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2007年3月22日电(记者 姜兆臣)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于当年3月22日零时(北京时间)发表了由沈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家联合撰写的论文——“中国白垩纪早期的滑翔蜥蜴”。研究表明,滑翔蜥蜴化石是近年来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的辽西热河生物群中一个新的重大发现,是蜥蜴长达2亿多年演化历史中,目前唯一能滑翔的化石物种。
这种古老的滑翔蜥蜴化石被命名为“赵氏翔龙”,是中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野外工作中发现的。记者在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看到,这个标本长15厘米多,保存相当完好,有着完整的骨骼和皮肤印迹;身体两侧有8根长肋骨向体侧伸展,支撑着肋骨外的皮肤扩展开来,形成翅膀一样的翼膜。
研究人员之一、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现古脊椎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告诉记者,滑翔是一种非常经济的运动方式,常常被认为是飞行的雏形。在脊椎动物当中,有许多类群演化出了滑翔能力。发现于热河生物群中的“赵氏翔龙”与现在生活在东南亚和我国南方某些地区的飞蜥非常相似,但在辽西滑翔蜥蜴化石发现之前,蜥蜴长达2亿多年的演化历史中,仅仅有几个现生属种具有滑翔能力,在已灭绝的蜥蜴物种中从来没有见到能滑翔蜥蜴的化石。科学家这次对蜥蜴身体两侧像翅膀一样的翼膜进行研究发现,这种蜥蜴在距今1.3亿年前的丛林中,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既能在树林中攀爬,也能在空中滑翔飞行。这一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填补了滑翔行为在蜥蜴演化史上的空白。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赵氏翔龙视频介绍
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还发现,滑翔蜥蜴这种结构,在2亿多年前生活于北美和欧洲大地上的蜥蜴远祖——鳞龙类动物的身体上也出现过,在相隔如此久远的不同类群中,反复出现同样的飞行结构引起了学者的极大兴趣。论文将其称为一种非常奇异的趋同演化现象,指不同起源的生物为了适应相似的环境,进化出相似的器官结构。这次“赵氏翔龙”的发现不但为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例证,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揭开滑翔蜥蜴结构演化的发育机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研究人员之一、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侯连海说,“赵氏翔龙”的发现,对研究辽西地区白垩纪早期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生态环境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现生滑翔蜥蜴一般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辽西发现滑翔蜥蜴化石,也表明辽西地区在白垩纪早期可能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一带气候环境较为相似,这也为学术界讨论辽西在白垩纪早期生态环境增加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佐证。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世界上著名的综合类科学期刊,在科学界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