过龙爪山,直插黑山西那边广阔的蓝色海域。
第一天出海,我们的运气相当不错,碰到了较大的海蜇群,差不多像今天500人的微信群那么大,多得一眼望不到边,满海都是懒懒飘荡的海蜇,一个个悠哉悠哉地在“群里”聊着天,好像是在分享黑山西这一带丰富的“海上大餐”滋味。

对我们来说,这么多海蜇就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免费送到家门口,除非懒汉,没有理由不把这些海蜇捞上来呀。我们这些机关的小青年,干这海上的活,没有技巧,光有冲劲,一看见海蜇,两眼放光,擎着捞兜顺着船帮往后撵,瞅准时机,往海里挖狠狠就是“吭哧”一下,脚底没跟站不稳,整个身子就撞到船帮上,三两个回合下来,膝盖、胯骨、手脖子、胳膊肘,这些地方磕磕碰碰得青一块紫一块。开始那几天,今天碰的伤没消肿,第二天接着又摞了上去,返航跑道儿的时候,大家伙撸胳膊挽袖子比量谁受的伤多,就好像展示“军功章”一样自豪

熟能生巧这话说的一点也不假,几十个回合以后,各个“工位”上的“伙计”慢慢找到窍门,船长范老大专找海蜇密度大的地方开,小车,低速,滑行,漂移,使出一个又一个绝招,我们这几个“伙计”手里紧紧掐着捞兜,好像穿越到古代战场上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在海蜇群里如入无人之境,捞兜贴着船帮,碰见一个海蜇撩倒一个,再碰到一个,就俘虏一个,只要水层掌握合适,捞兜往海里一歘,就是一个大海蜇,大个头的海蜇本来就很沉,再加上机帆船前行的惯性,一个人是拿不上来的,都是两个人紧握捞兜的木杆子,一把一把地往上拔。

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们,干这海上的活计还是很欠火候,稍微不注意,就被海蜇“螫”了胳膊,扫了脚踝,轻来轻去的,咬咬牙,抗两天就过去了,体格差池点的,又是过敏,又是抓挠,破了皮就容易感染。吃一堑,长一智,第二天一个个都老老实实换上了长袖衣服,唯恐连续受伤,被领导撤换“下场”,这好不容易争取来的重要岗位,屁股还没有坐热乎怎么能轻易让位呢?

对我们来说,这点苦,这点累,相比捞到满船海蜇,就像老渔民捞到大网头一样,心里乐开了花。那个时间,我们都是二十出头三十不到的小伙子,从封闭的办公室坐上这耕耘海上牧场的机帆船,那个风驰电掣的感觉,那个凭海临风的心境,那个放飞自我的体验,那个丰收的喜悦,怎么一个爽字了得,怎么用一个畅快淋漓来形容呢?所以,再苦再累再受伤,一切的一切,都特么地随那渤海海峡的海风刮到太平洋里去了。

