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弄堂的夏天(作者:阿焱)

旅行   2024-09-08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老弄堂夏天




阿 焱



绿了芭蕉,红了樱桃,悍夏酷暑接踵而至。

六十多年前的石库门老弄堂,人口密集,炎夏的动画片,时时处处都在生动地展现。



01


上世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天潼路石库门弄堂悦来坊。

(动迁前的悦来坊)

进入弄堂,典型的“七十二家房客”拷贝不走样。朝南的大墙门外,老太太坐在靠背竹椅上结绒线、扎鞋底,顺便聊些家长里短的小事。朝北的后门口,阿姨妈妈拿只小矮凳,往大木盆前一坐,盆里浸满了一家人换下的衣裤,只见她们往衣服上抹肥皂,在木制的搓板上不断地揉搓,泥灰灰的脏水和泡沫沿着洗衣搓板的凹槽又流入木盆浸泡的衣服里,有点“同流合污”,“见水为净”的无奈。一位爷叔人高马大,穿一双过小腿肚的高筒雨靴,自来水顺着橡胶管哗哗地流入椭圆形的大澡盆里,盆内是等待漂洗的床单,爷叔用双脚使劲地踩踏盆里的床单,几次换水以后,爷叔和他家人各执被单的一头,默契地东西站开犹如拔河一般,很快就把床单拧干,放在竹竿上拉平,夾好几只木夾子后,用长丫叉把竹竿两端搁到高处晾晒。

我家所住的弄堂原先是弹格路,五十年代中期整修过部分路面,铺设的石块是无规则的,棱角毛糙,大大小小,只要紧排在一起即可,走路硌脚,骑脚踏车震得厉害,俗称“吃弹簧屁股”。记得我弟弟当时摔了一跤,右侧眉毛被石块的棱角磕了一个口子,流了好多血,立刻去附近联合诊所清创包扎。父母心疼得直流泪,幸好没伤到眼睛。

当年的老房子地下排水能力差,每逢夏天大雨倾盆,整条弄堂积水变成小河浜。家住楼上虽不影响生活,但上学购物行走不便。涉水行走,光脚踩着弹格路的石块很痛。为了应付撩大水,母亲托人买了一双广东木屐,有广漆的花纹图案,鞋头是鱼嘴形的鞋帮,鞋底窄窄的,带一点中跟,穿着不舒服,虽美却贵,不实惠。

邻家的大男孩们就地取材,从煤球店的柴爿料里淘来大小厚薄合适的木板,自己做木拖板。我父亲受到启发,在家里找出质地紧密的木板,画上足夠大的鞋底样,用钢锯锯出近似鞋底的形状。


(钢锯)


边上用木砂纸磨光,再用旧的帆布裤带按脚面宽窄剪两条,在鞋头上(大约在鞋底前1/3处)用鞋钉固定,一双简易木拖板就做成了。弄堂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过几双,水陆两用,穿木拖板撩大水就像小船儿推开波浪,有点苦中作乐的无奈。除了撩大水,平时也穿着它在弄堂里走来走去,踢踢踏踏的声音不绝于耳。


02


儿时过端午节,大人小孩各展手艺。大人忙着洗粽叶,准备糯米和配料。孩子们则寻找稍硬一点的彩色纸,裁成一定长度宽度的纸条,细心地叠成迷你小粽,还用彩色丝线缠绕四周,非常可爱。

(迷你彩粽)

女生则用妈妈缝衣多余的碎花布拼缝成一个个小布袋,里面放入艾叶、藿香、佩兰等香粉,然后封口做成心形的小香囊,和迷你小粽子串在一起,还是一种时髦的饰品呢。

(迷你香囊)

小时候,看着阿娘包粽子,她会包三角粽和枕头粽,用的是洗净的干粽叶,叶片大,容易操作。阿娘包粽子,咸的有鲜肉粽、咸肉豆瓣粽,甜的有猪油豆沙粽、红枣粽、赤豆粽等。阿娘包粽子有顺口溜:“青青箬壳翠翠衣,手弯漏斗捏牢伊,我向娘子借把米,绳子缚我腰眼里。”还有:“青壳田鸡剝脱皮,白糖蘸蘸好充饥……”生动形象,我至今仍未忘记。

(枕头粽)

母亲包粽子比较粗线条,用的是那种像笋壳般的粽叶,叶片上有湘妃竹样的斑斑点点,叶片很大,一斤糯米包六个差不多。母亲包的是赤豆粽,碱水粽,要蘸点绵白糖才好吃。

阿娘后来向邻居学习,用新鲜的粽叶包粽子。技术更精了,包好的粽子不用绳子捆绑,只用一根有眼子的金属针,把粽叶的细梢头穿入针眼,再从粽子正中穿出。


(不扎绳子的粽子)


用新鮮粽叶包的白米粽很秀气,米粒是淡莹莹的绿,有一种特别清新的香味。我最喜欢鲜粽叶包的赤豆粽,是重赤豆的那种,不蘸绵白糖,就吃原味的淡粽子。嗅着粽叶留在糯米上的清香,小口咬,細细咀嚼,让味蕾感受清爽糯韧的快乐。


