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自——王阳明《心学的智慧》之第十三章 / 彻悟心:入世心做事,出事心做人
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王阳明
每个人心中都有渴望和梦想,有些人终其一生的努力,也未必能得到成功的回报。然而,他们却无憾无悔于生命。因为他们从未慵懒过,他们一直在执着追求心中的所爱。往前走,不要怕;回头看,不后悔。人生所追求的不过是无憾无惧而已。
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龙场在贵州西北的荒凉之地,当地居住的都是少数民族,王阳明非常不适应当地的生活。再加上当时刘瑾一直都在派人追杀王阳明,要不是王阳明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估计早死了,然而刘瑾还是不会轻易放过他。这时,王阳明认为,得失荣辱都不在乎,都可以置之度外,只有这生死问题还没有参透,于是他就做了个石棺,躺在里面,发誓说:我就等待命运的安排吧!于是王阳明看透了生死,既然参透了生死的意义,从而面对前面的路能泰然处之,无畏无惧。
王阳明的心学还秉承着“仁者与万物一体”论而来。以天下为己任,事事皆关我心,“我”是“主人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强调小我统一于大我的历史责任感,基于这种责任感而产生的行动是踏实稳重的。
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准备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他动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正在练字,他听说本族有位后辈开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写了3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6个字,今天先告诉你3个,供你半生受用。”30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到了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他到了族长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其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对他说:“这是族长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30年前他在这里听到人生的一半秘诀,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3个大字:不要悔。
故事中的6个字点透人生。当年的“不要怕”激励了年轻人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历尽艰辛,不断努力,也唯有这样的勇气才能支撑年轻的心,“走遍天下都不怕”。凭借这样“尽人事”的努力,当年轻人走过了人生的坎坎坷坷,经历了酸甜苦辣,明白了原来成功的背后五味杂陈时,老族长又告诉他:“不要悔。”每一步都是财富,坦然地接受生命的馈赠,“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所有的日子都值得用心度过。
年轻的时候不要怕,老了之后不要悔。在生活中,我们路过也错过,像一条条画在人生轨道上的线,交叉,并行,走一段或者走一生。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需要努力的,初生牛犊,凭借的只是最初的勇敢。假如这个时候缩手缩脚,就很难有所成就。等到我们阅尽人生,才能渐渐体会到人生中的遗憾与失落,许多不完美的心事和往事都渐渐浮现在心头。这个时候,最需要拥有的是一颗无怨无悔的心。我们要不断地告诉自己:走过的都是路,唱过的都是歌,所有的经历都只是一种结果。
儒家对于生命的态度即是所谓的“乐天知命”,人顺从“命”的同时还要实现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这才算尽了人事,面对死亡时也就心安理得。王阳明对于生死的态度也是沿袭了儒家的这种思想,他说死无所怕,如若真有所不甘,也是生时未完成人生的使命,死才会有所遗憾。既然生时没有尽人事,那么死时再来悔恨也是无济于事,此时便要学会坦然地面对。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要了无遗憾地度过今生,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但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错事,不可能不走弯路。做了错事,走了弯路之后,能有一种积极的反省,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让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稳健、更从容。因为反思,所以深刻;因为憧憬,所以希望。在过去和未来的交织下,才有把握当下、不怕不惧、不喜不悔的人生。
不要怕,是说不要害怕明天的风雨;不要悔,是说不要后悔错过的霓虹。只要我们好好把握现在,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勇敢地活在当下,就一定可以收获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