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会的部署下,继观七中后,到四十中作宣讲。
刘穗校长用心良苦,做了调研,一些学生无法理解为了信仰要牺牲很多。在现场的时候我也观察了,可能是由于中午的原因,大家都比较困乏,很多学生的表情很茫然,或许与懵懂的年龄有关,也有可能是我过度的解读了奉献二字。
有很多人想做好事,但他们都有一个担忧,没有经济实力。大多数人认为,做好事是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的,比如说物质基础,毕竟中国的慈善文化,都是以钱来衡量的。这也与传统的文化有关系,平常我们听说的大善人,都是逢年过节施舍,如今只是变成了帮扶或是捐赠。于普通人而言,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条件下,是不会考虑参与奉献的。
前几天,也有大学生对我说,是第一次参加志愿者活动,原因是看到同学们去支教,于是在网上找到了我们这个组织,至于做什么,有什么意义,全然不知。种种现象,都足以说明,无论年龄,无论阶层,都想要奉献,但很多人被一层思想阻隔。
因为我们过度的解读了奉献,所以很多人怕去做,哪怕是过斑马线都不愿意扶老人一把。
对于奉献爱心这件事上,我一直在传播一种理念,爱心是没有大与小的,捐十亿是爱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也是爱心,真正要奉献爱心,是自己的一种行为方式,并不是以换取利益为目的。是的,很多人都会问:“我奉献了会得到什么?”
人的爱心是无限的,但行动是有限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大家完全有时间,也有经济的消费,但不可能会向困难的人伸出援助,并不是因为他们冷漠,而是被身边的人过度的解读后并被干扰。因为我总是会听见有人说:“自己花了自己得了,帮别人能得到什么?”
于是,很多人不仅在困难的同胞面前不会伸出援手,甚至连句好话都不会说,看看网络,发布一个正能量的视频,一没流量,二还会被认为是作假,而那些牛鬼蛇神则几百万几千万的流量。一些人扭曲了爱心,一些人过度解读了爱心,让人敬而生畏。
我和很多货车司机交流的时候,问他们愿不愿意帮助困难的卡友,很少有人拒绝。这就是为什么我会投身于这个群体公益事业研究的初衷,一个卡友出了车祸,家庭遇上困难,我们团队每个人拿出100块,这应该不会有很大的难度,如果有1万人,那就是100万,足以解决一个家庭甚至多个家庭的困难。这就是所谓的互助。但很多人看不懂,认为这和他无关,没必要去奉献。
在学校里,我举例很简单,班上的同学遇上了困难,你帮助他,可能会改变他的命运;你嘲笑他,也可能会改变他的命运;但两者截然不同,前者是助人为乐,后者是负能量。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爱心可以传染,爱心使人快乐。
没必要过度的解读爱心,每个人都可以奉献,大到有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去帮助困难的同胞,小到热心传递一些正能量信息,说好话做好事,总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