(赤豆粽)


03


夏天可以吃到甜芦稷。甜芦稷又叫甜芦粟,是崇明特产。儿时经常见到小贩把一捆长长的甜芦粟倚在人行道的墙边出售。买两根回家,削去嫩梢,撕掉叶子,剁去老根,用刀按节纹斩成一段一段。

(甜芦粟)

细长的梢头则被小孩子拿去玩“青梅竹马”的遊戏。吃甜芦粟习惯上用门牙撕青色的硬皮,撕到节头处让它连着,稍加弯曲就成一个青色灯笼,很有童趣。

(芦粟皮灯笼)

撕甜芦粟皮时很容易划破手指,土办法就是把甜芦粟皮上的白霜刮下来,洒在伤口上可以止血消痛。常吃甜芦粟通气利尿,有清补的功效,而且不易伤风感冒。

儿时的夏天,家里没有空调和电扇。

(芭蕉扇)

只能以芭蕉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汗流浃背。父亲说,西瓜是天然的白虎汤,适量吃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效果。他还反复叮咛,大暑这天一定要吃西瓜。

暑假里,母亲几乎每隔一天都给家里买西瓜。经常是下午从挑担进弄堂的小贩那里,挑一只中个的解放瓜,然后到后弄堂的老井里吊一铅桶井水上来,吃力地拎着,一路上晃荡晃荡,回到家里只剩大半桶水了。母亲把洗净的西瓜放在盛井水的铅桶里。刚煮好的绿豆百合汤滾烫滾烫,母亲把钢盅镬子浸在放了自来水的木盆中。

傍晚时分,锅里的绿豆百合汤凉了,木盆里的水温烫了,母亲把热传递的原理用得恰到好处。她用温烫水擦拭凉蓆,晾在屋檐下的阴凉处,把剩下的水给晒台地面降温。

夏天有夏天的精彩,夏天有夏天独特的魅力。入夜,皎洁的月光给大地披上一层银色的轻纱,点点繁星向人们眨眼打趣,父母亲陪着我们姐弟俩在晒台上吃晚饭,聊天,讲故事。估计晚饭被消化掉一些时,最后一档节目就是吃西瓜。

西瓜悬于盛放井水的铅桶中,母亲取出西瓜,放在桌子中间剖而食之。一刀下去,只听得“噗”的一声脆响,西瓜几乎还没紧挨刀刃,便应声裂成两半,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感觉有丝丝凉意袭来。那袒露的鲜紅瓜瓤与迸溅的清香水气,瞬间引诱着我们的味蕾。

(切片西瓜)

拿在手里的船形西瓜片,翠衣白皮红瓤,咬上一口,有点沙沙的,甜津津,水露露,凉丝丝,感觉身上的汗珠一下子也收敛了许多。

回忆当年的情景好温馨。那时,我家小妹还没有出生(小妹比弟弟小了整十岁),弟弟和我凑成一个好字,邻居常夸我父母,“一儿一女是盆花”。母亲操持家务,父亲下班回家是一天最快乐的时光。

【夏夜】


天边夕阳红,

慈父脚步匆。

进门拥长女,

上楼吻幼童。

厨房饭菜香,

晒台笑声涌。

啖瓜消暑热,

天伦亲情浓。


04


石库门老弄堂里住户众多,居住面积小,采光条件差,以至于很多生活私事必须从室内转移到室外弄堂里。最热闹的就是夏夜的晚餐和乘风凉。

(乘风凉)

我儿时居住的弄堂里,老宁波占大多数。一到傍晚,他们会用漂洗衣服的剩水给滚烫的地面冲凉,再各自从家中搬出四张老式骨牌櫈拼成一张张小枱面。如果把各户人家的小菜凑在一起,那真是丰富多彩:有黄泥螺、虾酱、蟹糊、有臭冬瓜、苋菜梗、有龙头烤(又叫虾潺)、盐水毛豆、萝卜干炒毛豆、炒青菜、黄豆芽、发芽豆、咸菜豆瓣汤、有肉饼子燉蛋、有干煎带鱼、还有一切为四的青壳咸鸭蛋,玛瑙色的咸蛋黄嵌在蛋白里溢出红红的油光……每年夏天都有日复一日的“百家餐”大会。

(苋菜梗)

一家老小坐在弄堂里吃夜饭,坐的小櫈子形状各异,有小竹椅、小木櫈、还有木质的工字轮漆包线底座,接触面蛮大,坐着很舒服,体现出当家人勤俭持家,物尽其用的美德。

(弄堂吃夜饭)

