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海领域,内贸船员工资的“内卷”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水手机工被卷出航运圈,不得不自降身价,这一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市场供需失衡:过剩的劳动力与有限的岗位
1. 船员培养规模的盲目扩张
近年来,航海类培训蓬勃发展,众多院校和培训机构纷纷开设航海相关专业。过去几年航海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长率超过了20%。在一些沿海地区,甚至出现了航海培训学校扎堆的现象。这使得船员的供给数量大幅增加。然而,内贸航运业务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跟上船员供给的步伐。内贸航运主要依赖于国内沿海的货物运输,其业务量受到国内经济结构、地区产业布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增长相对缓慢。
2. 内陆地区劳动力的过度涌入
由于内陆地区收入低,对船员工作认知有限,很多内陆地区的劳动力倾向于选择高收入的行业。这些劳动力的涌入进一步加剧了船员市场的饱和程度。在西部地区的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在没有充分了解市场供需情况的前提下,就投身于航海培训,希望从事船员工作。他们的加入使得原本就竞争激烈的船员市场变得更加拥挤,工资也在这种过度竞争下不断被压低。
二、航运企业的经营策略:低价竞争与成本压缩
1. 低价竞争的市场环境
内贸航运市场竞争激烈,众多航运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往往采用低价竞争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首先瞄准的就是船员的工资支出。他们通过降低船员工资待遇来削减成本,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航运价格。例如,一家航运企业如果能够将船员工资降低10%,在其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就可以在市场上提供更低价的航运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订单。所以船员工资就成了优先被砍的对象!
2. 成本压缩的连锁反应
当一家航运企业采取降低船员工资的策略时,其他企业为了不失去竞争力,往往会跟风效仿。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船东不断压缩船员的工资待遇,船员为了保住工作,只能接受这种不合理的工资水平。久而久之,内贸船员工资就陷入了一种“内卷”的状态。而且,航运企业在压缩船员工资的同时,还可能减少对船员培训、福利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影响船员的整体待遇和工作积极性。
三、行业规范与监管的相对滞后
1. 工资标准缺乏明确规定
与外贸航运相比,内贸航运在船员工资方面缺乏明确、统一的行业标准。外贸航运往往受到国际海事组织(IMO)等国际规则的约束,在船员工资、工作时长、休息制度等方面有较为明确的规定。而内贸航运在这方面的国内行业规范相对较少且不够细致。这就使得航运企业在确定船员工资时有较大的随意性,容易出现压低工资的情况。
2. 监管力度不足
在内贸航运领域,监管部门对船员工资相关情况的监管力度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内贸航运企业众多且分散,监管部门难以做到全面、及时的监督。一些小型航运企业可能会违反劳动法律法规,拖欠船员工资或者低于法定标准支付工资,但由于监管难以覆盖到每一个角落,这些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从而助长了工资内卷的不良风气。
内贸船员工资的“内卷”是由市场供需失衡、航运成本压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调整船员培养规模、规范航运企业竞争行为、完善行业规范和加强监管等多个方面入手,这样才能使内贸船员工资回到一个合理、健康的水平,保障内贸船员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