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9月11日:桑各垴的清晨
文摘
美食
2024-09-25 18:48
河北
在太行山间,时间由猴皮筋拉到极限的紧张感,慢慢复原松弛。花不再一眼是开、一眼已谢,山不再荒诞地疯高,小溪呜呜咽咽的低语能够理解了,大云的轮廓可以描画出来……一切都如慢镜头,充满光阴的质感。晨六点,相约去爬山。这是位于邢台信都区路罗镇的一座山,名“桑各垴”,并排的三个山峰,骈立对峙,可不就是“三个垴”的串音?走出左坡村往南,通往桑各垴的,是一深谷。两旁绿坡如帷幕般拉开一道口儿,我们被涌动的绿色吸进去。一行人,信步走着,随意叙着话,也随意望着左右两列山。它们幻化成两匹绿,喧天压过来。山脚路边,是村人依山就势开垦的小地。巴掌大,箩筐大,簸箕大的地块儿,一屁股坐上去,基本全覆盖。地不显眼,可垒砌地边的石头显眼啊,一行行一列列大大小小齐齐整整,堪称精工细作的艺术品;地块里的蔬菜庄稼,也显眼啊,葱,豆角,芝麻,高粱、西红柿……也是一小行一小列,葱葱碧碧精精神神的。身边一直有条小溪淌着,瘦小,迤逦,缠绵。我猜想,它应该是从“桑各垴”山顶或半山处发源的一股泉。我曾亲眼见过海拔2000米开外的太行山上,泉水汩汩不竭地涌动,像小动物欢快地跑下山去。山有了泉,就有了轻灵的舞蹈感。譬如这道溪吧,顺山势而舞动,明明在左,峰回路转,它又跑到了右边。它跟这山,已是千万年的磨合,哪儿拐弯,哪儿直行,哪儿适合流连忘返沉成一汪碧潭,都已默契得很。那水声颇动听,我怎么都学不像。“哗啦啦”?不,有点直白了;“咯啰啰”?不,失之粗糙了。什么“汩汩潺潺、叮叮咚咚”,都描摹不到位。人类的语言啊,总是有尽头有边界的。唉,要是画家就好了,对着这溪水画画儿,每一笔皴擦点染,都蘸上溪水的吟唱。那画儿,指定又温润又婉转,比唐诗还完满。除了水声,还有蝉鸣,蝉鸣被谁指挥着,一忽儿集体沉默,一忽儿又一起喧响;其间悠出一两声,更显得那么孤独。这忽然的喧嚷忽然的寂静,让我有点儿忧伤,不觉就回到了童年的场景。十岁左右的我,跟小伙伴儿组团,一放学背上篓子和镢头就上了山。刨药材卖钱。那些绿色飘香的中药材啊,经常摇曳在年少的记忆里。远志、知母、荆芥、柴胡、黄风、丹参……远志的小紫花儿,捧着绒绒黄的蕊,蕊头儿上的花药如缩微几百倍的小鸡仔。我们小心摘下,放在纸上,凑近了喊:“卖小鸡儿唻——”,它们果如小鸡仔簌簌开始跑动。这是最好玩的游戏。每每刨回远志,我们都要把玩一番。知母的根肥胖娇嫩洁白,荆芥的香悠远芬芳浓烈,柴胡的叶子小巧苍绿,黄风总有着絮絮拉拉的鳞片;丹参呢,根部入药,色赤如血,我们喊它“状元红”。同在太行山系,这些中药材,桑各垴都有。我拨开草丛寻觅,犹如叩访一块儿长大的伙伴儿。果姐也对草药有兴趣,她指给我看“益母草”:亭亭的植株,对生的条状叶,穗状紫花朵。这是被我忽略的一种药草。不知怎的,小时候从未刨到过。她又拉过一枝绿叶红球的灌木枝子,说:“这个,你们那儿叫它啥?”果姐用手机“识物”告诉我们:“扁担杆子”,又名“娃娃拳”!大树背阴处的苔藓,吸引了红霞和艳丽的兴致,她俩一人挖了一袋子,准备带回家布置盆景;一个挂在石壁上的豇白色土蜂窝,惹得果姐一声呼,我和刘娟、闫梦赶紧跑过来看稀罕儿。只见那蜂巢光溜溜如成人头颅。好奇怪,怎么不见孔眼儿?资深“驴友”的果姐告诉我们,土蜂窝,用泥土筑成,去除外壳,里面是分层的建筑,好像人类造的楼阁。只有生态好的山林里才有。那“头颅”上,并没有眼睛;我们却感觉到了它的警觉之意。大家识趣地离开。万物自在,都是一种生命。