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我带着家人去爬梵净山,圆了多年之约。
儿时,一家人坐在煤油灯下,听父亲朗读一些奇妙的书籍,其中有一本杂志提到了梵净山,结合到村里人的传闻,父亲告诉我们,梵净山是贵州的一座奇山,有一块小石头支着一块巨石。从那时起,我就担忧起梵净山上的那块大石头,生怕下面的小石块承受不了上面的重量,大石滚下山砸中人家。
后来,我在一张明信片中看到了那两块石头,感觉下半部分有些摇摇欲坠,总认为上面那块方形石头会掉下去,由于没有更多关于梵净山的资料,我浅薄的认为爬梵净山就是爬那块石头。
一晃,我们已经长大成人,父母多次提到想去梵净山,一直未能如愿。每次节假日回家,问到父母想去哪,他们便提到某某亲戚去梵净山的事,并时时关注与梵净山有关的短视频,我便提前安排好时间,购买了门票,准备了一番攻略,想圆了父母的梦想。
从老家开车到梵净山景区,差不多两个半小时,高速一路畅通,大家有说有笑,按捺不住多年来对梵净山的向往之情。我们预约了上午十一点的票,到达时才十点左右,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进入二号停车场,铺着石沙,临时的卫生间,车辆大多是川、渝牌照,到景区入口要走两三百米,途经一座廊桥,河道两边是百年柳树,河水清澈见底,不好游人在河流两岸拍照。
在检票口等候的间隙,广场上有文娱节目表演,有少数民族姑娘在跳舞,有西洋乐器萨克斯,大概因为国庆长假的原因,游客一拨接着一拨,通过大厅的视频,可以看见缆车、蘑菇石、新老金顶云雾缭绕,游人如织。主峰海拔高2572米,却近在眼前。
检票口很快,几乎用不着排队,这得益于景区合理的时间段安排,但进入景区东门后就开始拥堵,游客分成两列缓慢行走,等候摆渡车。二十分钟左右,我们坐上摆渡车,车为两种,一种是电瓶车,一种是燃油车,车上有北斗解说,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爬9.5公里,约摸二十分钟,每至一处就会有讲解,石碑林、寺庙、溪瀑、参天古树、奇石、望峰亭……
下了摆渡车,继续排队坐缆车,同样花了近二十分钟左右,八人一车,前车需要两人,父母便提前乘坐,我单独与两家人乘坐一车,妻女又随后乘坐一车。缆车不停顿,缓慢行驶过程中游客需要快速入座,这不宜于行动不便的游客。
“哇,上天了——”
轿厢内一位十来岁的男孩站起来,兴奋地跺脚,使得轿厢晃动了几下,而他的父母并未阻击,我边上的游客是一对中年夫妇,善意地提醒男孩,他十分激动,拄着在山下买的拄棍,仍然大声喧哗,表达着他的兴奋之情,而他的母亲吓得面色苍白,没有了训斥之力。二十多分钟的缆车,让这个男孩不停地吼叫或是随意晃动,扰乱了我欣赏大山的心境。
从山腰开始登山,梯子是木梯,由人工制作而成,沿山而上,多陡少平,时而有一处休息亭,里面摆放着滑竿,四百米的梯子,我们用了半个多小时,中间休息了一次。木梯常年置身潮湿环境,表面已经出现腐色,有的地方也出现了松动,大部分在林间,两边是古树、奇石,也有竹林和花草。
“这个石头原来这么小。”
看到明信片里的蘑菇石,我终于放下心来。它呈7字型,根部较小,像是由人一块一块地向上堆叠,第一块石头用了大概三分之二的面积托着第二块石头,第二块石头要大一些,也方正一些,石面光滑,系花岗石长期风化所形成,也只有鬼斧神工才能完成这巨大的工程。而在右上方与蘑菇石相互响应的则是老金顶,薄雾中犹如一头雄狮在俯瞰大地。
真正的爬山才开始。上老金顶的路,艰险得让我一度想放弃,站在山脚下,抬头居然望不到路在何方,而游客则拉着铁链在缓慢上行。路是在山中开凿的,笔直而上,只够一个人行走,而游客是叠上去的,前面挪一步,后面跟着一步,好几次脸差点贴上别人的鞋子,四五十米悬崖路,足能让人忘却人生所有坎坷。
高处不胜寒,的确如此,连日的降温,让这次旅程变得更加艰难,爬到老金顶时,手脚已经冻僵,那石崖边上也吊起了半米长的冰条儿。不知是雾还是雨,我们的脸上、头发上都是湿湿的,游客仍然排队上山,我们逗留片刻,开始下山。
由于红云金顶需要预约,天气寒冷加上体力不支,我们带着满心的收获和疲惫不堪的躯体,颤抖着返程。从老金顶下来的路,同样陡峭,每走一步都提心吊胆,回到蘑菇石,沿着原路返回——由于没注意到路线指引牌,下山的路实则是在另一边,这也是在半山后才听一位上山的游客提到,好在很多人都走这条路下山,我们便没这么尴尬。
到停车场,已经是下午四点,而摆渡车才停止运输,按照我们的行程计算,将会有很多游客会夜里爬山,让我惊讶的是,六个半小时的停车费只收了十五块,别具人情味。
“这和我们家后面的山没什么区别嘛,就是高了点,石头也不一样……”
“爷爷,那块石头会不会掉下去?”
“不会,都几百万年了,肯定不会掉。”
“爬了一天的山,你们都不饿吗?”
“给我看看照片拍得怎么样,不要枉费我们的力气。”
照片中,我最满意的是为父母在蘑菇石前拍摄的那张,他们面带着微笑,难掩内心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