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了。
这红,来自那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来自条条街道上的大红灯笼、中国结,来自广场公园时时传送的“红歌”旋律。这充满时空的“红”,是一腔碧血照丹青的血红,是漫天散朝晖的霞红,是热火朝天的火红……
蓬勃的红,激情的红,信仰的红,坚定向上的红。
这“红”,浸染着波澜壮阔、翻天覆地的岁月——革命、战争、运动、建设。为了民族独立,为了江山永固,为了祖国富强,无数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断前行。历史从井冈山开始改写,艰苦卓绝的反围剿、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浴血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帧帧画面,汇成一幅撼人心弦的历史长卷。这些峥嵘岁月,无一不壮美如歌。
对于我个人而言,那红,那歌,见证了爱情、友谊、成长、梦想、奋斗、拼搏;每每忆及历史,每每唱起红歌,心底的情愫澎湃如海,峥嵘的岁月再次激荡。
读小学时,我们学会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共产党一心救中国……”这首歌,很长时间一直是我们的口头曲:课前一支歌,歌咏比赛,放学回家的田间小路上,那激昂嘹亮的歌声,伴随着童年的纯真时光。
这首歌总有一种前进的动力,而动力,奇妙地来自主题——对党的歌颂和赞美。一个个音乐小节,清脆果决地奔跑,轻快铿锵,带动着唱词和感情。在歌唱中,我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有坚持,有信仰,有宗旨。领悟到旧中国为什么我们受欺凌,因为缺乏党的领导,一盘散沙,四分五裂;新中国,昂首世界之林,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把人们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凝成了一个强大的整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华儿女由衷的心声。
国歌,学会得更早。那一年初入校门,在山岗下那杂草铺满、蟋蟀蹦跶的小操场上,在喇叭播放的国歌声中,李校长双手一上一下牵动、庄重地升起了国旗。红旗在风中飘扬,我们大声唱起国歌。
唱国歌,小小的心会恍惚感觉,英雄们携着风声、踩着旋律,迈着坚定的步子走过。唱国歌,也会情不自禁地近乎喉:“前进!进!”然后,想象着自己加入队伍,步调一致去走向光明,走向胜利,走向成功。
如今半生已过,国歌那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一直回响在人生每一个庄严的时刻。一唱起它,就感觉到一种仪式感。它把一种警醒和热诚交给我,让我顿然清醒、肺腑撼动。在那强劲雄健的节奏里,一张张坚执热烈的面孔,浮雕般慢慢浮现,一种紧迫感在旋律的推进中怒放。那个警句似的最强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间忽然休止半拍,令人揪心。国亡家破、祸在眉梢,挽沉沦全仗吾同胞!旗飘飘兮马萧萧,枪在手,刀出鞘,红歌响起,热血狂潮,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正是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信念,这样的团结一致,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而在我生活的河北,曾诞生过一首钢筋铁脉的歌——《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的河北平山,抗日战争正处于黎明初现的艰难时刻。这之前,平山县曾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数次残酷“扫荡”,勇敢的平山人民从未屈服。1937年10月,1700余名平山青年集中入伍。他们大部分被正式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这支由平山子弟组建的部队,被乡亲们称为“平山团”,被聂荣臻司令员赞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在平山,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留下了根据地人民团结斗争、不怕牺牲的故事。这种战斗精神感动了西北战地服务团的艺术家们,作曲家卢肃和剧作家牧虹激情澎湃地创作了《团结就是力量》。68字的歌词,晓畅如话,节奏简洁、富于变化。从“团结就是力量”到“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再到“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语义渐强,节奏渐急促,畅想热烈而瑰丽。这首歌的旋律同样充满一往无前的、向上的张力、势如破竹的豪情。歌曲在“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的豪迈中结束,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
我喜欢那些风格舒缓优美、清新活泼的红歌。月色百年,星斗百年,风雨百年,暖阳百年,它们是祖国的不同时期的心声和吟诵。《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红梅赞》《珊瑚颂》《希望的田野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含蕴着一个清美的世界:高高的谷堆,白莲花般的云朵,那穿云的月、夏夜的风,那辽远的繁星和耳畔的歌谣,那抽象和具体、浪漫和艺术,那过去的苦、现在的甜,那向上与感恩、聆听与追忆……都在歌曲中,而曲调则深情委婉如田园牧歌。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音乐中,照进几片童年的暖,让心瞬时有种忧伤的疼。歌声渐渐息止,余味却生生不息,犹如薪尽火传,在心灵深处吐纳徘徊,愈久愈醇,渐成一种优雅香气。
祖国,何尝不是一首首丰美浩瀚的歌?在您的恢宏乐章中,我们是一粒灵动的音符;在您的伟大史诗中,我们是隽永的诗行;在您的雄浑传奇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
伟大的历程如画,光辉的岁月如歌。
细腻 灵动
温暖 阔厚
悠悠茶香相伴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