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 4 步法解读尿常规,带你从入门到精通!快收藏

健康   2024-12-05 20:30   安徽  
尿常规报告单的解读可以简单分 4 步:

  • 第一步:看潜血、尿蛋白,要鉴别是肾炎还是肾病,肾病有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肾炎无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伴随水肿、高血压;


  • 第二步:看比重、pH 值;


  • 第三步:葡萄糖、酮体、胆红素;


  • 第四步: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若增多,需进一步完善尿培养,考虑感染。


具体解读起来,还有很多玄机,来看看你和主任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任劳任怨住院医

01 尿液颜色

正常尿颜色为淡黄色。一般摄入水分不足,尿液颜色深;摄入水分多,颜色浅。

疾病状态下,尿液呈现红色者可能为肉眼血尿,血尿常见于泌尿道炎症、泌尿道结石、泌尿道肿瘤。

02 白细胞、白细胞酯酶

白细胞 > 5/HPF 时有意义,主要见于泌尿道感染、血管炎、SLE、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膀胱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白细胞酯酶存在于白细胞中,对尿路感染的筛查有重要价值,阴性结果在较大程度上可排除尿路感染。如标本放置时间过长,白细胞破裂,尿中可出现白细胞酯酶。

03 红细胞、潜血试验

> 3 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

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等。也可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女性病人月经期前后,可出现红细胞生理性增高。

当出现尿潜血阳性,而尿红细胞阴性的情况,考虑由于尿中红细胞受渗透压等因素的影响,最后破裂所致。

04 尿蛋白

生理状态下,肾脏能够阻止大分子蛋白排出体外,也能够重新吸收小分子蛋白。因此正常情况下尿中是检测不到蛋白质的,如尿蛋白为阳性,可能为肾脏疾病。


运筹帷幄主治医
01 尿液颜色

常见的异常尿液颜色主要有:

(1)红色尿: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急性膀胱炎、肿瘤、感染(包括结核)、肾小球肾炎等。有些药物也可以引起红色尿,如氨基比林、苯妥英钠、利福平等。

(2)深茶色尿:胆红素阳性,多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

(3)啤酒样至酱油色尿:血红蛋白尿,见于蚕豆病等。

(4)乳白色尿、乳糜尿、脓尿:常见于血丝虫病,或尿内含有大量无机盐类结晶。

02 白细胞 + 亚硝酸盐

尿液白细胞影响因素多,结晶、小圆上皮细胞、酵母菌、滴虫等成分会导致白细胞增高,造成假阳性;而黄疸尿、尿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白细胞降低,造成假阴性

当尿中白细胞阳性需判断有无尿路感染时,可结合亚硝酸盐结果进行判断。

正常情况下尿亚硝酸盐为阴性。尿亚硝酸盐阳性结果常见于由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膀胱炎及菌尿症等。其特异性可达 80%,其对辅助诊断泌尿系统感染有很高的价值。但需要尿液在膀胱停留超过 4 小时才能监测到,如时间较短,也可能出现假阴性。

03 尿液红细胞形态

尿液中出现红细胞时,除了关注红细胞数量外,还需注意红细胞的形态。根据红细胞形态,可将血尿分为三类: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混合性红细胞血尿。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指红细胞大小较一致,红细胞直径 6 ~ 8 um,与血液中正常红细胞大小相似,整个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超过两种。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 3 ~ 4 倍,尿中可见两种形态以上的红细胞,如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等。

混合性红细胞血尿:指尿液中同时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类红细胞。

区分均一性红细胞与非均一性红细胞非常重要,前者通常提示肾小球以外部位的泌尿系统出血,后者主要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结核、肾盂肾炎等。

均一性血尿(左)和非均一行血尿(右)
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04 尿蛋白

健康成人 24 小时尿中排出蛋白质总量为(80 ± 24)mg,如 24 小时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 150 mg,称为蛋白尿,分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主要见于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还可见于肿瘤、SLE、紫癜性肾炎、心衰、糖尿病等。

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

当存在持续性的蛋白尿时往往代表肾脏有病变,尿蛋白的多少可反映病变程度,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睥睨天下主任医
01 病理性管型

(1)白细胞管型:主要见于肾脏有化脓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2)红细胞管型:由于肾小球或肾小管出血所致,主要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及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

红细胞管型可发展为三种管型,第一个是在肾梗死时,红细胞管型可发生变性,在尿中形成粗大棕色的颗粒管型;而另两个分别是溶解破坏形成褐色的血液管型和均质化变为血红蛋白管型。

(3)颗粒管型:可由红细胞管型、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它物质变性演变而来,有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之分。主要见于肾器质性病变,如慢性肾炎、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4)蜡样管型:成因比较多,主要由颗粒管型衍化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溶解等,少量由透明管型在肾小管内长时间停留演变而来。主要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晚期,它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的严重病变。

(5)脂肪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崩解,大量脂肪进入管型内形成的,见于慢性肾炎及类脂性肾病等。

(6)肾衰竭管型又称宽大管型,来自破损扩张的肾小管、集合管或乳头管,多数由颗粒管型和蜡样管型演变而来。

蜡样管型(左)、粗颗粒管型(中)和红细胞管型(右)
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02 病理性结晶

(1)尿酸盐、草酸盐和磷酸盐结晶可见于正常人,但如经常大量地出现,并伴有镜下血尿,则应怀疑有结石的可能。

(2)胱氨酸结晶极少见于正常人,提示有胱氨酸病。

(3)亮氨酸、酪氨酸结晶:提示肝脏有自溶性变化,如急性黄色肝萎缩。

(4)磷酸镁胺结晶:主要见于尿路感染,特别是分解尿素的细菌感染及感染性肾结石患者。

(5)磺胺结晶见于服用磺胺类药物的患者。

(6)草酸钙结晶见于高草酸尿症及草酸钙肾结石患者。

亮氨酸结晶(左):外观呈黄褐色小球形,同心层或密集放射球状;
酪氨酸结晶(右):外观无色或黄色,呈细针状、束状排列
图片来源: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亮氨酸结晶,2010 年。

磺胺结晶(左):外观呈哑铃状,球形辐射状、草束状、长方形波板状;
胱氨酸结晶(右):外观呈无色六角形板状晶体。
图片来源: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亮氨酸结晶,2010 年。

03 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来源于近曲小管至髓袢、远曲小管、集合管、肾乳头的管腔。

正常人尿液中可见极少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出现与肾小管坏死及肾移植排斥反应和间质肾炎有关。当泌尿系统出现炎症时,还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

当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多较为明显时,可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管型内细胞排列紧密,常呈叠瓦状排列,细胞核单个,未染色时可被误认为白细胞管型。

04 尿胆原、尿胆红素

尿胆原、尿胆红素主要作为黄疸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依据,其结果可综合在一起用于指导临床。

尿胆红素与尿胆原均呈明显阳性时,可考虑为肝细胞黄疸;阻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可为阴性;溶血性黄疸:尿胆红素不升高,尿胆原增加。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王学宽. 尿红细胞曙红染色诊断血尿来源的研究. 大连医科大学, 2009.
[2]吴强辉. 尿沉渣镜检图像分析系统的研究[D]. 重庆大学, 2005.

丁香园泌外时间
丁香园旗下泌外时间 = 指南 × 资讯 × 病例 × 手术技巧 × 泌尿外领域的专业事 /(一切不以专业为目的的发布),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