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
文|凯风
最大的经济悬念,终于落地。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五次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全国GDP修订后为129.4万亿元,较初核数增加3.4万亿元,上修幅度为2.7%。
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从48.2万亿修订为47.6万亿,调降0.67万亿;第三产业增加值从68.8万亿修订为72.9万亿,大增4.1万亿。
总盘子仍在扩容,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分到蛋糕。谁增加,谁下降了?
01
全国GDP再次上修,释放了什么信号?
经济普查与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并称为关乎国情国力的三大周期性普查,意义极其重大。
经济普查以5年为周期,一般在逢3、逢8之年开展。
我国先后于2004年(因非典顺延)、2008年、2013年、2018年、2023年开展五次经济普查。
每一次经济普查,全国及省市GDP都会跟随调整。2018年四经普调增1.9万亿,这一次五经普调增3.4万亿。
GDP调整属于正常的统计修正,既为消除统计误差,也是顺应经济形势变化。
其实,在非普查年份,年度GDP也要进行两次核算,第一次为年初的初步核算,第二次为年末或次年的最终核算。
需要注意的是,全国蛋糕总盘子变大,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尝到一杯羹,有地方调增,自然就有地方被挤水分。
上一轮经济普查(2018年),内地31个省份,17个省份GDP数据调增,14个省份调降,最多的调增数千亿,最大的缩水近万亿。
这一次经济普查,第二产业GDP调降,而第三产业GDP大增,势必影响区域经济格局。
这对工业大省和服务业大省,都会带来直接影响。此前,部分省份主动修订GDP和工业数据,已经预示了这一点。
02
GDP大增3.4万亿,到底增加了什么?
除了统计误差修订之外,五经普增加的GDP,一部分来自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改革,另一部分来自新产业、新业态的全面普查。
先看第一个,自己的住宅为何要纳入GDP核算?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仅此一项,就带来1.34万亿的GDP新增量,大约是1.1%左右的增幅。
其实,这是国际惯例使然。
无论是自有住房还是租房,都会产生居住服务。租房有租金,而自有住房相当于自己“消费”居住服务,可用“虚拟租金”看待。
过去几年,我国已将自有住房服务纳入GDP核算,不过采取的是成本法,在房价房租上涨之际,存在一定低估。
市场租金一直都在变动之中,因此本次采用国际通用的市场租金法,更为准确,也带动GDP总量增加。
“虚拟租金”改革,经济发达、就业人员众多、房地产市场相对发达的大城市,或将从中受益。
再看第二个问题,新产业新业态,会对GDP核算带来什么影响?
这一次普查,首次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进行全面“摸底”,反映我国经济结构重大的变化。
这几年,直播经济横空出世,一场直播动辄产生数千万乃至上亿的营业收入,未必都能全部纳入统计。
这种因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而调整统计的做法,并非第一次。
早在2016年,我国将研发投入计入GDP,科创优势突出的北京、深圳从中受益,深圳GDP首次赶超广州正是得益于此。
这一次,虚拟租金纳入GDP核算,第三产业GDP大增,势必再次影响区域经济格局。
一些第三产业发达、新兴产业崛起、人口众多的地方将会从中受益。
03
四经普到五经普,哪些地方增长最快?
各省市的GDP修订数据,大概要等到2025年初才对外公布,但从二三产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变化,可以管窥各地的增长态势。
所谓法人单位,主要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含个体户,可视为广义上的就业人员。
2018年-2023年,哪些地方从业人员增长最快?
根据五经普公报,我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最多的5个省份:广东(5285.7万人)、江苏(3881.6万)、山东(3250.9万)、浙江(3208.9)、河南(2642.8万)。
可以看到,从业人员最多的省份,恰是我国经济总量最高的5个经济大省。
与总量相比,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动无疑更为重要,更能反应各地的增长态势。
从增量来看,广东、山东、安徽、四川、湖北位居前五,其中广东大增674.8万人,在各大省份中遥遥领先。
从增幅来看,安徽、云南、海南、湖南、宁夏、四川、西藏7省份增幅超过20%,反映出中西部经济产业崛起的大势所趋。
安徽、四川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安徽借助跻身长三角、布局新兴产业而异军突起,四川则借助产业西移、大基建大投资、国家战略腹地等政策而脱颖而出。
令人困惑的是,作为发达地区的江苏、北京,成了仅有的两个从业人员减少的地方。
北京很好理解。早在10年前,北京就主动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全国首个以减量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大量一般制造业、批发企业乃至央企总部主动向外迁移,从业人员调整并不令人意外。
反观江苏。近年来,江苏发展势头极其迅猛,不断拉近与广东之间的经济差距,“江苏取代广东GDP第一大省”的说法不绝于耳,但从业人员数据却与之相背离,具体原因有待官方说明。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同,就业人员变化与GDP走势不能简单画等号。
总之,城市竞争是一场持久战,只要能不断自我转型升级,就不必在意一时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