那一天,海蜇多到捞不完,我们一个个也都红了眼,什么口干舌燥肚子饿,早都忘到二门后,多捞一个一块钱,加工出来多挣三块钱,这个不用成本不担风险,就像大海捞钞票一样过瘾。
遇见这样罕见的大场面,虽然忙得我们手脚不得闲,但是一个个干得“投欢”,不知不觉到了晌午也不歇气,咬咬牙接着干到日头偏西的“晌歪”,到最后一直把“赶樘”里装的满满当当没法再干下去了,范老大只得说了一声:“还干呢?再干下去船都要压沉了……”
一呼百应,一致同意,于是老范掌舵开船返航,我们“掖惬”在机舱顶盖上,喘口气,歇一歇,眼瞅着满满一船海蜇,估摸着今天收获的斤数,盘算着卖出去的价格,乐在脸上,美在心里。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身满脸的污垢和盐碱,一个个“作唆”的都像个“地瓜干子”的模样。最受伤的不是碰伤的膝盖,而是从手腕到胳膊腕子的密密麻麻红点子,大家都被海蜇螫得不轻,有的人皮肤比较娇嫩,十天半个月都没有反过乏来,一直都是“红人”和“热点”。 
下午三点半,我们开着机帆船满载而归返回北城前海沿。这个时候的海边可比早晨热闹一百倍都不止,只见浅海水域密密麻麻停满大大小小的机帆船和小舢板,海滩上,人山人海,除了干活的人,就是堆了一堆又一堆的海蜇。范老大掌着舵,从一条船又一条船的缝隙中穿插到海滩上,我们可以从船头直接把海蜇卸到海滩上。
海滩上,简易的海蜇池子一个挨一个,三间房子大小面积的算是小的,稍微大一点的,都是半个篮球场那么大地盘,蛇皮袋子装满球石,垒成齐腰高的“口”字型,大宽幅的塑料布往里面一铺,不漏水,不撒汤,跟正儿八经的的水泥池子的效果一样好,省钱省事省时间。
我们几个把机帆船带好缆绳,一个个饿得饥肠辘辘地去找点吃的垫吧垫吧,可是,掀开我们办公室的盛放包子的大“轻铁盆”,只剩下两三个没有馅、碎成好几半的包子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第一天我们几个没有吃饭的,晚上回家一顿吃了两顿的量,有的同志连饿带撑,伤了胃,每年一到这个季节就犯病,后来就落下一个病根,一饿,胃就疼,成了名副其实的老病号。
第二天,我们几个都“长了不少心眼”,各自带了凉开水和咸菜、咸鱼、蛋糕、面包、桃酥和馒头什么的,等到傍晌午大家停了机器吃东西的时候,才发现,我们都是小儿科,姜还是老的辣——范老大除了带了吃的,还从书包里抠唆出辣椒、大葱和醋,在那个没有辣根的年代,这就是生吃海鲜的最猛辣的蘸料,你看他就地取材,三捯饬,两摆弄,三下五除二就弄了一小盆“长岛好味道”,我们就着馒头点心,一口不罢一口地给吃了个“地倒墙光”还不“搂搜”。
正晌午“打过尖”之后,大伙就像加满油的“195柴油机”,一个个生小伙子“铿铿”地干得投欢。半下午,我们满载而归,唱着歌儿欢天喜地返航回家。在半道上,我还从摄影包里拿出照相机,和几个同舟共济弟兄们一起拍了几张合影,今天在这里来一张,算是发一个迟到了三十多年的“朋友圈”吧。

自左至右为船长范国乾、作者、李希林、方忠鹏和一位船员兄弟。照片应该是孙明新老兄拍的,另外一版我拍的合影照片里应该有他的形象。

1991年的这个秋汛,简直就是送上家门口的“超级好菜”,全县从渔村到机关几乎是“风冷口杀猪全家动手”,海边捞,海里捞,海底捞,捞一个,回家做个海蜇汤解解馋,捞两个,压个海蜇皮留过年,捞十个,就能卖上不少钱,只要大家肯出力肯流汗,就能换来丰厚的回报,到了冬天清空了仓库,家家户户多收了三五斗,讲实惠的单位,接二连三发了好几天福利,图省事的领导,直接发三百五百花花绿绿的钞票,真真正正过了一个幸福快乐的富足年。
四年以后,以海蜇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与百万富翁同行》热播,这个讲述个人致富的故事,与我们长岛县开展的“捞海蜇大生产运动”依靠海蜇创造财富属于两个不同门道,最大区别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是大家一起走共同富裕道路。

2024年8月12日下午补充 定稿


  • 本文由《滔哥话长岛》原创

  • 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关注《滔哥话长岛》





海洋文明与渔俗文化传播

海岛风光与渔家美食推介



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

 滔哥话长岛

长岛文史影像 摄影旅游咨询

微信cctt518 腾讯610530518

也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滔哥为好友




长山岛的前世今生 [ 第1439期 ]

原创 cctt518 滔哥话长岛 2024年08月12日 08:59 

作者 徐滔

长岛较早可查的历史,先见于司马迁的本记和列传,后读自隋唐宋元明清史志,2000多年的正史之外,还有娱乐大众版本的民间传说,像《镜花缘》《西游记》《水浒后传》《张羽煮海》等等,皆对长山列岛有实名描述。

历史上,长山列岛从秦皇汉武求仙不遇的蓬莱仙岛开始,有过太多的名号,地域大名有庙岛群岛、长山岛、长山列岛、长山八岛、长山岛行政区,长山岛特区、长岛县、长岛试验区等等,岛屿古名有沙门、大谢、大竹、鼍矶、乌湖等等,多到数都数不过来,记都记不住。

1840年6月(清道光二十年),安居乐业的长山列岛突然闯入30多艘帝国主义的军舰,于砣矶岛四周停泊,布防戒严。8月,英国舰队以惊人的速度突破渤海海峡中的长山列岛,攻到天津大沽口。

1861年12月上旬(清咸丰十年),10余艘英国军舰侵泊庙岛海域。甲午海战五年之后的1899年5月2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德国军舰入侵庙岛海域,并实行武装登陆。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日俄战争期间,50余艘日本军舰封锁占领南隍城岛、北隍城岛海口,抢占战略要地。1914年日俄混战期间,日军占领大黑山岛作为战时基地。

