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韵·青年说】国家奖学金|王佳韵:脚踏实地,信可沐光

文摘   2025-01-30 21:50   山东  

 脚踏实地,信可沐光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王佳韵

王佳韵,女,汉族,2005年1月生,预备党员,海洋地球科学学院2023级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生,获2023~2024学年“优秀学生”荣誉称号。


一、初识海大园


我来自山西,在十八岁之前的时间与世界里,我不时地想象,跨过太行山,山的那头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看惯了群山与黄土的雄伟,汪洋与沙滩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它们的光芒未曾真实地照进我的眼底。中学时期,时常有师兄师姐回校看望老师,还带给我们琳琅满目的高校文创。在争抢“福利”的“混战”中,我误打误撞,抓到了颇为“稀有”的文件袋,深蓝底色的晨光里,正是崂山校区西校门和凯旋广场的鸟瞰图。我在疲惫中因此收获一丝新鲜与好奇,今日回望,在偶然的嬉戏打闹中,这便是我与海大园的初次谋面,现在想来也着实令人惊叹巧合的恰到好处。课间闲聊时,朋友们偶有打趣,“内陆孩子的执念是大海”,玩笑中,自己却从未想过,三年时间游过茫茫题“海”后,竟然真的“游”进了“海洋”。

高考结束后,“中国海洋大学”六字出现在我的志愿填报表中,幸运的是,我的名字也出现在了那份湛蓝的录取通知书上。2023年8月,列车带着我、我的行李、我的忐忑与期待来到了陌生的红瓦绿树边,来到了海边。货真价实的大海。然后把父母接回了山那边。我终于来到了山的这边,海的这边。


二、多彩象牙塔


或许是因为习惯了窗边就是青山的生活,面对天际线落向海平面的景象,我像站在了悬崖边一样无所适从。我真的走到了海边,我真的考进了一所研究大海的学校,着实是一件难以置信又令我激动的事,以至于刚到青岛的几天里,大脑几乎是一团浆糊,花了一周才能在没有导航的情况下从食堂回到宿舍。

拖着行李箱走进校园里,像穿过了“瞬移门”般霎时间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与中学相似的小教室、操场和餐厅等熟悉的事物让我多了一份踏实,五子顶、体育馆和“大活”等新鲜的事物更激起了我的期待。秉持着“好好体验大学生活”的想法,我利用军训的休息时间参加了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以下简称“大艺团”)、中国海洋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校青协”)和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科技竞赛协会(现“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协会”,以下简称“地学院科协”)的面试并成功通过,从而有机会感受不一样的课余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得益于社团与协会的平台支持,大一一年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突破:作为大艺团成员,与同学合作完成节目编排,在聚光灯下展示青年的蓬勃朝气;作为校青协志愿者,走到海边参与净滩、走进水族馆志愿讲解、在敬老中心参与志愿服务;作为地学院科协的一名干事,参与到多项活动的筹备中。

在海大园的这一年,时间仿佛化作一张可以无限延展的画布,我做了一幅名为“多彩象牙塔”的画。


三、向地球问道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开设的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鲜明海洋特色和多学科交叉的特质,小至实验室的手标本,大至各类地质现象,从数百万年前的矿物岩石,到地球科学前沿理论与技术,浩如烟海,整颗星球,都是同学们学习的范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大一学年的课程内容大多围绕数学、物理和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它们作为地学知识殿堂的基石,其关键性不言而喻。在《地球信息科学导论》课程中,我们对学科领域有了宏观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了作为未来的地学工作者的认同感;在《地质学基础》课程中,我们回溯地球的演变发展,从千奇百怪的矿物、化石等标本中领略这颗蓝色星球的无限可能;在《海洋学导论》课程中,浪、潮、流的一场交响曲令我们叹为观止;在《测量学》课程中,我们经天纬地,点、线、面之中,地物之貌,跃然纸上。学习过程中,不免遇到困惑与阻碍,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与同学们的无私帮助为我拨开了前进的迷雾,使我时常感慨,相遇之幸。


四、前方路遥遥


经过在海大园一年的生活与学习,视野已然突破了过去的限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看过了高山,见过了汪洋,我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仍旧存在观念与能力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对于庞大的地球科学知识面前,自己掌握的内容不过星星点点,认识了优秀的前辈与同伴后,方知道阻且长、任重道远。之后的时间依旧需要抬头看路、低头走路,不断填补思维认知与能力方面的空白,为早日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地学工作者不懈奋斗。与各位共勉!

来源:王佳韵

责任编辑:李胤宏

审核1:刘帅

审核2:王佳韵 赵小玉 曹琪琪

审核3:万斌 胡业文

中国海大地学院
地院之声 为你而发
 最新文章