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信等:智能绿色债券——为可持续性融资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学术   财经   2024-09-24 08:30   上海  
推荐阅读(点击查看文章

图源:VEER

■本文选自《复旦金融评论》

■作者:张纯信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李健明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MBA项目校友;王韶怀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EMF项目校友

■公众号:复旦金融评论  

智能债券在提升绿色投资信息披露透明度、防范“漂绿”行为、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充满潜力。

张纯信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

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

李健明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MBA项目校友

王韶怀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EMF项目校友

随着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全球减排行动的新起点,而中国提出的“3060双碳目标则展现了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领导力。然而,实现这些宏伟目标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其中绿色债券作为重要的融资工具,其发行与使用正日益受到重视。

联合国指出,全球平均气温自19世纪末以来已上升1.1摄氏度。其中,2010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若温室气体的排放持续按当前速率攀升,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进一步攀升2.8摄氏度。这一变化可能导致包括海平面上升、风暴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以及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2015年通过的《巴黎气候协定》设立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性目标,旨在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在2020年举行的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3060目标”。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双碳目标。为实现上述宏伟蓝图,中国订立了一系列具体目标以降低碳排放强度、提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措施的组合拳,包括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逐步淘汰燃煤发电设施、推广电动汽车的使用,以及实施多样化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计划。

中国电力系统实现脱碳转型将需要数万亿美元规模的投入。能源基金会(Energy Foundation China)的一项研究估计,至2030年,中国每年需要在该领域投资约6400亿美元,并在2030—2060年期间进一步增加至每年9000亿美元。为了资助这些项目,中国正在积极推广绿色债券的发行与使用。

绿色债券的首要目标是为缓解气候变化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虽然起步缓慢,但近年来绿色债券的发行速度已显著加快。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 2023年绿色债券的新发行量突破1万亿美元。尽管如此,目前对于界定绿色债券的标准尚未统一,而是主要依赖于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等机构制定的自愿性准则,如气候债券标准(CBS)。这些标准覆盖了资金用途、项目评估与选择、资金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等多个方面。鉴于这些标准的自愿性质,确保规范性和可靠性的第三方认证评估变得尤为关键,对于提升绿色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和信任度至关重要。


绿债评估仍有赖于自愿性信息披露

首先,基于中国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CSMAR)的数据信息,我们建立了一个中国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数据库,以深入分析中国绿色债券领域的当前实践,评估其与现行标准和指导准则的一致性。通过对1675个绿色债券相关的10000余份公开文件进行收集与手动审查,对比分析这些债券在发行前后的信息披露情况,本研究揭示了绿色债券的承诺与实际执行之间的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在发行前进行信息披露的721个绿色债券案例中,大约85%的债券发行主体对其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披露,其中约66%的案例提供了资金使用情况的定量化衡量指标。然而,在650个债券的发行后信息披露中,只有其中的39%披露了资金的使用情况,36%的案例进行了定量化披露。此外,我们发现大型公司在信息披露的质量上表现更佳。第三方认证的参与对于提升发行前的信息披露质量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然而,这种积极影响并未在债券发行后的信息披露中得到体现。

我们认为,在绿色债券发行后在测量与披露方面面临两大挑战。首先,构建一个既经济又高效的测量系统存在难度;其次,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客观性与经过第三方验证的可靠性同样至关重要。而区块链技术有潜力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区块链技术精准评估绿色投资效益

在智利“公共太阳能屋顶计划”的试点项目展示了区块链如何成为一种有效且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2008年,智利通过《非传统可再生能源法》,明确要在2024年将可再生能源在全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升至10%的政策目标。2013年,该法律经过修订,将目标提高到2025年达到20%。2014年,智利能源部发起了公共太阳能屋顶计划(PTSP),促进在公共建筑屋顶上安装光伏太阳能发电系统。

在2015至2019年期间,该计划共投入资金500万美元,用于133个项目。其中的10个项目应用区块链技术跟踪发电量、太阳能发电所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参与者间的电力所有权转移情况。相关数据每15分钟更新一次,并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验证,确保了数据的可追溯性。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展示如下图:

作为一个用户友好的系统,它为监管机构、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监督绿色投资的效益提供了高效平台,其信息传递与披露的速度,远超投资领域所要求的标准。该系统内数据由第三方机构验证,且由于其高效的数据处理与管理能力,每年产生的数据量仅为数十兆字节(MB)。



用智能债券抵御“漂绿”风险

本研究广泛收集了全球多个主要金融市场发行的债券数据(截至2022年底),涵盖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美国、欧盟、英国等经济体。为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范围不仅包括了传统债券,也涵盖了绿色债券以及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债券。整体数据集包含了约2500个国际债券和约4900个中国债券,尽管智能债券在当前市场中所占比例尚小。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究了影响债券收益率的关键因素,并特别关注了绿色债券相较于传统债券在收益率上的表现。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绿色债券的利率比普通债券要低,确实在收益率方面提供了“绿色溢价”——也就是绿色债券的收益率利差减去与之相当的普通债券的收益率利差。这种溢价的存在意味着投资者为了投资于绿色债券,可能会接受相比普通债券较低的收益率。绿色债券的价值内涵对于不同的市场参与者不同:发行人可能寻求较低的融资成本,而投资者可能着眼于投资收益,监管机构可能更看重绿色债券对于经济转型的引导作用。具体而言,在国际数据集中观察到的绿色溢价约为44个基点,而在中国市场中更为显著,绿色溢价约为155个基点。这些发现与现有文献中的其他研究成果相一致。

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国际和中国数据集中的智能债券到期收益率相较于传统债券分别下降了0.836%和1.269%。不论是否控制债券的信用评级、票面利率以及其他决定收益率的关键因素变量,此结果在统计学和经济学意义上都具有显著性。

总体而言,在当前的绿色债券市场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发行后的信息披露不足。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测量机制有望在这一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提供有力保障。目前,相关的一些项目已经启动,并且已经证明了这一概念的可行性。市场也对于那些利用这项技术的企业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为他们提供了更低的融资成本。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迫切且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为实现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预计所需的投资将达到数万亿美元的规模,这迫切呼唤私人部门的积极参与和资本的大量注入。对于投资者而言,在评估此类项目时,他们需要发行方提供来源可靠、可量化的信息,以确保资本被用于所承诺的用途。

智能债券的出现为这一挑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它们通过提高透明度,更大程度上确保了资金被定向投入到指定的绿色项目中,有效规避了“漂绿”的风险。这种增强的信任感促使投资者对智能债券产生了更高的偏好,并愿意以更低的资本成本提供资金,这对债券发行方来说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鉴于上市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市场提供的较低收益率足以覆盖智能债券相对较小的执行成本。因此,智能债券的推广不仅有望扩大现有绿色债券市场的规模,而且可能为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

本文根据工作论文Smart Green Bonds: A Sustainable Solution for Funding Sustainability改写,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等领域建议。

□编辑 | 潘   琦

视觉 | 葛雯瑄

图片来源 | VEER

-END-



优惠购买《复旦金融评论》单期刊


戳图片,获取30+新媒体渠道

点击“阅读原文”,优惠订阅《复旦金融评论》单期

复旦金融评论
复旦大学出品,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金融经济学公共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