进入民国的1913年,长山岛成立地方自治会,南长山岛连城村宋延毅任会长。1927年,奉系海军开辟长岛为其第二舰队基地。1928年6月,奉系海军副司令沈鸿烈,派海军陆战队两个连分别驻守连城村和鹊咀村。一个月后,奉系海军成立长山八岛民政局,首任局长为沈鸿烈的恩师林绍愈。1929年4月26日晚,张宗昌带残部3000多兵马逃到砣矶岛,沈鸿烈于5月1日派海军围攻砣矶岛,张宗昌余部大部分被擒,张宗昌往北落荒而逃,亡命东北。

1929年冬天,国民党山东省省政府将长山八岛由蓬莱县划出,单独建立长山岛行政区,隶属山东省和东北海军管辖。期间,东北海军在长岛修建机场,兴办新学,栽种树木,禁止缠足。

1933年10月26日,东北海军监管的特区行政权交给山东省政府。长岛成立长山八岛特别行政专员公署,张骧伍任专员。1934年,烟台东海关龙口分关在庙岛管理分卡。

1937年夏天,日本鬼子在大竹山岛以东海域烧毁长岛渔船18只。1938年,日本鬼子飞机侵袭长山八岛,在南长山岛寺后村村西平塘处投下2颗炸弹。1941年9月,长山八岛划归蓬莱管辖,设伪长山岛区办事处

1944年冬,建立中共长山岛特区工作委员会(特区工委),王永利任书记。1945年8月下旬,接收长山岛的临时机构——胶东军区长山岛军政办事处在蓬莱成立,王永利任政委,孙纯任主任,李桥任协理员。9月4日,长山岛大队20余人进岛,长山岛第一次解放。

1947年9月6日,北海地委决定长山岛的党政军机关向东北进行战略转移,工委书记刘峰调军队工作,郭玉华任工委书记兼区长。1949年1月18日,特区工委由大连迁移至蓬莱刘家旺。8月11日18时打响解放长山岛战役。8月12日,工委书记郭玉华和区长刘建国带领机关干部30余人达到南长山岛,晚上,党政军民2000余人在寺后学校集会,庆祝长山岛第二次解放。

1950年5月,中共长山岛特区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共长山岛工作委员会,特区政府改为长山岛办事处。11月22日,长山岛办事处改建为长山岛特区(县级)人民政府,隶属莱阳专署。

1956年8月1日,建立长岛县。1958年11月1日,长岛县与蓬莱县、黄县合并,称蓬莱县,原长岛县改建为长岛人民公社。1962年6月1日,长岛人民公社改建为长岛区。1963年10月20日,长岛县恢复县制。次年夏天,董必武副主席在长岛视察期间,为长岛题写了“建县寄新篇”的诗句,表达了老一辈领导人对最年轻共和国中的新成员寄予无限厚望。

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长岛县委、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之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发扬难不倒的人,堵不死的长岛路精神,发挥海岛资源优势,实施耕海牧渔战略,走出一条富有长岛特色的发展之路,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在了全国全省的前列,1992年7月20日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为第一个小康县。

2020年9月1日上午,随着蓬莱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胜利闭幕,长岛县也走完撤县设区全部流程,改建为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至此,长岛县原有区划功能划归蓬莱区

2024年812日早晨


长山列岛 | 风雨之前见彩虹 [ 第1452期 ]

原创 cctt518 滔哥话长岛 2024年08月01日 20:32 

作者  徐滔

八月第一天,闷热的天气孕育一场新的大雨,天气形势变幻之间,有很多奇景显现,继7月20日南隍城岛的雨后彩虹之后,今天傍晚的双彩虹再次挂上南长山岛的东方海天之际。

城区的高楼太多阻挡了风景树木和楼房破坏了画面,但更显得彩虹真实可信彩虹就像昙花,稍纵即逝,尽管如此,还是有许许多多幸运的人们,看到了这一次彩虹,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一渤海海峡奇观

废话少说,有图有真相才是王道。

很多的人们,为了选取最好的拍摄角度,疾步奔跑,开车追赶,成为今天黄昏最努力追赶彩虹的人。尽管又热又累,拍到才是得到,拍的好才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在回家的路上,已经欣赏到很多朋友的彩虹美图和经典视频。

这也正应了那句话——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是啊,不去追赶彩虹,怎么知道长岛的另一边的海岸有更美的景致?

2024年8月1日晚上

滔哥话长岛
长岛旅游资讯 海岛风光摄影 长岛影像史料 海神妈祖文化 生猛海鲜大餐 渔家民俗风情 订制旅游线路 推介特色渔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