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厉桂宁
厉桂宁,男,汉族,200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日照人,海洋地球科学学院2021级地质学专业本科生。曾获2次国家奖学金、学校特等奖学金、2次学校一等奖学金等多项奖励;获“青岛市千名优秀大学生”、校“2024年度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优秀共青团员”“心灵互助朋辈榜样”等多项荣誉称号。
困于迷茫,拨云见日
依稀记得被中国海洋大学地质学专业录取的那个下午,我是激动与兴奋的,迫不及待地和我的亲友们分享我的喜悦。但很快我就感到焦虑与不安—“地质学”对我来说是陌生的。需要学什么?将来能干什么?我的专业能有广阔的前景与出路吗?我正是怀着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搜索我的答案,得到的回复也大多令我失望,这种消极情绪一直蔓延到我大学入学,日夜折磨着我。
进入大学以后,我曾经不止一次动过转专业的念头,但或许出于安于现状的“懒惰”,亦或者是对转专业所带来的压力的胆怯,我还是选择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可能那时我的想法就是“先试试看嘛”。
不仅仅是对未来前景的迷茫,对于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我也是茫然,并且一路磕磕绊绊、不断探索。
首先就是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让我深感巨大的压力,原因很简单,在山东高考“3+3”的模式下,我的高考选考科目里没有化学。在化学课上,我总是非常认真听老师讲解,积极做笔记,高质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经常问老师问题。在期末考试的时候,面对一个个化学方程式,我不懂“配平”,就硬生生背下一个个方程式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凭借着我的“笨办法”,最终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除了化学,高数也颇令我头疼不已。大学的课程进度很快,课后作业题相对于我来说也比较难,可以说整个大一上学期我都没能找到合适的高数学习方法,因此最后的期末考试结果并不理想。
好在经过大一上学期的锤炼,我对于大学课程的学习有了自己的经验,在下学期一开始就订购了高等数学的练习册,紧跟老师进度做额外的课后练习,最终在高数成绩上有了很大提高。不仅如此,在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我都更加游刃有余,大学物理更是取得了99分的成绩,这也给我的后续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自信。
现在回想,我的整个大一阶段其实是迷茫和挣扎的,我对未来感到困惑,对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感到困惑,好在有学长学姐的指引、身边朋友的帮助,还是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大学之路。我大一学年的综测成绩排名班级第二,拿到了学校一等奖学金和“优秀学生”荣誉称号,这份荣誉本身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我大一学年的肯定,让我在心底对我自己有了认可,更让我有了在我所学的专业中深耕下去的信念。
扎根地学,砥砺奋进
正是秉持着这份信念,我才能攻克下一道道难关,取得一份份收获。
我知晓仅仅课堂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更需要多维度的实践检验。因此,我积极参与野外实践,多次去往青岛仰口、烟台桃村、河北秦皇岛、辽宁兴城等地进行专业实习,将理论联系实际,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此外,我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曾在山东省大学生物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中国海洋大学第十一届大学生地质技能及地学知识竞赛中荣获特等奖……在竞赛过程中,我的视野不断得到开拓,专业技能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在大三上学期,经过严格选拔,我入选中国海洋大学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代表队,并担任队长,开启这一年的国赛备战之旅,这也是我在大学最为难忘的回忆之一。
国赛培训的过程很苦、很累,在这一年也几乎没有双休日,每到周末,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守在显微镜前细细研究一份份岩石薄片和一块块手标本,老师和比赛的队员们都付出了无数的精力。而对于我来说,我中途不止一次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身为队长的责任心无时无刻不在促使我顶住压力、奔赴向前。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率队获得了单项一等奖,追平学校在此项目上的历史最佳成绩。尽管最终成绩略有遗憾,但我想真正令我成长的并非是简简单单的比赛结果,而是这个备战过程。这个过程既磨练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又锻炼了我在面对挫折困难时不轻言放弃的勇气,这才是真正令我成长的宝贵财富。
多元发展,勇立潮头
大学生活中,一个人的成长应当是全面发展的,这样的青春才不会留有遗憾。
我积极参与各项学生工作。凭借着对于心理健康工作的热爱,在学院心理健康协会深耕三年,从干事到部长再到主席,这一路走来,我扎实推进学院朋辈队伍建设,举办了“心理游园会”“心灵美一步”等各类心理健康活动,为推动在校大学生培养更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更加开朗、阳光、向上的大学生形象做出了积极贡献,因工作表现突出,我也因此荣获中国海洋大学2024年度心灵互助“朋辈榜样”称号,相关事迹被《中国海洋大学报》报道。除此以外,我还连续三年担任班级学习委员,服务集体工作建设,帮扶学业困难同学。同时,我作为2021级第一批学生党员,每日坚持学习强国的理论学习,总积分达55000余分;担任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纪检委员期间,设计主讲多期党课,总结打造“‘青’听二十大,今天我来讲”支部品牌活动,助力所在党支部获评中国海洋大学“五星党支部”。
在校期间,我也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学术论坛”“返乡宣讲”“校园‘美’一步”“七海公益云支教”等活动中,都活跃着我的身影,累计志愿服务工时在200小时以上。
地质学是相对小众的学科,但它服务的是大有可为的行业,保黄河安澜、探资源储备、谋海洋发展……这些都需要地球科学的支持。因此,我基于学科专业,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关注黄河生态发展,走访利津水文站、黄河三角洲湿地公园、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地,制作科普视频,进行科普宣讲,所在队伍获得了校级优秀结项。
胸怀国家,矢志报国
作为新时代地质人,我不仅要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锤子”“罗盘”“放大镜”,在未来,我还将继续秉持学院“涵海励志、博古崇今”的院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盼,坚持国之所需即为学之所向,努力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人才,坚定且执着的投入到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当中,就像《温家宝地质笔记》中所写到的那样,“我平静从容地面对艰苦,在困难的环境中保持尊严,保持心灵的纯净和美好,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将青春的热血与汗水挥洒在祖国大地上!
来源:厉桂宁
责任编辑:简力涵
审核1:郭珍文
审核2:厉桂宁 赵小玉 曹琪琪
审核3:万斌 胡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