享用晚餐的时候,既有一家人的聊天交流,也有相邻的饭桌互相攀谈,搭档“隔壁戏”,你问我答,一唱一和,此起彼伏,非常闹猛,邻里关系相当融洽。

我家住房较宽舒,前楼后楼带三层阁,还有独用的晒台和灶披间,所以吃晚饭不用到弄堂里去占地方。但我很喜欢弄堂夜市面的氛围,凡是这天家里没有买西瓜,我吃好晚饭就赶快到外面去乘凉。对面横弄堂的小丽能歌善舞,夏夜是她展示歌喉的好机会(她后来以一技之长,成了建设兵团的文艺骨干)。她家兄妹多,吃饭时间长,她是弄堂里最后一个拾掇碗筷的。等她到水龙头边去洗涮时,邻居们早已在纳凉聊天了。她边洗碗边歌唱,唱完一曲连一曲,嗓音清越圆润,歌声悦耳,我是她的忠实听众。渐渐地,我也听熟并学会了好多新歌,印象最深的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是我夏夜乘风凉的一大收获。


(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05


小时候没有电视机,难得看一次电影,胆小又不敢走得老远。只是和同学相约,在附近弄堂里兜兜。

1958年全民炼钢时,把弄堂的大铁门都拆了,从天潼路悦来坊穿过东德安里,可以一直走到苏州河边,翻过天妃宫桥,就是浜南黄浦区。

(附图十六,待拆迁的东德安里)

山西北路上的东德安里是一个大弄堂,有很多支弄,向南到北苏州路,毗邻上海总商会和五福公“民居”,弄堂口朝西在山西北路上,向北靠近天潼路。

(上海总商会)

(五福公“民居”)

记得总弄堂很宽敞,弄口有常设的羌饼摊,摊主老马是回民,营业时墙上总挂着伊斯兰教的标志图。他烘的羌饼又大又香,根据顾客的需要切开称重,三分五分能买到小而厚实的一块,便宜又耐饥。

七弄口有一家理发店,居民出入里弄都要从店里走过,看上去蛮有人气;弄内还有一家中药店,店堂中央有荸荠漆色的高大木楼梯,很气派,可惜找不到上去观看的理由。弄内有一户居住在底楼的居民阿中姆妈,她女儿阿正和阿中都是山西北路小学学生。阿中姆妈承包针织厂的服装刀口零料,把裁剪汗衫和棉毛衫的边角料加工成擦拭机器的回丝。我们小朋友经常去那里领料,暑假里拆拆纱头,拆满一斤可领4角钱手工铜钿,积攒起来看场电影或买点小东西,不用向父母伸手要钱,自有自便当。

记得我六年级毕业那年闯过一次祸。暑假的一个下午,我在弄堂口遇见邻居祖英,她也是我的同班同学。她手拿购粮证和两个米袋,说是泰安里旁边的粮店有好的洋籼米供应,要我帮她买20斤米。

(泰安里)

她父母是双职工,家务事全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她个子高高的,扛20斤米还行。我从来没为家里买过米,竟然自不量力地一口答应。祖英把一袋20斤的米刚放上我右肩,就滑落在粮店门口的人行道上,顿时袋破米漏,吓得我不知所措,因为当年普通居民每月的定粮是25斤。祖英厚道,没有给我看脸色,而是冷静地叫我守在原地。她把自己肩上的米扛回家后,带了畚箕和米袋过来,把破袋里的米倒入好袋,又借粮店的扫帚把漏在地上的米扫入畚箕。就这样,她扛着米,我双手端着装了脏米和破米袋的畚箕,一起走到她家,帮她把脏米里的杂质拣干净才回家。(后来有人指点我,扛米时要把和肩膀同侧的手掐住腰,形成端肩,可以防止米袋从肩膀滑落,更能保护腰部免受损伤。还有就是给米袋扎口时,让米袋留有一定的空隙,米袋搁在肩上不会很坚硬,可以省点力。)

我从这件事悟出一个理,帮人做事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只会好心办坏事,越帮越忙。 

……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搬离老弄堂,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去年秋天经过天潼路,从河南北路向西,这一段全然没有了老底子的烟火气。记忆中,坐南朝北的元和酱园、煤球店、史济柱诊室、同丰泰百货店、王大鵬镶牙、碗店、施泰隆米店、银行、庆华药房、老万成兴糕团店、河北大戏院、天福牛肉面馆……坐北朝南的錄源斋豆浆店、玻璃五金店、老虎灶、乐鑫祥酱菜店、天潼大戏院门前的小书摊、勤泰针线钮扣店、顺生文具店、金龙馆、仁和酱园、良心服装、棉花店、大众照相、五福馆、白玫瑰理发店、竟成南货店……

(慎余里)

如今已找不到这些老熟店铺的相应位置。唯一保留着慎余里这条弄堂的躯壳,代之而起的是华丽的万象天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前来观光的遊客。

(万象天地)

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


写于2024年8月28日


(歌曲和大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鸣谢:阿焱老师赐稿分享!


阿焱老师热文

阿娘是我记忆中的纯金

水仙花

追悔莫及的小妹和渐行渐远的兔妞

微型蟹宴

旋转景观餐厅的味道


吃荠菜面疙瘩记趣

父亲给我“鱼”和“渔” 

又见“芳踪”

感受快乐与化解烦恼

菊靓枫红秋忆深


生日絮语

碧野繁花忆踏青

从一见倾心到一往情深

爱心侠侣

犹记童年求学时


惊喜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