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湿地生态恢复
11月25日,22级风景园林班《景观生态修复》与《种植设计》两门课程在广州校区教学楼D301联合举办主题为“海珠湿地生态恢复策略解读”专家进课堂交流活动。本次讲座荣幸邀请到湿地生态恢复领域专家范存祥正高级工程师作为主讲嘉宾,城规学院黄金玲教授担任主持人,陈夏斐、蔡健婷、张琳等教师以及21级、22级风景园林的学生积极参与。
范存祥正高级工程师是广州海珠国家长期科研基地负责人,海珠湿地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曾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南粤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湿地保护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出版专著三部,发表论文10余篇,曾创办海珠湿地自然学校、主持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重大建设项目、申报广州海珠国际重要湿地,在湿地科研监测、生态修复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会议伊始,范存祥正高级工程师首先对海珠湿地的生态恢复策略进行了详细解读。他指出,海珠湿地作为广州市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近年来,海珠湿地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生态修复措施,生态系统得到了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范存祥主任详细介绍了海珠湿地生态修复的主要策略,包括水文修复、植被群落优化、动物生境营造、河湖及河岸修复等方面。他强调,这些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是基于对海珠湿地区域生态系统的系统诊断和对湿地受损原因的深入剖析,从而进一步全面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海珠湿地生态恢复策略解读
随后,范存祥正高级工程师分享了海珠湿地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他提到,近年来,海珠湿地通过以湿地生态恢复基本原则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湿地生态修复工作。这些工作包括海珠湿地绿心湖水生态修复项目、海珠湖生态浮岛鸟类生境恢复工程、果基农业生态恢复示范点建设项目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海珠湿地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提升,环境持续向好,鸟类种类增加,老树重新挂果,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海珠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分享
在案例分享结束后,会议进入了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纷纷就海珠湿地的生态修复策略、成功案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范存祥正高级工程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共同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互动交流环节
此次专家进课堂交流活动的圆满落幕,成效斐然。一方面,极大地增进了同学们对海珠湿地生态修复策略的领悟深度,在他们心间种下了湿地生态保护的火种,有效激发其踊跃投身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进程的热忱。另一方面,衷心期望同学们能把从交流活动中汲取的知识精华巧妙融入课程实践作业里,持续提升在设计项目时运用生态修复策略的水准,强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学术探索与实践应用中绽放光彩,为风景园林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集体合照
END
城规学院团学宣传部
为了你 我们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