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日,红军在大乌江镇红渡村打响了“伟大开始”的第一枪,在只有一条竹筏的条件下突破乌江,迎来了遵义会议的召开。《我为红渡唱首歌》是一部纪实作品,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红渡故事……
3、听老党员讲红军的故事
红渡村有家客栈叫宣言书客栈,主人叫伍文华,是名老党员,红一军团一师强渡乌江廻龙场的指挥部旧址,便是伍文华外公的房子。
宣言书客栈意义非凡,伍文华铭记站在党旗前宣誓的场景,他希望每一个走进客栈的人,都能了解大乌江的红色文化,了解红军在外公家房子里的故事,了解自己是一名红色文化宣传员。
大乌江镇党委书记陈国庆站在客栈前,无比感慨道:“伍文华是红渡村的党员先锋模范,2014年大乌江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探索旅居农家的致富路子,伍文华抓住机遇,把自家房屋改造成客栈,做起了红军饭,讲起红军的故事,为红渡村民带了个好头。”
岩门脚,幸福窝,南来北往游客多,旅游联出金银窝。
这首民谣的传播者是伍文华,红渡村原名岩门,后因红军强渡乌江而得名,从穷困村到旅游村,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之前,民谣的内容是:“岩门脚,穷窝窝,一年只收一撮撮,娶个媳妇要挪窝。”
拿出板凳,泡一杯苦丁茶,在宣言书客栈的门口,67岁的伍文华打开了话匣子。
1935年1月2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分别在余庆回龙场、瓮安江界河、开阳和播州(原遵义县)的茶山关渡口突破乌江天险。而这一胜利,离不开当地百姓的支持。
强渡乌江前,红军进入了红渡村,人们都躲到了山上,伍文华的母亲年幼,没来得及跑,只好躲在了柴房,听到动静后,忍不住哭了起来。外公害怕红军伤害孩子,从山上跑回家,红军不但没有烧杀掠夺,而是不进百姓家中,对百姓也十分的客气。在听了红军的宣传后,外公深信红军是百姓的军队,便把红军领到家中,为他们提供食物,帮他们砍竹子扎竹筏。
住进客栈的游客,最想了解的是红军的故事,他们三五成群地围着伍文华,伍文华无疑是这一天的主角,他带着游客来到战斗指挥部的旧址,自豪的说:“那里曾经是我外公家。”
红色的记忆,散落在红渡的每个角落。
从外公到母亲,再到伍文华自己,在这片红色的土地里成长,并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站在客栈院子边上送走每一位游客,伍文华的心里都有一种期盼,希望游客能够把红军的故事和美丽的家乡进行传播,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来红渡,年轻的男女就不用到外地去务工,民宿的产业会越做越大,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其实,在红渡村,每位村民都能讲红军的故事。
如果您是一名党员,如果您是余庆人,如果您是一名货车司机,如果您是一名志愿者,欢迎加入我们的宣传员队伍之中,举手之劳,为红渡加油。微信号:61199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