漫山遍野的树里,山杨、栎树、核桃、栗子比较多,后两种,都是坚果,算是经济树。它们树形婆娑,裙裾飘摇,一棵树就是一座清凉的岛屿。此时,核桃栗子都已接近成熟。鲜核桃仁,是我爱吃的,将胞衣一剥,吃起来脆脆生生,味道忒美。每当有人说记忆力不好或早生白发时,就会有人建议多吃些核桃,因为核桃仁外形像人脑。而那栗子仁,又颇像袖珍的肾脏,中医认为,生嚼鲜栗子可补肾。我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科学根据?如果没有,那这种仿生学上的克隆,究竟出于上苍的什么考量。植物的外形,真的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生命密码?八百年前,德国人波姆坚信:哪怕世间的俗人,也可以从世界的外在表象来探知万物的含义,并通过观察造物的形态、颜色和习性,来体会造物者的意图。看嘛,吃啥补啥,并不是国人的独创。我想着关于核桃和栗子的这则公案,不置可否;假如非要我选择信与不信,我宁可相信。上苍与万物之间的这份秘密合同,平庸的我们如何知晓?我又一次把敬重的目光投向那些大树。上山的路上,我们只遇见两个人。一位中年男人也往山上走,我们向他问路,他温和地带着我们同行,一路闲聊些桑麻果树,到岔路口就指点一番路径。后来,一个女人从后面超过了我们,行色匆匆的样子。我默默看着她赶超的背影,上身穿着印花,下身穿着条纹,谈不上搭配,可以说实在不搭配。但我无缘由地喜欢这种粗朴,那行色姿态,坦荡地显露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女人的生活状貌。顾家之心,让她忽略了对自己的精心修饰。那健朗的步伐、生动的神色密密地贴近着现实生活。在这幽深的山路上,她从我们身边经过,把我打动了。她不是小清新,不是美妇人,那种无所谓的姿态,显示出一种扑面而来的平俗活泼,一种有力量的美。回来的路上,我还把横在路边的、那几块房屋大的巨石,拍照片收在了手机里。在我看,它们一定是经过突然间的刀劈斧砍或鬼斧神工,才那么凌厉危险、尖削坚硬、过分阳刚。是的,它们岿然不动,但似乎有巨大的力量在里面使劲儿,像野兽咆哮着从梦里挣脱。一旦挣脱,会造成巨大事故;幸好它挣不脱,只是永远在某种紧绷的边缘上,欲出未出。这使我感叹天地间的育化之力,看似大苦大痛,又是大喜悦大安详。太阳爬上山垭口,山谷里光线渐亮,有那么一刻,一缕阳光透过层叠绿叶,撒下一些光斑,豹皮般华美。转瞬,阳光又隐匿,空中弥漫着淡淡的灰调。我们未及到达溪水的源头,就要回转了。然而心里也不遗憾,这样由一条小溪陪着上山,已经够奢侈。这走哪算哪、及时止步,或许就是中年人的人生态度吧。走出谷口,回头望,桑各垴儿慈祥地俯视着大地人间。三峰联袂,驻停半空,像电影结束最后一幕静帧,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云朵的字幕浮过来。(报纸版有删节)
米丽宏,河北临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杂文佳作2017》《2022年中国生态文学年选》《名家美文精选集》《读者文萃》等60多种文集;40余篇文章被设计为中考语文试题、中考语文模拟试题、高中语文期末试题;著有散文集三部。文章曾获中国报纸副刊一二三等奖,河北省散文名作一、二等奖,河北省“双决”主题文学创作报告文学类一等奖,邢台市文艺创作繁荣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